-
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去年下半年开展的外汇指定银行收汇、结汇业务专项检查中发现,一些银行存在违反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结售汇统计以及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等有关规定的行为。 近年来,为了完善国际收支和外汇收支统计,加强对外汇收支的监测预警,国家外汇管理局先后修订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实施细则》,发布了《外汇指定银行办理结汇、售汇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对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和结售汇统计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定。此外,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银行还须履行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的职责。 从此次专项检查情况看,绝大多数银行都比较重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结售汇统计以及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工作,能够按照相关规定履行统计申报(报告)义务,但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部分银行在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工作中存在漏报、迟报、重复申报以及申报的项目、金额、交易信息不全等问题,影响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例如,某银行将2笔共计4330万美元的境外索赔款收入错误申报为出口货款,将2笔共计1亿美元的经常项下航空客运收入错误申报为资本项下收入。某银行信用卡中心所有跨境收汇均未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等。 二是在银行结售汇统计中,一些银行报送的结售汇统计报表未严格区分贸易、非贸易和资本项下的资金性质,影响了结售汇统计的准确性。例如,浙江省某银行将2003年1-6月所有资本项下结汇共5287万美元全部统计在贸易项下,造成贸易项下收汇结汇的虚增。北京某银行2003年1-6月有1.52亿美元的贸易项下结汇被混入非贸易和资本项下结汇。 三是从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制度的执行情况看,部分银行存在漏报、错报大额外汇资金交易的情况,影响了反洗钱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如广东东莞市某银行2003年4-6月漏报大额收汇、结汇资金交易19笔,涉及金额1980万美元。北京某银行2003年4-6月对一家公司的大额收汇情况共有13笔,1.705亿美元未按规定报告。 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是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础,结售汇统计是对本外币间兑换活动的全面监测,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的报告则是外汇领域反洗钱信息的重要来源。如果银行不认真履行有关统计申报和报告义务,就会影响国家宏观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属于严重违反外汇管理规定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外汇局可以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并处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的处罚。 目前银行已开始积极采取措施改进有关统计申报和报告工作,确保申报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国家外汇管理局将继续加强对银行国际收支统计、结售汇统计、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的检查力度,对银行的违规行为,一经查实,将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2004-03-02/safe/2004/0302/4071.html
-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境内居民个人的对外交流日趋频繁。为了更好地满足居民个人经常项目下真实合理的用汇需求,方便个人向银行购买外汇,近年来,国家外汇管理局陆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完善居民个人购汇政策。 2001年12月起,留学项下的供汇范围由大学本科以上的自费出国(境)学习人员扩大到预科以上(含预科),而且整个学习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均予供汇,2万美元以下的购汇可到银行直接办理。2002年8月起,在全国推广“境内居民个人购汇管理信息系统”,取消了由一家银行办理个人售汇业务的限制,并简化了部分项目的审核凭证。2003年10月,个人购汇政策再次进行了较大调整,出境前购汇的指导性限额由2000美元(港澳地区1000美元)提高到3000美元(出境时间在半年以内)和5000美元(出境时间在半年或半年以上);无实际出境行为但有实际对外支付需要的,购汇指导性限额提高到3000美元;留学项下的供汇范围扩大到所有自费出国(境)学习人员。 自2003年10月1日新的个人购汇政策施行以来,由于居民个人因私用汇更加方便,个人购汇量呈上升趋势,购汇金额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统计显示,2003年10月-2004年2月,居民个人因私项下购汇共计47541万美元,同比增长51.2%。尤其是个人出境旅游、自费留学、朝觐等项目,购汇增长尤为明显。其中,出境旅游(含港澳游)的购汇次数与购汇金额同比分别增长82.0%和164.1%;自费留学的购汇次数与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2.6%和58.3%;出境定居的购汇次数与金额同比分别增长20.9%和189.3%;朝觐的购汇次数与金额同比分别增长21.5%和83.6%。此外,居民个人用于境外邮购、缴纳境外国际组织会费及境外直系亲属救助等项目的购汇,也有较大幅度上升,购汇次数与金额分别增长了31.4%和77.8%。 由于新的个人购汇政策允许居民个人在境外使用外币卡消费返回境内后补购外汇,持境内外币卡出境消费的人数显著增加。据招商银行统计,仅2004年2月份,持该行外币信用卡境外消费的笔数就达9.01万笔,金额1456万美元。其中,补购外汇的笔数为3.2万笔,金额达1108万美元。 随着越来越多的内地居民到香港、澳门特区旅游和消费,新的个人购汇政策适时提高了内地居民个人赴港澳游购汇的指导性限额,取消了长期以来赴港澳特区购汇金额减半的限制,间接提高了内地居民个人在港澳特区的消费能力,推动了香港、澳门旅游、餐饮、零售、酒店、交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据统计,2003年10月-2004年2月,内地赴香港旅游的居民个人的购汇额同比增长了三倍多,占全部旅游目的国家(或地区)购汇量的40%以上。 今后,国家外汇管理局将继续完善居民个人购汇政策,促进个人用汇的便利化,满足居民个人正常、合理的用汇需要。 2004-03-30/safe/2004/0330/4077.html
-
为了进一步完善境内居民个人外汇管理,规范银行对居民个人办理外汇结汇业务的操作,加强对个人外汇资金流动的监管,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关于规范居民个人外汇结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居民个人外汇管理的若干规定作了适当调整。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境内居民个人对外交流日益增加,居民个人的合法外汇收入也呈增长态势。居民个人可以按规定将外汇收入结汇,即将外汇收入卖给银行,换成人民币。《通知》对居民个人外汇收入的结汇,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和规范。其指导原则是:进一步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使符合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贸易和投资活动顺利进行;同时,又能有效管理资本项目,防止投机性跨境资本交易活动通过居民和非居民个人的非贸易外汇渠道来完成。 《通知》规定,境内居民个人的合法外汇收入可以依照有关规定到银行办理结汇,银行应当严格按规定对居民个人结汇进行真实性审核。居民个人一次性结汇金额在等值1万美元(含1万美元)以下的,可凭真实身份证明直接到银行办理;一次性结汇金额在等值1万美元以上、5万美元(含5万美元)以下的,由银行审核有关收入合法性的证明材料后予以办理;一次性结汇金额在等值5万美元以上的,居民个人应向所在地外汇局申请,经外汇局审核真实性后到银行办理。对于居民个人贸易项下外汇收入的结汇,应按照其他有关规定凭相关的真实性证明材料到银行办理。居民个人资本项下结汇应按资本项目有关规定管理。 《通知》还要求银行在办理居民个人结汇业务时,严格执行《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及时向上级行和所在地外汇局报告大额和可疑的外汇资金交易信息。 《通知》自2004年4月1日起施行。 附件1: 《关于规范居民个人外汇结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4-03-22/safe/2004/0322/4075.html
-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在京召开了外汇指定银行收汇、结汇业务专项检查情况通报会,各中资外汇指定银行主要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肯定了各外汇指定银行对本次专项检查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配合,特别是通过检查发现各银行的守法经营意识有了进一步增强,合规经营的总体状况有较大改善。会议重点通报了专项检查发现的一些违规行为,如银行违规办理结汇业务、违规办理账户开立和境内外汇资金划转、未按规定办理各类统计申报和大额异常报备、银行和企业违反出口收汇核销管理规定、企业和银行违规办理外债、贸易融资等;此外,还有一些异常情况,如预收货款和延期付款项下其他性质资金混入、中资银行大量卖出结售汇周转头寸、国内外汇贷款变相结汇等。会议还对此次专项检查的一些后续工作进行了布置。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李东荣结合本次专项检查情况,介绍了当前国际收支和外汇收支的形势与发展趋势,通报了外汇局今年的工作思路和拟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并对外汇指定银行合规办理外汇业务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李东荣指出,外汇指定银行办理结售汇业务相对于传统的外汇业务有本质区别,其实质上是代外汇管理部门在汇兑环节履行真实性、合规性审核的职能。外汇指定银行办理结售汇业务时执行外汇管理法规的力度和严肃性,会直接影响到外汇市场的平稳运行,并对国际收支平衡产生重大影响。今后,各外汇指定银行,一方面要增强守法合规经营意识,加强内部管理,在遵守法规的前提下促进银行外汇业务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外汇局的沟通,及时反馈意见,以便于进一步完善各项外汇管理政策法规。 2004-03-17/safe/2004/0317/4073.html
-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安部在广东东莞召开联合会议,对2003年度打击“地下钱庄”的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和奖励,并研究部署了新的打击行动。 2003年以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指示精神,在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公安部的部署下,广东、福建、黑龙江、浙江、深圳等地外汇管理分局和公安机关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严厉打击“地下钱庄”非法买卖外汇的违法犯罪活动,先后破获了一批特大“地下钱庄”案件,涉案金额数亿元人民币,抓获犯罪嫌疑人150多名,缴获现金共计5000万余元人民币,冻结涉案银行账户及银行卡793个,以及一大批用于非法交易的计算机、传真机、小轿车等做案工具,有力地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维护了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 此次会议对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黑龙江、浙江、福建省分局、深圳市分局,以及广东、福建、浙江和黑龙江省公安厅进行了表彰。同时,还针对2003年开展打击“地下钱庄”行动过程中发现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对打击“地下钱庄”的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和交流,决定将打击“地下钱庄”继续作为2004年度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后将陆续开展一系列行动,严厉打击以“地下钱庄”为代表的外汇非法交易。 2004-03-25/safe/2004/0325/4076.html
-
截止2003年12月末,我国外债余额折合1936.34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比上年末增加222.78亿美元,上升13% [i] 。其中:中长期外债余额为1165.90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60.21%,比上年末增加10.28亿美元;短期外债余额为770.44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39.79%,比上年末增加212.50亿美元。 在1936.34亿美元外债余额中,登记外债余额为1570.60亿美元,贸易信贷余额为365.74亿美元。在登记的1570.60亿美元外债余额中,国务院部委借入的主权债务余额为527.66亿美元,占33.60%;中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376.23亿美元,占23.95%;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为377.95亿美元,占24.06%;中资企业债务余额为76.25亿美元,占4.85%;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209.48亿美元,占13.34%;其他机构债务余额为3.03亿美元,占0.20%。 2003年1-12月,我国新借入外债(不含贸易信贷)金额为1015.44亿美元,还本929.06亿美元,付息52.21亿美元,汇率差及调整数使外债余额增加33.89亿美元。 2003年,我国外债余额和新借入外债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利用外资环境不断优化。同时本外币利差也是导致外债增长的一个因素。由于我国外汇储备充足,国际清偿能力很强,外债的增长不会对我国外债安全构成根本影响。据初步测算,2003年末,我国债务率(外债余额与货物和服务贸易外汇收入之比)为39.9%,负债率(外债余额与GDP之比)为13.74%,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约为19%,各项指标均处于国际安全线之内。 -------------------------------------------------------------------------------- [i] 2002年末中资金融机构的国外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同业拆入)余额由75.53亿美元调整为103.71亿美元,因此,中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由334.53亿美元调整为362.71美元,增加28.18亿美元,其他与之相关的数据也作相应调整。 2004-04-01/safe/2004/0401/4078.html
-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日兴资产管理公司[Nikko Asset Management Co.,Ltd]在交通银行以“日兴中国人民币国债母基金”的名义开立一个QFII人民币特殊账户。并明确交通银行应督促日兴资产管理公司按照《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外汇管理暂行规定》及有关规定限定的人民币特殊账户使用范围使用该账户。 2004-03-12/safe/2004/0312/4072.html
-
今天,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03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显示,2003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继续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保持增长。 2003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458.75亿美元。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出口4382.70亿美元,货物进口3936.18亿美元,顺差446.52亿美元;服务项目收入467.34亿美元,支出553.06亿美元,逆差85.72亿美元;收益项目收入160.95亿美元,支出239.33亿美元,逆差78.38亿美元;经常转移收入184.82亿美元,支出8.48亿美元,顺差176.34亿美元。 2003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527.26亿美元。其中,新增外国来华直接投资为470.77亿美元,仍是我国资本流入的主要方式。证券投资收入123.07亿美元,支出8.80亿美元,顺差114.27亿美元。其他投资收入1518.17亿美元,支出1576.99亿美元,逆差58.82亿美元。 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2003年我国国际储备资产保持增长。其中,外汇储备资产全年增加了1168亿美元,2003年末达到4032.51亿美元。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2003年1-12月 单位:千美元 项 目 差 额 贷 方 借 方 一. 经常项目 45,874,812 519,580,386 473,705,574 A. 货物和服务 36,078,977 485,003,217 448,924,239 a.货物 44,651,625 438,269,595 393,617,970 b.服务 -8,572,648 46,733,622 55,306,270 1.运输 -10,326,425 7,906,408 18,232,833 2.旅游 2,218,728 17,406,000 15,187,272 3.通讯服务 211,026 638,410 427,384 4.建筑服务 106,416 1,289,655 1,183,239 5.保险服务 -4,251,432 312,784 4,564,216 6.金融服务 -80,565 151,955 232,519 7.计算机和信息服务 66,363 1,102,176 1,035,812 8.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 -3,441,148 106,979 3,548,127 9.咨询 -1,564,592 1,884,945 3,449,537 10.广告、宣传 28,380 486,261 457,881 11.电影、音像 -36,092 33,443 69,535 12.其它商业服务 8,591,991 15,055,828 6,463,837 13.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 -95,299 358,779 454,078 B. 收益 -7,838,360 16,094,693 23,933,053 1.职工报酬 162,362 1,282,594 1,120,233 2.投资收益 -8,000,722 14,812,098 22,812,820 C. 经常转移 17,634,195 18,482,477 848,282 1.各级政府 8,038 113,774 105,736 2.其它部门 17,626,157 18,368,703 742,546 二. 资本和金融项目 52,725,942 219,630,612 166,904,671 A. 资本项目 -48,083 0 48,083 B. 金融项目 52,774,024 219,630,612 166,856,588 1. 直接投资 47,228,993 55,507,117 8,278,125 1.1 我国在外直接投资 152,274 2,002,117 1,849,844 1.2 外国在华直接投资 47,076,719 53,505,000 6,428,281 2. 证券投资 11,426,757 12,306,682 879,925 2.1 资产 2,983,121 3,000,162 17,041 2.1.1 股本证券 0 0 0 2.1.2 债务证券 2,983,121 3,000,162 17,041 2.1.2.1 (中)长期债券 2,983,121 3,000,162 17,041 2.1.2.2 货币市场工具 0 0 0 2.2 负债 8,443,636 9,306,520 862,884 2.2.1 股本证券 7,729,000 7,729,000 0 2.2.2 债务证券 714,636 1,577,520 862,884 2.2.2.1 (中)长期债券 716,785 1,530,569 813,784 2.2.2.2 货币市场工具 -2,149 46,951 49,100 3. 其它投资 -5,881,725 151,816,813 157,698,538 3.1 资产 -17,921,516 51,985,576 69,907,092 3.1.1 贸易信贷 -1,464,991 0 1,464,991 长期 0 0 0 短期 -1,464,991 0 1,464,991 3.1.2 贷款 13,927,400 21,700,806 7,773,406 长期 -693,000 0 693,000 短期 14,620,400 21,700,806 7,080,406 3.1.3 货币和存款 -6,552,105 662,871 7,214,976 3.1.4 其它资产 -23,831,820 29,621,899 53,453,719 长期 -45,000,000 0 45,000,000 短期 21,168,180 29,621,899 8,453,719 3.2 负债 12,039,790 99,831,237 87,791,446 3.2.1 贸易信贷 4,720,304 4,720,304 0 长期 0 0 0 短期 4,720,304 4,720,304 0 3.2.2 贷款 6,614,306 78,874,342 72,260,037 长期 -5,355,881 17,499,275 22,855,155 短期 11,970,186 61,375,068 49,404,881 3.2.3 货币和存款 742,441 8,795,060 8,052,619 3.2.4 其它负债 -37,259 7,441,531 7,478,790 长期 -1,015,799 3,930,130 4,945,930 短期 978,540 3,511,401 2,532,861 三. 储备资产 -117,023,100 0 117,023,100 3.1 货币黄金 0 0 0 3.2 特别提款权 -90,000 0 90,000 3.3 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 -89,000 0 89,000 3.4 外汇 -116,844,100 0 116,844,100 3.5 其它债权 0 0 0 四. 净误差与遗漏 18,422,347 18,422,347 0 2004-04-28/safe/2004/0428/4081.html
-
今天,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就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以下简称QFII)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有关外汇管理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问:我国的QFII制度自2003年5月正式启动以来,已经实施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请问,目前QFII制度的进展情况如何? 答:我国于2002年年底宣布推出QFII制度,经过有关方面近半年的周密准备,QFII制度于2003年年中正式启动。截至目前,我局已经批准瑞士银行等12家QFII总共17.75亿美元投资额度,另外还有恒生银行等3家QFII的投资额度目前尚在审核过程中,这些获得投资资格和投资额度的QFII均为国际知名的境外机构。除渣打银行香港分行新批7500万美元投资额度尚未汇入外,其他17亿美元投资额度均已汇入。总体来看,境外机构对我国QFII制度表现出较大兴趣,申请较为踊跃。据了解,目前还有一些境外机构已经或准备向我国证券管理部门提出QFII资格申请。 问:有市场分析认为,QFII进入后对国内市场的投资理念产生了较大影响,请您从监管角度谈谈对QFII制度实施效果的总体看法。 答:我们认为,从QFII制度前期实施情况来看,QFII制度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主要是正面的。QFII的进入,对于强化理性投资理念、遏制投机风气,提高中资托管银行的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代理下单券商的研发能力都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此外,QFII制度的实施使得众多境外机构开始关注我国证券市场,从而提高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知名度。 问:据我们了解,从2003年年底到今年4月份这近半年期间,证监会没有新批QFII资格,外汇局在这期间也仅批准日兴资产管理公司5000万美元投资额度,有报道称这是监管部门暂缓推进QFII制度,是这样吗? 答: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我们确实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新批QFII投资额度,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停止批准投资额度。在此期间我们主要在观察市场,并检验QFII制度的实施效果是否与我们当初引进QFII制度的初衷相符。QFII制度是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和资本项目可兑换过程中的一个步骤,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需要不断根据有关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而这些调整并不意味着外汇局关于QFII制度的政策有所改变。另外,我可以告诉大家,渣打银行香港分行7500万美元的投资额度已经在日前获得了批准,其他获得投资资格QFII的投资额度目前也正在审核过程中。 问:您刚才谈到,目前已经或准备申请QFII资格的境外机构还比较多,请问,外汇局在投资额度审批方面对不同QFII主体是否有所侧重?对下一阶段投资额度审批有何计划? 答:目前已经获得QFII资格的15家境外机构以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占主导,资产管理公司仅有1家,保险公司还没有,我们欢迎更多的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如基金管理公司、养老金管理机构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提出QFII申请,以丰富QFII主体。 关于投资额度审批,我们将在适当掌握审批节奏的前提下,在总规模之内,尽量将投资额度核发给以长期投资为目的的机构投资者,同时注意吸引更多的QFII参与到我国证券市场中,以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这就意味着单家QFII所批投资额度不会过大,这一方面有利于QFII主体多样化,另一方面也防止QFII主体不均衡而可能引发对市场的不良影响。 在已批QFII中,有少数QFII获批投资额度较大是由于QFII制度实施之初,在多数境外机构尚处于观望态度时,部分境外机构较早地申请了QFII资格,并积极将资金投资到国内证券市场,各方面反映较好,因此获得了较高的投资额度。 问:有市场人士提出,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是境外机构积极申请QFII的因素之一。而据我们了解,确实有个别QFII资金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银行存款比重较大,对国内证券市场投资并不活跃,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我们认为,绝大多数QFII是看好国内证券市场的中长期投资者,从实际情况看,他们也已将大部分资金投资国内证券市场。我们多次重申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因此我们相信大多数QFII并不是怀着投机人民币升值的目的而来。对于个别QFII在较长时间内银行存款比例过大问题,我们较早就给予了关注,我们认为这与QFII对国内证券市场尚不熟悉以及QFII建仓需要一段时间过程有关。当然,如果我们发现QFII出于对汇率和利率投机目的,长期将资金存放银行而不投资国内证券市场,由于这种投机行为不符合我国引进QFII制度的初衷,我们也将采取措施对这类QFII进行限制,直至将其从我国证券市场劝退。 2004-05-28/safe/2004/0528/4086.html
-
2003年,面对非典疫情、多种自然灾害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带来的严峻困难和挑战,我国实现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商来华直接投资继续保持较大规模。在此背景下,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继续保持顺差。其中,经常项目实现顺差45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52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3%;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大幅增长1168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幅为历史最高水平。2003年我国国际收支主要特点如下: 一、经常项目顺差规模快速增长 货物项下顺差规模与2002年基本持平。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3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447亿美元,同比仅增长1%,其中出口4383亿美元,进口393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5%和40%。2003年我国出口实现高速增长得益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出口企业产品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出口政策的调整;另一方面,我国国内需求旺盛,关税水平逐步降低,使2003年进口继续保持较高增长。与上年情况不同,2003年进口增速超过了出口增速,使得货物贸易顺差规模同比增幅较小。 服务贸易规模进一步增长,逆差有所扩大。随着我国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以及人员、经济往来的日益密切,服务贸易规模逐年扩大。2003年我国服务项下的收入与支出分别达到467亿美元和55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8%和19%。服务项下逆差仍呈现扩大趋势,达到86亿美元,同比增长26%。从具体构成看,运输仍是服务项目逆差的主要因素;旅游收支和其他商业服务均为顺差,但旅游顺差有所下降,降幅达56%,其中旅游收入同比下降15%,支出同比下降1%。此外,我国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咨询项下的支出增长迅速,逆差明显上升。 收益项下收支规模均增长,逆差规模小于去年同期水平。2003年,我国收益项下收入161亿美元,同比增长93%,收益支出239亿美元,同比增长3%。2003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以境外的资本金汇入和设备为主,境内外资企业的利润再投资规模上升较缓,收益项下支出增长较小。收益项下收入大增和支出缓慢增长使2003年收益项下逆差缩小到78亿美元,逆差同比下降48%。 经常转移顺差增幅较大。2003年,经常转移顺差规模达到176亿美元,同比增长36%,大大高于往年水平。我国居民个人来自境外的侨汇收入增长,是经常转移呈现大幅顺差的主要原因。 二、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规模大幅上升 2003年资本和金融项目实现顺差527亿美元,较上年323亿美元的顺差规模增长63%。该项下的主要特点是: 外商来华直接投资流入稳定。我国2003年实际吸引外商来华直接投资达到53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我国直接投资流入的小幅增长表明,在2003年世界经济不景气情况下,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改善和经济保持高速发展,仍吸引了世界各国大量的新增资金。 证券投资项下由逆差转为顺差。证券投资项下在2003年呈现顺差114亿美元。2003年,我国金融机构改变了近年来不断增持境外证券的做法,纷纷将资金调回国内,满足国内日增的贷款需求。金融机构这种减持境外证券,调整境内外资产匹配的行为,改变了我国证券投资项下自1998年以来持续较大逆差的状况。同时,我国企业境外筹资和我国吸引外资来华进行证券投资步伐加快,也是证券投资项下呈现顺差的重要原因。 其它投资逆差规模有所上升。2003年其它投资项下逆差59亿美元,上年该项下为逆差41亿美元。2003年我国部分金融机构在减少拆放境外资产的同时,增持了其它类型的外汇资产,导致整个其它投资项目呈现逆差。 三、储备资产增长较大 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2003年我国国际储备快速增长,其中,特别提款权和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分别增加0.90亿美元和0.89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加1168亿美元,增加额创历史最高水平。截至2003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4032.5亿美元。 四、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贷方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方法基本不变的情况下,2003年的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贷方,为184.22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2.21%,在国际公认的合理范围之内。 从我国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来看,贸易、经常转移和直接投资项下保持多年顺差,并成为我国国际收支保持整体顺差的主要因素;而服务和收益项下均呈现逆差,但规模远远小于贸易、经常转移和直接投资项下的顺差规模;证券投资项目近年来持续较大逆差,但2003年出现较大顺差;其它投资项目在不同年份顺差和逆差经常出现转换。 2004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好于2003年,经济增长势头良好。预计2004年我国贸易进出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对外贸易将保持基本平衡,服务和收益项目为逆差,但经常转移仍保持顺差。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将保持较大规模增长。预计2004年我国仍将维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局面,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2004-04-28/safe/2004/0428/4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