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 引 号:
- 78116973-X-2020-00315
-
- 分 类:
- 新闻报道 其他 各类社会公众
-
- 来 源:
- 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
-
- 发布日期:
- 2020-11-03
-
- 名 称:
- 促开放 增便利 外汇改革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
- 文 号:
2020年以来,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在粤港澳大湾区相继开展了扩大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外债一次性登记管理改革、完善贸易新业态管理等12项外汇管理改革试点政策,进一步提升了大湾区对外开放程度和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为一流湾区建设注入发展新动力。
成效一:贸易收支流程“再优化”
试点贸易企业享受三大便利:银行按照展业三原则办理收支业务、取消特殊退汇业务登记手续、简化进口报关核验。
截至2020年9月末,累计办理货物贸易试点业务3.6万笔,金额合计375.4亿美元;服务贸易试点业务894笔,金额合计1.96亿美元。
典型案例:
广州某货物贸易企业反馈,企业免于逐笔提供纸质材料,直接在网银端提交指令,单笔付汇业务由2-3天缩短至10分钟。
佛山某服务贸易企业每年服务贸易收支笔数超5000笔,通过试点业务全年预计节省超1000小时。服务贸易付汇可以使用电子税务备案,大幅降低企业“脚底成本”。
成效二:贸易新业态资金结算“更便捷”
个人从事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贸易新业态业务,可通过个人外汇账户办理资金结算,不占用个人结售汇年度便利化额度。
截至2020年9月末,累计发生跨境电商货物贸易收支总额114.81亿美元,同比增长29.7%。
典型案例:
施小姐为顺德龙江亚洲国际材料交易中心的个体工商户,累计通过个人外汇账户办理14笔市场采购贸易结汇,金额58.2万美元,资金到账即可结汇,有效满足了其日常经营需求。
阳江的李先生通过ebay平台向境外销售商品,月销售收入2-3万美元,通过电子销售记录等凭证,累计办理货物贸易结汇13万美元。
成效三:资本项目收入支付“新便利”
试点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真实性审核应用场景,建立银行、企业和监管部门间的业务信息交互核验机制,资本项下收入境内支付时,无需事前逐笔提供真实性证明材料。
截至9月末,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改革政策已惠及大湾区内地城市531家企业,业务办理金额超52亿美元。
典型案例:
7月16日,中国银行广东某分行成功利用区块链平台办理一笔552万美元的外债结汇真实性审核业务,成为全国首笔基于区块链平台审核的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业务。
成效四:跨境资产转让类型“更丰富”
银行信贷资产对外转让类型由不良资产扩大至贸易融资资产,大湾区金融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日趋完善。
截至9月末,大湾区共发生20笔信贷资产对外转让业务,金额合计47.9亿元人民币。
典型案例:
7月21日,建设银行广东某分行将一笔298.8万美元贸易融资资产转让至海外分行,标志着首笔大湾区外币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落地,企业年化融资成本降低20%。
成效五:非金融企业跨境融资“降成本”
取消外债逐笔登记,有效提升企业跨境融资登记的便利度和灵活性。
截至9月末,大湾区内共有220家企业开展外债一次性登记试点业务,融入境外资金折合175亿元人民币。
典型案例:
肇庆某公司办理一次性外债登记2亿元人民币,预计企业每年减少往返外汇局路程达2500多公里,有效降低企业时间和人力成本。
成效六: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解难题”
大湾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在500万美元额度内可自主借用外债,满足中小微科创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截至9月末,大湾区内共有16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外债便利化试点,解决融资需求6947万美元。
典型案例:
惠州某高新技术企业拥有22项专利,净资产规模仅110万元人民币,利用试点政策获得2000万元人民币跨境融资额度,有效缓解疫情导致的资金压力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