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外匯管理局簡體中文繁體中文用戶登錄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 索  引  號:
    45574632-7-2025-0155
  • 分       類:
    其他  各類社會公眾
  • 來       源:
    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
  • 發布日期:
    2025-07-23
  • 名       稱:
    《中國金融》溫信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深圳民營經濟發展
  • 文       號:
《中國金融》溫信祥:金融改革創新助力深圳民營經濟發展

作者|溫信祥 「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黨委書記、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深圳市分局局長」

2025年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新時代新征程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此次座談會的召開,回應了民營企業家的關切,穩定了市場信心和預期,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不僅為民營企業指明了發展方向,也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為深入貫徹此次會議精神,《中國金融》特開設“金融高質量服務民營經濟發展”專欄,從不同地區金融管理部門以及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實踐著手,報道其支援民營企業發展的優良做法。

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總結了深圳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積累的“十條寶貴經驗”。其中“堅持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堅持創新是第一生產力”充分肯定了民營經濟在創造“深圳奇蹟”過程中所起的關鍵作用。深圳在40餘年改革開放浪潮中構建出中國密度最高、能級最強的民營經濟生態:截至2024年底,深圳民營企業數量超260萬家,民營經濟佔比為97%,培育出華為、比亞迪、騰訊、大疆等一大批國際知名民營企業,以及邁瑞、優必選等行業“小巨人”,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民營經濟格局。

40餘年來,深圳金融與民營經濟共成長,始終承擔著為國家金融改革探路的曆史使命。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國家外匯管理局深圳市分局(以下簡稱深圳市分行)依託粵港澳大灣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和綜合改革試點等重大戰略,發揮民營經濟體量大、應用場景廣泛、創新業態豐富等優勢,多次在“小切口”上做大文章,利用試點政策輻射更大範圍金融改革,為民營經濟最大限度提供了開放、有序的金融制度環境,支援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科創引領、外向主導是深圳民營經濟發展的鮮明特徵和獨特優勢

深圳毗鄰港澳,具有與生俱來的外向型民營經濟特徵。1980年特區成立後,深圳主動借鑒國外自由貿易區和出口加工區經驗,引進全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上屋怡高電業場),落地全國第一家外商投資企業(正大康地集團),探索出一條從“三來一補”到引進外資、再到雙向投資的外向型經濟發展之路,20世紀80年代外資對深圳資本形成的平均貢獻率高達51.60%。黨的十八大後,深圳逐步成長壯大為“中國外貿第一城”,2024年進出口總額邁上4萬億元台階,新設外資企業數量9738家,有進出口實績的民營企業近4.7萬家,佔全部有進出口實績企業的近九成。

科技企業成為深圳民營經濟“主力軍”。1987年深圳出台全國首個鼓勵科技人員興辦民間科技企業的政策檔案,鼓勵技術入股、興辦民營科技企業,催生華為、中興等第一批民營科技企業。1991年深圳頒布《關於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經濟發展的決定》,提出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此後十年間孕育出比亞迪、騰訊等代表性高科技企業。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通過特區條例的形式建立財政投入科技創新的制度機制,持續以政策破冰,推動創新發展,構建起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為主的創新產業生態。2024年,深圳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5萬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累計突破1000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20年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新能源汽車、消費級無人機等25個細分領域全球市場份額第一,持續以“6個90%”(90%以上的創新型企業是本土企業,90%以上的研發機構、研發人員、研發資金、職務發明專利以及重大科技項目發明專利集中在企業)領跑新質生產力發展。

深圳金融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典型樣板和生動實踐

不同於北京國有金融機構集中的總部優勢、上海外資金融機構集聚的國際金融基礎,深圳金融在服務民營經濟過程中走出了一條全新的市場化創新之路,是“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的生動實踐,打造了制度型開放“試驗田”。

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初步探索。1985年,為解決蛇口工業區內資金不融通問題,深圳率先探索,經國務院特批成立了全國首家企業集團財務公司——蛇口財務公司,開始向民營企業發放貸款,當年民營企業貸款佔比超60%,實現區內企業“當日結算”。1987年在招商財務公司的基礎上建立全國第一家企業持股的股份制銀行——招商銀行,率先打破融資所有制歧視,推出“抵押貸款”“擔保貸款”,允許民營企業以設備、廠房抵押融資,極大地激發了民營企業活力。1988年蛇口工業區與工商銀行深圳市分行聯合創辦中國第一家股份制、地方性的保險企業——中國平安保險公司,為蛇口出口型民營企業設計“出口信用險”等定製化保險。深圳金融在服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求中不斷為國家試製度、探新路,在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探索中發揮了帶頭和示範引領作用。

民營經濟外向型特徵推動跨境金融改革走在前列。改革開放初期,“三來一補”加工貿易、引進外資等為深圳經濟發展注入了原始動力,而當時外匯留成制度嚴重製約了貿易發展。1985年11月,深圳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外匯調劑中心,實現了外匯體制從計劃分配向市場化配置的轉變,開啟了外匯管理制度型開放的實踐探索之路。1994年深圳首批實現人民幣匯率並軌,成為全國統一的外匯交易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跨入新世紀,深圳充分發揮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先行先試探索清算行模式、推動建立代保管庫、支援香港銀行為香港居民辦理個人人民幣業務,率先邁出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一步。2009年7月,深圳首批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率先推出出口電商跨境人民幣收款服務、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等跨境創新業務。2023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深圳落地《關於金融支援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意見》(“金融支援前海30條”),整合式打造“前海港企貸”“跨境徵信通”等14項全國“首創”“首批”金融創新成果,形成11項可複製、可推廣的“深圳經驗”。截至目前,主要外匯領域改革創新舉措均已在深圳落地,構建了與深圳外向型經濟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和普惠性的制度體系,有效服務了經濟高質量發展。

高新技術產業基礎塑造科技金融先發優勢。深圳是依靠高新技術產業立足和發展的城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2.3%。以華為為例,民營科技企業從“初創”到“騰飛”,每一步跨越都離不開金融的強力助推。1992年8月,《關於一九九二年度科技貸款管理工作若干問題的通知》發布,深圳通過銀行利率優惠和有關部門貼息的方法,向“開發生產磁卡系列產品”等12個高科技項目發放貸款5150萬元,率先以政策牽引金融資源向民營科技企業聚集;1988年,建設銀行深圳市分行為華為發放第一筆信用貸款30萬元;1994年,招商銀行全國首創推出“買方信貸”業務,緩解早期華為新產品研發資金壓力,金融支援科技創新的形式逐漸拓展到買方信貸、貸款擔保、風險投資等新模式;2008年,華為開始布局海外市場,工商銀行深圳市分行為其提供短期出口保理、境外銀團貸款等服務,應收賬款融資超過10億美元。深圳金融在服務科技企業過程中積累的豐富實踐,奠定了深圳科技金融先發優勢。

構建與民營企業特徵深度適配的金融體系、金融生態、金融文化

深圳市分行立足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先行示範區的制度先發優勢、高新技術產業優勢、科技創新優勢這“四大優勢”,聚焦輕資產運營、強產業鏈協同、高跨境活躍度等科技型、外向型經濟突出特點,找准政策措施發力的切入點和著力點,以科技金融為重點做好“五篇大文章”,大力發展跨境金融,多措並舉構建與民營企業特徵深度適配的金融體系、金融生態、金融文化。

構建“信貸+徵信”“股權+債權”“本幣+外幣”全方位、多元化金融支援體系

“信貸+徵信”打通融資“最初一公裡”。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健全民營中小企業融資增信制度。早在2018年深圳率先落地全國首家個人徵信機構——百行徵信,2021年深圳地方徵信平台成功上線,逐漸構建起國家徵信、社會徵信、地方徵信“三位一體”的徵信系統,首創多項“信貸+徵信”金融創新產品,三年累計培育首貸戶超過11.9萬戶。“科技初創通”為超2萬家科創企業生成“第一張畫像”,助力2910家初創科技型企業獲得融資30.6億元;“個體通”“小微通”助力超14萬家小微企業和個體戶獲貸超15億元;“深質貸”將企業質量、品牌的“無形資產”轉化為融資增信的“有形資產”,為112家企業授信超4.5億元。

“股權+債權”推動金融供給側從“信用適配”到“價值共創”躍遷。“騰飛貸”通過在信貸關係中引入收益共用因素,匹配不同成長階段企業需求,實現銀行信貸風險和收益在更高水平上“跨期平衡”,有效解決了銀行不敢貸多、貸長的問題,助力100家企業簽約貸款35億元。全國首批落地債券市場“科技板”,推動轄內9家科技企業和股權投資機構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科創債14只,金額共計207.5億元。首創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總量管理試點,充分便利企業在總量內發起成立多支基金,靈活自主配置和調整投資項目,目前QFLP試點規模約77億美元,主要投向國內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其中近七成境外投資人來自香港。

“本幣+外幣”打造“一打通三便利”跨境金融服務體系。深圳以“前海+河套”兩大國家級戰略平台為引擎,打造外匯管理制度型開放新高地,有效構建“離岸人民幣樞紐+在岸人民幣試驗田”聯動模式。“一打通”:打通境內外融資新渠道。首批落地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業務試點及跨境資金集中運營管理業務試點,率先構建起“本外幣合一、高低版搭配”跨境資金池政策體系,服務55家總部集團、1800家境內外成員企業便捷調撥全球資金超3400億美元。“前海港企貸”“河套科匯通”聯通境內外兩個市場,率先打通科技創新資金跨境流動新路徑;將高新技術、“專精特新”和科技中小企業納入跨境融資便利化試點,幫助31家科技企業跨境融資2.03億美元,綜合融資成本低於當時境內融資成本1個百分點。“便利一”:打造跨境投資便利化新模式。拓展投資渠道、完善制度安排,首批落地“跨境理財通”試點,穩步擴大深港兩地居民投資對方金融產品的渠道,2024年2月升級後業務總量達到升級前的6倍;首批開展資本項目數字化服務試點,落地外商投資企業境內再投資免予登記試點,持續便利外資企業使用資本金。“便利二”:打造跨境結算便利化新機制。首創外綜服企業代辦跨境電商出口收匯業務,成功解決新業態結算成本高、收款周期長等痛點,為23萬家企業節省結算費用超5.2億元;首批落地“出口跨境電商直通車”,支援銀行憑交易電子資訊為出口電商提供跨境人民幣線上收款、申報“一站式”服務,節省手續費約7.5億元;首創境內進口商“境外不落地購匯”,為企業提供規避匯率風險新通道;首批開展優質企業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試點,2024年2月升級落地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為1400餘家優質企業辦理便利化業務規模超千億美元。“便利三”:打造跨境支付便利化新體系。首批開展港人代理見證開戶業務,累計開戶、交易金額佔大灣區業務量的九成;率先探索多門類、多品種的跨境支付體系,首創“外包內用”“外卡內綁”“來華零錢包”等,暢通“卡、碼、幣、包”四條路,打造深圳全域支付示範區。2023年以來重點商戶受理外卡率提高至99.9%,1646個銀行網點可兌換外幣,助力外籍人員在深消費296億元。

構建多方參與、政策協同、資源適配的金融服務生態

民營企業發展不僅需要金融產品創新,更需要健康的金融生態。通過合理的激勵相容機制安排,促使不同層次的金融服務主體共同努力,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金融服務和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實現與民營企業的長期共贏。

強化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激勵。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通過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擴大信貸投放,確保資金精準投向、優惠利率高效傳導至特定領域和行業的民營企業。截至2025年5月末,支農支小再貸款餘額達185.32億元,同比增長5倍;2025年前5個月,再貼現發生額122.9億元,有效滴灌小微民營企業563家。落地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工具,進一步加大對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援力度,支援清單內1700餘家科技企業、60個項目獲得貸款超350億元。轄內銀行運用碳減排支援工具累計發放碳減排貸款185.21億元,預計帶動碳減排量390.97萬噸,重點支援光伏、風電、生物質能源、高效儲能等能源領域。

打好政策協同“組合拳”,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發揮深圳財政綜合實力優勢,構建財政性資金支援民營企業融資增信機制。推動“銀證保擔”協同,完善激勵約束及風險分擔機制。出台《關於進一步做好深圳金融服務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工作的通知》,制定20條具體舉措,緊密聯動“股貸債保匯”,共同構建“信貸融資更充分、債券融資更多層、融資渠道更多元、跨境融資更便利、配套服務更優化”的金融生態。出台“金融支援外貿24條”,打造“河套金融服務日”“跨境金融服務走進各區”等多個特色金融服務品牌,全方位滿足企業出海結算、融資、匯率避險等綜合性需求。

統籌金融開放和風險防範。堅持穩中求進,深化外匯市場“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管理框架,強化本外幣協同監管,深化匯稅關警跨部門聯動,現場聯合跨省破獲大額出口違法案件,重點領域、重點機構風險化解精準有效。通過建立常態化風險提示機制、提升企業匯率避險服務等,多措並舉引導企業正確應對外部挑戰,有效抵制“內卷”式競爭,推動形成良性的產業鏈上下遊協同關係,防範風險跨區域、跨市場、跨境傳遞,促進民營經濟穩定發展。

培育與民營經濟深度適配、相互促進、長期共贏的中國特色金融文化

金融服務的提升不僅需要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需要重視實體經濟需求側的問題,推動民營企業提升內在綜合競爭力以及主動擁抱金融資源能力,實現供需兩端雙向奔赴。

創新開展民營企業金融素養提升工程。深圳市分行立足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把視野擴寬到民營企業信貸融資之外,創新開展“民營企業金融素養提升工程”“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示範工程”系列活動,指導金融機構發揮專業能力與資源統籌能力,幫助民營企業優化內部治理結構,提升經營管理能力,管理匯率風險,以“練好內功”提高金融有效需求。把弘揚中國特色金融文化與推動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結合起來,構建出更有黏性、更加健康、更為長遠的銀企關係,增強供需的適配性。

推動健全內部激勵約束機制。優化完善對金融機構的考核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健全與科技金融業務特點相適應的創新和容錯機制,建立權責對等的問責機制,激發科技金融服務內生動力。率先牽頭全國首家銀行外匯展業改革試點工作,指導銀行從供給端入手,全面再造外匯業務流程,在有效防範風險的前提下提高外匯管理效率;率先牽頭設計銀行外匯盡職免責機制並在全國實現首地試運行,以監管賦能金融改革高質量發展。

改革揚帆風正勁,擊鼓催征再出發。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6月10日中央發布《關於深入推進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深化改革創新擴大開放的意見》,在新起點上賦予深圳一系列重要改革任務,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深圳金融系統將進一步強化使命擔當,堅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初心,以推動改革落實為抓手,發揮科技金融、跨境金融先發優勢,打造更多具有標識度、示範性的改革成果,全面優化政策體系、服務體系、監管體系,支援深圳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來源:《中國金融》2025年第14期)


【列印】 【關閉】

法律聲明 | 聯繫我們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國家外匯管理局深圳市分局主辦 著作權所有 授權轉載 最佳解析度:1280*768

網站標識碼bm74320001 京ICP備06017241號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