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 引 號:
- 45574632-7-2023-0278
-
- 分 類:
- 其他 資本項目管理 各類社會公眾
-
- 來 源:
- 《中國外匯》2023年第20期
-
- 發布日期:
- 2023-11-06
-
- 名 稱:
- 資本項目改革支援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
- 文 號:
作者 | 溫信祥 作者系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深圳市分局局長
要點:外匯局深圳市分局將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穩步推進資本項目高水平開放,持續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切實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深圳民營經濟活力強,集聚多,民營經濟是深圳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深圳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城市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重要力量。自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以及國家外匯管理局(以下簡稱“總局”)資本項目改革大方向的指引下,國家外匯管理局深圳市分局(以下簡稱“外匯局深圳市分局”)聚焦民營經濟的迫切訴求,開展了富有特色的資本項目改革創新。通過不斷探索直接投資模式,推動引進來和走出去高質量發展,深圳利用外資金額已由1980年的0.33億美元提升至2022年124億美元,湧現出華為、比亞迪等全球領先的優質民營企業;持續提升企業跨境融資可得性和便利性,企業外債從無到有,2022年末餘額170.9億美元;積極回應跨國公司全球資金管理訴求,助力民營企業全球競爭力提升。目前,民營企業占深圳資本項目辦事主體九成左右,充分享受了外匯改革紅利,見證了深圳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
東方風來 雙向投資新模式蓬勃發展
深圳位於珠江東岸,與香港山水相連,具有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結合改革開放初期人工、土地低廉的優勢,主動探索出一條從“三來一補”—引進外資—雙向投資的發展之路。據統計,深圳外商直接投資(FDI)業務開辦主體民營企業佔比95%以上,在整個過程中,資本項目外匯管理改革一直助推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早期探索(1979年—1993年)
1978年“國門甫開”,外資對採取何種模式進入中國、如何進行經貿合作均沒有明晰的渠道和路徑。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主動探索大力引進外資,並輻射全國。
引進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1978年12月,深圳寶安落地全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上屋怡高電業廠,與中國香港形成“前店後廠”模式,探索出外資進入中國的通道。1993年,深圳“三來一補”企業超過了8000家,佔全省的三分之一,就業人數超過了100萬人,出口總額、工繳費結匯均佔全省40%左右。就此打下了深圳外向型經濟基礎,提振了外資投資中國信心。
落地第一家外商投資企業。1981年,正大康地集團正式落地深圳,成為中國第一家外商投資企業。外商直接投資除了帶來資金,還帶來先進技術、生產和管理經驗,大力推動當時我國生產力水平的提升。國家外匯管理局1983年制定《對僑資企業、外資企業、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外匯管理施行細則》,規範了FDI外匯審批、賬戶開立、外匯留存、利潤匯出等事項,改善了我國投資環境,增強了對外資的吸引力。至1993年,深圳進出口貿易總額已居全國第一,共有外商投資企業9214家,累計實際利用外資佔全省的48%。
規範發展(1994年—2012年)
隨著我國經濟規模快速增長,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對外開放進入全新階段,民營經濟如雨後春筍般快速發展,對外匯管理和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外匯管理改革思路由“寬進嚴出”向“均衡管理”轉變。
服務“三來一補”企業轉型為外資企業。1996年外匯局發布了《外商投資企業外匯登記管理暫行辦法》等法規,逐步建立起外商直接投資外匯管理制度。彼時,“三來一補”企業面臨著融資受限、缺乏自主品牌、貿易摩擦加劇等困局,轉型迫在眉睫。面對深圳來料加工企業的轉型需求,外匯局深圳市分局印發《深圳市來料加工企業原地轉型設立法人企業有關外匯支付管理規定》,實現深圳來料加工企業可原地不停產轉型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1988年,富士康乘著“三來一補”的東風,在深圳設立第一個生產基地,20世紀90年代由“三來一補”企業轉型為外資企業,並抓住時代機遇,從簡單加工向電腦、手機等高端製造轉型,發展成為全球計算機、通訊和消費電子(3C)產品代工巨頭,2005年首次入選為世界五百強企業。
精簡對外直接投資管理手續。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將目光投向國際市場,外匯局於2002年取消境外投資外匯風險審查。2009年,發布了《境內機構境外直接投資外匯管理規定》,探索建立以登記為核心的境外直接投資外匯管理框架。將資金來源和匯出核准由事前審批改為登記,深圳分局合理引導境外直接投資(ODI)有序流動,有力支援國內企業全球化發展。如華為1996年開始正式實施國際化戰略,開展多個跨國投資,業務遍及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5年華為海外市場收入首次超過國內市場。
靈活便利(2013年至今)
黨的十八大以來,外匯局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統籌便利化和防風險,深入推進外匯管理改革。
直接投資基本實現可兌換。為進一步便利企業,更好地適應對外開放,2012年外匯局對直接投資外匯管理政策進行了大幅改革,構建了以登記為核心的外商直接投資外匯管理框架,大力推進簡政放權,先後取消35項、簡化合并14項行政審批子項,並簡化申請材料和審核要求。以2015年由銀行直接辦理直接投資登記為裡程碑,大力推動簡政放權,輔以取消外商直接投資驗資詢證,基本實現了直接投資可兌換。
首批開展資本項目外匯收入支付便利化試點。2018年2月,國家外匯管理局批覆同意在深圳前海開展資本項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試點,資本項目外匯收入支付由“先審後付”變為“先付後抽查”,不僅大幅簡化了企業業務辦理手續,顯著提高了辦理效率,同時也加快了企業資金周轉,有效降低了市場經營主體成本,有效提升了跨境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2020年,資本項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試點推廣至全國,進一步簡化資本項下流入資金結匯和使用流程,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深圳轄內已有1317家符合條件的試點企業辦理了試點業務,支付金額合計189.95億美元,為民營經濟帶來極大的便利。
開拓跨境雙向私募股權投資新模式。2012年、2014年,深圳先後啟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試點和合格境內投資企業(QDIE)試點,均屬全國首批。2021年以來,在總局的指導下,外匯局深圳市分局會同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優化QFLP/QDIE試點,簡化辦理流程,拓寬投資範圍,靈活資金使用,有效支援跨境雙向私募股權投資。截至2023年9月末,深圳設立QFLP基金規模約75億美元,主要投向國內生物醫藥、消費、資訊技術、新材料等前沿領域企業。批准境外投資額度20.45億美元,主要投向境外未上市公司股權。深圳QFLP/QDIE試點創新跨境金融合作的路徑和模式,加強境內外創投市場互聯互通。
以“科匯通”試點開闢科研資金入境新通道。外匯局深圳市分局高度重視和支援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以下簡稱河套合作區)發展建設。近年來,行領導多次帶隊赴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實地調研,針對區內機構反饋的科研開辦資金跨境調撥難題,主動研究解決方案,積極請示彙報,河套科研機構“科匯通”試點獲總局正式批覆。2023年9月6日,外匯局深圳市分局正式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科匯通”試點業務操作指引》。河套“科匯通”試點為區內科研機構跨境調撥科研資金提供“綠色通道”,為深港兩地科技創新要素流動和科技產業協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潮起珠江 跨境融資試驗田碩果累累
企業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是國際通行做法,適時借用境外資金有利於企業降低融資成本。20世紀80年代,我國正式確立了外債登記制度,允許境內機構在較為嚴格的規模控制下舉借外債。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2003年,針對不同主體開始進行差異化外債管理,外資企業借用外債實行較為寬鬆的“投注差”管理模式,但中資企業借用外債事前資格審核則相對嚴格。黨的十八大以來,外債管理體制改革持續深化,深圳積極搶抓改革窗口期,以多項“試驗田”助力境內企業擴大跨境融資空間,探索出便利企業跨境融資的有效路徑,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在全國率先啟動外債宏觀審慎管理試點,支援深圳企業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2015年3月,深圳前海作為全國三個試點地區之一,正式啟動以企業比例自律為主要方式的宏觀審慎管理試點,允許中資企業借入外債並結匯。試點首周,即有華訊方舟等三家中資企業成功辦理外債登記,金額合計1.2億美元,平均融資成本僅為2%。企業表示,試點拓寬了企業融資渠道,也大幅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2016年5月,該項試點升級為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政策,並在全國範圍推廣。
率先開展一次性外債登記試點,深圳企業跨境融資自主性和靈活性大幅提升。2020年2月10日,深圳開立醫療作為全國首家試點企業參與了外債登記管理改革,深圳正式在全轄實施一次性外債登記試點。時值抗擊新冠疫情的關鍵時期,該企業作為生物科技企業,疫情爆發後第一時間建立起了新冠免疫應答檢測平台。通過一次性外債登記試點,企業外債登記流程大幅簡化,實現資金隨借隨用隨還,為企業後續科研布局提供了有效支援。截至2023年9月末,已為53家企業辦理一次性登記外債,金額合計47億美元。
首批開展專精特新企業跨境融資便利化試點,開闢科創企業跨境融資新渠道。高新技術和“專精特新”企業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力量。2022年6月,深圳在前期已開展高新技術企業外債便利化試點的基礎上,啟動專精特新企業跨境融資便利化試點,支援企業不囿於淨資產規模借入外債。深圳舒糖科技專註於無創血糖測試,正處於產品研發和市場拓展的關鍵階段,在淨資產不滿足現行借用外債條件的情況下,通過該項試點順利從境外融入500萬美元。截至2023年9月末,深圳共29家高新技術和“專精特新”企業參與試點,金額合計2億美元。行業涉及電子機械製造、軟體與資訊技術等多個行業領域。
首創“前海港企貸”,以制度創新強化深港融通銜接。前海作為深港合作最緊密的地區之一,已吸引超過1.1萬家外資企業落戶,其中港資企業佔比達85%。為有效貫徹落實《關於金融支援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意見》,2023年8月,“前海港企貸”正式推出,極大便利了原來因淨資產不足,不滿足借用外債條件的港資小微企業,順利牽手境外銀行資金。在助力港企港人在前海創業創新的同時,也有利於境外銀行,特別是港資銀行,基於原有的長期授信和合作,將貸款服務延伸至前海。
目前,深圳外債業務的主體中民營企業佔比達95%以上。外匯局深圳市分局通過持續推進外債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建立本外幣一體化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並不斷完善,企業跨境融資可得性和便利性持續提升。
先行先試 企業資金雙迴圈高效暢通
近年來,隨著中資企業國際化進程不斷向縱深發展,全球資金管理的難度不斷加大,亟需更加便利、高效、低成本的本外幣跨境資金運營模式。外匯局深圳市分局密切跟蹤市場經營主體創新需求,深度參與、推動資金池相關創新政策的研究制定,推動本外幣資金池政策不斷迭代升級。在深圳跨境資金池搭建主體中,民營企業佔比達85%。
迭代創新
2012年12月,跨國公司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試點正式啟動,深圳華為集團、中興通訊等跨國公司獲得試點資格。2014年6月,跨境人民幣資金集中運營試點推廣至全國,深圳轄內創維集團等多家跨國公司參與試點。
2019年3月,外匯局發布《跨國公司跨境資金集中運營管理通知》,進一步簡化登記管理,優化賬戶結構,允許跨境本外幣資金同時入池,初步探索本外幣合一管理,成為跨國公司跨境資金池管理政策演化曆程中的重要裡程碑。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深圳於2021年、2023年先後率先落地高、低版本資金池試點,通過“幣種自選、劃轉自由、資金混用、自主購匯、使用便捷、部分歸集”等優惠政策,切實回應跨國公司資金集約化管理的更高要求,繼續領跑跨境資金池政策創新。
服務實體
跨國公司跨境資金集中運營管理相關政策以“服務實體經濟企業、突出受益導向”為原則,重點聚焦轄內信用等級較高的實體製造業跨國公司,行業涵蓋新能源汽車、智能製造、通訊設備等,助力企業“兩增兩減一打通”,為進一步便利跨國公司集團資金歸集使用,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援。目前,政策已累計為深圳企業增加財務收入、節約稅務成本約1億元人民幣。
提升資金歸集度,增加財務收入。傳音控股業務範圍覆蓋非洲、南亞、東盟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年度結算量約400億元人民幣,資金池政策下資金歸集效率大幅提升,全球資金歸集率可達到90%,平均每月沉澱資金約10億元人民幣,試點比分散存放多獲得財務收入約3000萬元人民幣。取消分賬管理,增大資金池規模。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試點政策取消了分賬管理要求,財務公司開立的非銀行金融機構賬戶得以和資金池主賬戶有效聯通,資金無需在兩個不同的賬戶體系間流轉,效率大幅提升。取消委託貸款,減少稅務成本。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試點政策允許主辦企業無需通過委託貸款模式向成員企業劃撥資金,免除了簽訂三方委託貸款合同的繁雜手續,切實降低了企業因委託貸款產生的相關稅費成本,目前已為多家企業節約稅費成本超1000萬元人民幣。簡化業務流程,減少人力成本。跨國公司跨境資金集中運營管理相關政策大幅簡化了資金的劃轉審核材料和流程,企業只需發出指令即可辦理業務,提高支付效率。目前,創維集團跨境資金調撥速度從以往的按天計算縮短至以分鐘計,平均5分鐘即可完成1筆業務,人員配置已由原來的四名減少為兩名。打通意願購匯路徑,有效管理匯率風險。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試點政策允許企業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需求開展自主意願購匯業務,更為靈活地管理匯率風險。2021年6月,深圳落地了首筆意願購匯業務,金額5億港幣,為企業節約成本達308.4萬元人民幣。
目前,深圳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業務管理框架已初步建成,對支援深圳吸引更多跨國公司形成總部聚集地,建設國際資金結算中心,進而打造與經濟中心城市相匹配的金融中心有重大意義。
奮楫篤行 區域改革新征程揚帆起航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下一步,外匯局深圳市分局將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穩步推進資本項目高水平開放,持續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切實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對接高標準,穩步推進資本項目高水平開放。我國正式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彰顯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推進資本項目高水平開放,應避免正面清單模式導致的碎片化、管道式開放現象,從頂層設計、制度開放的角度統籌考慮下一步改革的思路。一方面統籌交易環節和匯兌環節,有序推動不可兌換項目的開放,穩妥有序推進以金融市場開放為核心的資本項目開放。另一方面提升可兌換項目便利化水平,進一步優化資本項目業務流程和賬戶管理,讓更多企業享受到高水平開放的政策紅利。
打造新高地,構建深港金融合作新格局。2023年2月,人民銀行牽頭印發《關於金融支援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意見》,其中包含20條在外匯管理改革、人民幣國際化等領域的具體改革措施,對於已落地項目持續擴面增效。如持續推動開展大豆跨境現貨交易人民幣計價結算業務擴面增量,積極推動大宗商品貿易人民幣計價結算,進一步豐富前海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試驗區功能。應以此為契機,加快推動落地正在推進的項目,如財資中心、QFLP總量管理試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