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外匯管理局簡體中文繁體中文用戶登錄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 索  引  號:
    45574632-7-2025-0176
  • 分       類:
    其他  其他  各類社會公眾
  • 來       源:
    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
  • 發布日期:
    2025-09-03
  • 名       稱:
    中國金融:金改潮頭譜新篇
  • 文       號:
中國金融:金改潮頭譜新篇

 2025年是深圳特區建立45周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45年來,深圳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將“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融入城市基因,不斷轉型升級,從昔日南海之濱的邊陲漁村蛻變為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國際化大都市。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不斷加大金融助力深圳發展的政策支援,深化深港合作、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試點數字經濟創新發展。金融制度創新和市場活力激情碰撞,在資本市場、科技金融、數字金融、跨境金融等領域突破式發展,深圳成為中國金融改革的先鋒樣本。《中國金融》雜誌特別策劃“深圳特區金融45年”專欄,將機構成長曆程融入金融支援經濟發展之中,通過鮮活的金融實踐案例,見微知著,展現特區金融與城市發展共生共榮的壯闊圖景。

四十五載光陰流轉,滄海桑田。深圳,這個昔日南海之濱的邊陲漁村,已經崛起為一座舉世矚目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處處瀰漫著“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金融市場亦是如此,45年的奮進曆程中,各類機構接續登場,在激烈的競爭中尋求共贏,為深圳經濟發展打造了優質的金融生態。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作為深圳這片創新沃土上的第一家金融管理部門,在推動深圳金融市場穩健發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在深圳特區建立45周年之際,本刊記者走進這座城市,從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的發展曆程中,感受深圳金融市場改革發展的脈動。

丹心未泯創新願,敢立潮頭唱大風

1984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深圳經濟特區分行(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的前身,以下統稱深圳市分行)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並被賦予了省一級分行的管理許可權。自成立之日起,深圳市分行始終將深圳金融改革置於國家發展大局中謀劃推進,印證了把局部探索融入全局發展的深層邏輯,也為深圳鍛造了金融核心競爭力。

累土創新亭,積沙成塔

特區設立之初,為與特區經濟起步階段“打基礎”的需要適應,深圳金融開始了“鋪好攤子、搭好架子”的機構建設創新,深圳市分行的設立就屬於其中的重要內容。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家境外銀行——南洋商業銀行於1982年落地深圳,既為特區“三資企業”提供了信貸和結算服務,又為中國金融業的規範化和現代化提供示範,並把特區的金融競爭推上了國際舞台。隨著改革深入,國家採取了“體制外先行”戰略,將改革重點放到非國有部門,通過建立市場導向的企業實現經濟增長。在深圳市分行的積極推動下,深圳率先建立了全國首家股份制銀行——招商銀行和首家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的股份制銀行——深圳發展銀行,為專業銀行商業化提供可資借鑒的有益經驗。同時,在深圳市分行的引導和協調下,中國第一家股份制、地方性的保險公司——平安保險也在深圳成立,打破了當時保險市場的單一格局,推動了整個保險市場向市場化、國際化進階。為全面支援特區經濟金融發展,國務院、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決定在深圳市實行特殊金融政策,自1986年開始,給予特區金融“四個特權”(特區信貸資金“切塊”管理權、利率調節權、存款準備金調節權、部分金融機構審批權),深圳市分行由此大膽進行機制改革與創新,推動建立了多個金融機構:1990年12月1日深圳證券交易所試運行,標誌著我國改革開放後以股票集中交易為主要特徵的資本市場誕生;深圳證券登記有限公司、深圳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深圳經濟特區融資中心、深圳外匯交易中心也相繼成立,深圳金融業基本形成了以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為主體,其他多種類型金融機構並存,結構合理、功能完備的現代金融體系。

特區金融“四個特權”奠定了特區金融改革的良好基礎,也為深圳特區建設籌措了大量資金。1984年,面對特區建設巨額資金需求和外向型經濟格局提出的金融服務需要,亟須突破專業銀行業務束縛,深圳市分行引入市場機制,提出“一業為主、多種經營、各有側重、允許交叉”的銀行業交叉與競爭體制,為金融市場注入強勁活力。1994年,深圳市分行借鑒國際慣例,根據《巴塞爾協議》,結合深圳實際在深圳銀行業全面推行資產風險管理規定,推動深圳銀行業從傳統信貸管理轉向覆蓋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的綜合管理體系,提升了銀行經營的規範性和抗風險能力,有效預防了局部風險擴散,維護了特區金融系統穩定。

有活力的金融市場少不了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1991年,為解決銀行業務交叉與競爭帶來的資訊不對稱問題,深圳市分行推出了劃時代的創新之舉——貸款證制度,核心功能包括記錄企業資信、監控貸款流向及防範多頭套貸風險,成為了連接銀企資訊的橋樑,並作為一項重要的金融改革成果在全國推廣,催生出覆蓋全國的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探索出以徵信大數據賦能金融支援實體經濟的新路。

深圳市分行自信用體系建設之初就注重市場化作用,2001年推動深圳建立全國首個個人信用徵信系統,2002年提供個人信用查詢服務,為人民銀行個人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提供了先行實踐經驗。由於徵信體系“深圳模式”的成功實踐,全國第一家市場化個人徵信機構——百行徵信於2018年落戶深圳。

在支付領域的機制創新同樣令人驚歎。1995年全國第一家金融電子結算中心——深圳金融電子結算中心正式成立,實現了憑證結算無紙化並建成了小額聯機批量支付系統;1998年深圳市分行建成全國第一個同城即時全額支付系統,並在此基礎上為人民銀行總行開發了大額即時支付系統、小額批量支付系統,此舉拉開了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建設的帷幕,孕育出高效便捷、世界領先的中國現代化支付清算體系。

揚帆向海門,匯通天下

深圳金融市場的活力源於以高效的執行力和因地制宜的市場化法治化創新實踐確保政策紅利充分釋放、改革效能最大化。特區成立之初,為了適應特區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需要,深圳市分行就在當時嚴格管控外匯的條件下探索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外匯調劑中心,實現了外匯體制從計劃分配向市場化配置的轉變,開啟了外匯管理制度型開放的實踐探索之路。1994年在全國推行的匯率並軌改革中,深圳市分行結合當時深圳外匯體制實際和維護深港經濟、金融平穩的需要實行待結匯制,為中資機構開設“待結算外匯賬戶”,既堅持了外匯改革,又結合了特區的實際情況,避免了大的震動,這些變通做法後來推廣到了全國。

進入本世紀以來,深圳市分行落實外匯改革的步伐逐漸加快。2003年為促進內地與香港經貿交流合作,深圳市分行承擔起為香港銀行機構辦理個人人民幣業務提供清算安排這一重要任務,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邁出了重要一步。2009年深圳作為首批試點城市之一啟動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工作,2012年率先啟動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試點,支援前海合作區企業向香港銀行機構借入人民幣貸款。2021年“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啟動,2024年升級為“跨境理財通”2.0版,深圳成為該項跨境金融創新業務發展最為迅捷的城市,收付金額佔大灣區比重近五成。

2023年“金融支援前海30條”發布後,深圳市分行積極推進創新政策全部落地,形成14項全國“首創”“首批”。截至2025年5月末,深圳轄內銀行累計為港人開立個人銀行賬戶321萬戶,其中代理見證開戶超41萬戶,累計交易近351億元,佔大灣區九成;微信香港錢包和港澳版“雲閃付”內地使用惠及港澳用戶超200萬人。2024年以來,深圳以“前海+河套”兩大國家級戰略平台為引擎,打通境內外融資新渠道,打造跨境投資便利化新模式、跨境結算便利化新機制、跨境支付便利化新體系,創新打造“一打通三便利”跨境金融服務體系,金融對外開放邁向更高水平。

好風憑藉力,更上層樓

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形成虹吸效應,深圳積聚了2.5萬家高新技術企業。以科技金融助力科技企業做大做強是深圳金融市場的重要使命。深圳市分行自改革開放初期就積極探索金融支援科技產業創新路徑,聚焦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融資需求,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迴圈。

1992年深圳市分行聯合市科技局設立科技專項貸款,率先以政策牽引金融資源向民營科技企業聚集。1994年,深圳市政府成立了國內首家專門為中小科技企業的銀行融資提供擔保服務的高新技術產業投資服務有限公司。

2011年,深圳成為國家首批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的試點地區之一,深圳市分行作為重要推動者,以金融“活水”培育科創企業發展。強化多部門協作,推動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政策在深圳落地見效,截至2025年5月,清單內已有超1850家科技企業、89個項目獲得貸款超410億元。用好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支援深圳企業亮相債券市場“科技板”,落地“首批發行”“首批註冊”“首批工具”。

同時,深圳市分行積極構建產融橋樑,不斷優化科技企業融資環境。2023年6月首創“科匯通”試點,便利科研機構跨境調撥資金,促進創新要素跨境流動。試點由河套拓展至深圳全市,陸續在上海、北京等16個地區複製、推廣。2024年3月,深圳市分行與科技金融密集市區共建“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示範工程”,持續推動“騰飛貸”迭代升級、增量擴面,並指導深圳地方徵信平台於2024年6月推出“科技初創通”,為科技初創企業生成“第一張畫像”,助力銀行貸“早”貸“小”。推進綜合改革試點和科技金融改革先行先試,聚焦深港未來產業發展,推進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試點,提升產業金融服務效率,優化跨境金融服務。截至2025年6月末,全市科技貸款餘額2.16萬億元。

情系黎庶夢,普惠萬家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近年來,深圳市分行聚焦民生需求優化金融服務,以高質量的金融供給推動形成深圳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有力支援深圳鞏固全國工業、民營經濟和外貿“第一城”地位。

貫徹靈活適度、精準有效的貨幣政策,支援實體經濟降本增效。注重用好支農支小再貸款、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落實降准政策向轄內釋放資金,加大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援力度。持續優化信貸結構,促進信貸投放主要向科技創新、普惠小微、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傾斜。強化利率政策執行,充分發揮利率自律機製作用,引導金融機構調整利率,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深圳市分行在發揮宏觀調控職能的同時,找准金融運行的難點堵點痛點,推動金融“五篇大文章”引領示範效應更加凸顯。為解決廣大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碳核算難、成本高、綠色屬性認定難、綠色金融支援的精準性有待提高、綠色金融發展缺少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等問題,深圳市分行指導商業銀行首創全鏈條數字化、智能化的企業碳賬戶,並依託碳賬戶推出與企業碳排放精準掛鈎的新型信貸服務模式“降碳貸”,有力支援深圳綠色低碳發展。依託“信貸+徵信”,發揮政務數據賦能作用,創新打造“個體通”“小微通”“深質貸”等多項服務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的特色信貸產品,以完善生態為突破口做實普惠金融。政銀擔協同推進“跨越貸”試點,推進“創新積分制”、科技創新專項擔保計劃等聯動,助力“無貸戶”獲批貸款。

2023年以來,為了讓人民群眾切實分享到深圳金融改革開放的成果,提升人民群眾在金融服務方面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深圳市分行在深圳統籌發起“金融為民”暖心工程,從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強化金融支援實體經濟、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推動金融改革開放四大方面亮真招,以十項工作謀實效,提升金融工作溫度,助力深圳高質量發展。

瀝血耕耘終有獲,傾心做答自含章

深圳金融45年的砥礪奮進,交出了一份沉甸甸、亮閃閃、實打實的成績單。

綜合實力實現曆史性飛躍。1979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僅有1.96億元,2024年增長到3.68萬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20%,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蹟。2024年深圳市金融業實現增加值4710.5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約為12.8%,深圳已崛起為中國重要的金融中心,全球金融影響力顯著提升。

風險防線持續鞏固。深圳市分行始終堅持底線思維,統籌發展與安全,為特區金融45年穩健運行提供了堅實保障。20世紀90年代開始,深圳市分行就開展了整頓金融秩序和防範金融風險相關工作,促進了外匯市場、信託業和證券業的穩健發展;2017年率先探索處置互聯網金融風險及監管長效機制;金融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深圳市分行持續實施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開展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合作。

“深圳經驗”輻射全國。得益於改革開放“試驗田”的地位和政策先行先試的優勢,以及“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深圳金融業形成了一批具有示範引領作用和推廣價值的“深圳經驗”。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的金融改革浪潮中,深圳金融的改革與創新創造了領先全國的121個“第一”。進入新時代,深圳市分行在金融改革與創新方面持續發力,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的獨特定位,推出多項跨境金融、人民幣國際化、科技金融等領域的創新舉措。這些創新往往以深圳為試點,積累經驗後被複製推廣到全國,助力國家金融業高水平對外開放和高質量發展。

東方風來滿眼春,鵬城破浪再出發。站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暨深圳綜合改革試點的新起點,面對新囑託新使命,我們期待,包括深圳市分行在內的深圳金融體系一以貫之強化政治引領、一往無前深化改革開放、一心一意服務實體經濟、一刻不松築牢安全底線,為建設金融強國、民族複興偉業貢獻更大的深圳金融力量!

(來源:《中國金融》2025年第16期)

【列印】 【關閉】

法律聲明 | 聯繫我們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國家外匯管理局深圳市分局主辦 著作權所有 授權轉載 最佳解析度:1280*768

網站標識碼bm74320001 京ICP備06017241號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