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贯彻落实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等战略部署,全力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4月15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与上海清算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联合举办银行间衍生品扩大开放专题座谈会,邀请十余家中外资银行代表就银行间标准化利率衍生品业务进行交流。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市场部副主任白当伟、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副总裁董忆伟、上海清算所副总经理黄宁出席会议,上海金融监管局派员参会。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纵深推进和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攀升,银行间标准化利率衍生品质效双升,品种不断丰富,参与主体日趋多元。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外资银行母行具有丰富的衍生品交易定价经验,借助全球服务网络与业务布局以及高效的境内外联动机制,可为我国银行间衍生品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会上,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表示,将积极落实总行要求,继续推进银行间衍生品市场建设,鼓励和支持更多外资金融机构运用银行间衍生品业务管理风险,助力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聚焦推动银行间衍生品市场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介绍了产品机制创新、扩大参与者范围、深化市场开放、服务实体经济和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等方面的工作成果。上海清算所介绍了立足国际化、专业化、数字化发展方向,依托清算和托管双支柱联动优势,支持建设有深度、广度和韧性的银行间衍生品市场,助力跨境联通布局、扩大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等方面的工作成效。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清算所还分别介绍了标准化利率衍生品合约设置、交易清算、风险管理等情况。市场活跃机构代表浦发银行围绕标准化利率衍生品定价机制、交易策略等进行交流,星展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和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分享了内部准备经验和展业情况。与会机构结合当前形势就如何加速推进银行间标准化利率衍生品市场发展进行了探讨。多家外资银行认为,标准化利率衍生品有助于满足外资机构、境外客户多样化的风险管理需求,对其表现出浓厚的参与兴趣和对接意愿。 下一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将在总行指导下,与在沪金融监管单位、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清算所紧密协作,拓展银行间利率衍生品业务辐射范围,积极开展市场培育,推进产品创新与机制优化,提升服务能级,支持上海打造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聚力赋能。 2025-04-18/shanghai/2025/0418/2271.html
-
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关于印发《上海市“科汇通”试点业务实施细则》的通知(上海汇发〔2025〕2号) 2025-01-10/shanghai/2025/0110/2203.html
-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24年末我国对外证券投资资产分国家/地区及分居民持有者部门数据。统计显示,2024年末,我国对外证券投资资产(不含储备资产)14173亿美元。其中,股权类投资8598亿美元,债券类投资5575亿美元。资产分布在前五位的国家/地区是中国香港、美国、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和英国,投资金额分别为6101亿美元、3316亿美元、1156亿美元、720亿美元和360亿美元。2024年末,我国持有对外证券资产的部门主要是非银行金融机构、银行和非金融部门,投资金额分别为7955亿美元、4221亿美元和1998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证券投资总额的56%、30%和14%。(完) 2025-06-12/shanghai/2025/0612/2291.html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5年5月22日(星期四)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科技部副部长邱勇,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金融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长郭武平,中国证监会首席风险官、发行监管司司长严伯进介绍科技金融政策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以下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的问答实录: 新华社新华财经记者:我注意到,《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提出,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请问背后的考虑是什么?目前这项工作有哪些进展?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谢谢你的提问,刚才邱勇副部长把《若干政策举措》作了介绍,在介绍的过程中,邱勇副部长说有两个亮点,其中一个亮点就是刚才你提出的,在债券市场设立“科技板”,这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现在应该说进展下来还是比较顺利的,实际上也是解决我们现在一个重点难点的问题,就是股权结构在“募投管退”当中最前端的“募”的问题。为提升债券市场对科技创新支持的适配性,人民银行会同证监会、科技部、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建立了债券市场“科技板”,在继续服务好科技型企业的基础上,支持金融机构、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丰富科创债券产品体系。这次把科技型企业发行的债券单独拿出来,并在债券发行交易制度上作出差异化安排。这个差异化安排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支持发行人灵活分期发行债券,第二是简化信息披露的一些要求,第三是自主设计含权结构、还本付息等债券条款,第四是减免债券发行交易手续费,第五是组织做市商提供专门做市报价服务,第六是推动评级机构创新设计专门的评级方法。5月7日,人民银行、证监会已经发布公告,具体措施正在落地当中。 在这3类发行科创债券的主体当中,最需要给予支持的就是股权投资机构。股权投资机构在支持科技创新,特别是促进创新资本形成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刚才邱部长也讲了,股权投资结构是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重要力量,但目前存在什么问题呢?主要是股权投资机构本身是轻资产的,长投资周期的,靠自身发债融资期限比较短,而且融资成本也比较高。所以,通过这样一个科技板,要解决期限短、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因此债券市场科技板将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由人民银行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通过担保增信、直接投资等方式,同时也加强与地方政府、市场增信机构合作,共同分担债券投资人的违约损失风险,支持股权投资机构发行低成本、长期限的科创债券。为激励创投行业提升服务能力,工具将重点支持排名靠前、投资经验丰富的头部股权投资机构发行债券。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工具创新,能够给市场化的股权投资机构拓展一条资金的渠道,解决募资难的问题。 目前市场各方响应积极,多家机构已经注册或者已经发行的科技创新债券,我们也统计了一下,现在已经将近有100家左右的机构在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已经超过了2500亿。下一步,我们还是要密切关注,继续推进,共同建设好债券市场的“科技板”,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希望持续完善配套的支持机制,让“科技板”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谢谢。 中国证券报记者:对于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请问人民银行有哪些具体的政策举措?谢谢。 朱鹤新:谢谢你的提问。众所周知,做好科技金融工作既是支持科技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金融机构战略转型的需要,更是我们金融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所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全国科技大会都对科技金融作出了部署和要求,要求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近年来,我们人民银行和相关的金融管理部门,以及科技部采取了很多积极措施,健全政策框架,应该说科技金融的“四梁八柱”已经基本搭建完成,多元金融体系初步形成。截至今年3月末,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已超过3.3万亿元,而且同比增长24%,连续3年的增速都超过了20%;全国“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已经超过了6.3万亿元,同比增长15.1%,这也是远远超过我们贷款的平均增速;第三个数据是银行金融机构与企业签订的设备更新的贷款余额已经达到了1.2万亿,这个设备更新很多是跟科技型企业相关联的;第四组数据是银行间债券市场投向科创企业领域余额突破了1万亿,在A股上市的“专精特新”企业已经超过1900家,这说明我们这几年政策在科技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果,这也体现了我们金融机构、金融部门以及科技部几家抬,形成的合力,也逐步畅通了科技、金融、产业这样一个循环,从而有利于我们促进高质量发展。 近期出台的《若干政策举措》,对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提出了更加具体的工作举措。这些举措要得到真正地落实,人民银行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提升科技贷款的投放强度和服务能力。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规模上要更有力度,人民银行已经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的规模由5000亿元提升到8000亿元,同时下调再贷款利率,由1.75%下调到1.5%,其目的还是引导金融机构为企业研发创新和设备更新提供更大力度、更加精准的贷款支持。第二体现在服务上要更有温度,推动银行深化科技信贷服务能力的建设,在内部管理、人才建设、风险评估、产品服务等方面构建专项机制,匹配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提升服务覆盖面,让更多中小科技企业获得优质的信贷服务。 二是关于建设债券市场的“科技板”,这也是支持科技发展的一项创新性举措,刚才我已经给大家介绍过了。我们把发展股权融资、壮大耐心资本作为重中之重,促进创投行业“募投管退”的循环,解决这类机构的募资难问题,这是一个亮点也是一个创新点。 三是培育完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推动银行、保险、证券等各类金融机构和股权投资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形成差异化、专业化的发展格局,同时我们也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提供融资支持。加强科技型企业跨境金融服务,因为现在科技型企业不光是面向国内的,还有很多是面向国外的,我们将稳步推进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扩大科技公共信息开放共享,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创新积分制”,主要是画像画得准,为科技金融服务提供信息数据支撑。 四是要提高科技要素密集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总体布局,着力推动北京、上海等13个重点地区优化区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在强度和能力上要达到更高水平,实际上起到一个引领示范的作用,支持保障国际和区域科创中心的建设。更好发挥科创改革试验区作用,为全国提供示范引领。加强地区间的联动交流,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和典型模式的复制推广。这方面我们在全国很多地区都有一些很好的经验,当然同时也恳请今天在座的媒体朋友在这方面多给支持。谢谢。 证券时报记者:我们看到《政策举措》中有一些关于科技金融的配套政策,请问接下来将会从哪些方面推动这些举措的落实落细?谢谢。 朱鹤新:谢谢你的提问。推进科技金融工作,光有政策举措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些配套措施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下一步在进一步优化科技金融发展环境上还要下功夫,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要提升政银企对接的效率。对点多面广的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创新积分制”,并优化创新积分评价办法,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精准画像,主要目的是帮助金融机构准确识别和挖掘更多科技含量的企业,让金融活水流入到我们科技型中小企业当中去。对于一些国家重大的科技任务,我们将建立融资对接推荐机制,推动科技产业部门梳理重点项目和企业信息,引导金融机构“点对点”地提供多元的融资支持。这是分了两块,一块是比较小的,政银企怎么发挥作用,这里面发挥创新积分的作用,那些重大的特别大的项目,要发挥“点对点”的作用。 二是加快科技公共信息开放共享。金融机构在这方面的诉求是比较多的,我们人民银行将联合科技部加强科技公共信息共享的政策指引,为各地扩大科技信息共享提供标准。同时,利用地方征信平台和有关金融服务信息平台等渠道,加强公共数据、产业数据等各类信息的归集整合,创新数据授权运用和查询获取方式,为金融机构投融资决策提供信息数据的支撑。这方面不仅要发挥征信平台的作用,我们还希望在其他方面,包括政府类的一些公共信息方面提供一些支持,包括科技部的一些信息来提供支撑。 三是因为中小企业风险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希望推动加大科技金融风险的补偿力度。财政政策对激励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要配合好财政部门,用好用足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政策,有效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要通过多方分摊风险,激励金融机构提高风险容忍度,开发更便捷、低门槛的贷款产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债券等融资支持力度。谢谢。 2025-05-29/shanghai/2025/0529/2286.html
-
2025年初,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发布《上海市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管理规定》(上海汇发〔2025〕9号,简称高版本资金池“3.0版”),通过政策宣导、需求调研、企业走访等方式,多措并举,积极推动试点政策落地。近日,某世界五百强制造业跨国企业集团在沪落地高版本资金池“3.0版”首笔新设试点,该集团22家入池境内外成员的跨境资金使用效率有效提升,集团全球资源配置功能进一步优化。 高版本资金池“3.0版”是对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政策的迭代升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提升跨国公司跨境资金运营便利度,外债及放款资金可直接凭指令支付。二是丰富主办企业代境内外成员办理集中收付的场景,包括境外成员与境内成员之间以及境外成员之间的场景。三是增加成员企业跨境资金运营自由度,成员企业外债及放款额度可部分归集。四是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境内成员间可错币种借贷用于经常项目跨境支付。五是进一步简化流程,提高业务备案工作效率。 下一步,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将持续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创新与高水平开放,推动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推动政策红利惠及更多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2025-07-10/shanghai/2025/0710/2304.html
-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25年3月末中国外债数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斌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问2025年一季度我国外债情况如何? 答:2025年一季度,我国外债规模小幅增长,币种结构优化,期限结构保持基本稳定。截至2025年3月末,我国全口径(含本外币)外债余额为24514亿美元,较2024年末增长316亿美元,增幅1.3%。从币种结构看,本币外债占比52%,较2024年末上升2.0个百分点;从期限结构看,中长期外债占比42%,较2024年末下降1.7个百分点。 问:如何看待当前我国外债形势? 答:多重因素推动外债规模企稳回升。2025年一季度,受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内经济运行延续回升向好态势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外资增加配置人民币债券资产,推动外债规模企稳回升。 预计我国外债规模将保持基本稳定。2025年以来,外部冲击明显加大,国际金融市场出现较大波动。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境内金融市场展现出较强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人民币资产吸引力进一步提升。我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稳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提升跨境融资便利化水平,将为我国外债规模保持基本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2025-07-10/shanghai/2025/0710/2306.html
-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推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外汇管理局同意在上海市稳妥有序开展绿色外债外汇管理政策试点,根据有关要求,现向社会公开征求《上海市绿色外债试点业务指引(试行)》意见。为尽快推动试点政策落地,便利辖内符合条件的非金融企业开展绿色或低碳转型项目,此次征求意见的时间为30日,有关单位或个人可于2025年9月26日前,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并附上联系人和联系方式,以便进一步联系。 1.电子邮箱:zbxm@sh.pbc.gov.cn 2.通信地址: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外汇管理二处(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东路181号),并在信封上注明《上海市绿色外债试点业务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 附件:《上海市绿色外债试点业务指引(试行)》 2025-08-27/shanghai/2025/0827/2314.html
-
为深入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指导上海市银行外汇及跨境人民币业务自律机制,积极借鉴国内先进经验,制订并发布了《金融租赁公司向其设立的项目公司进行外币直接借款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细则》出台后,在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指导下,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成功落地上海市首笔金融租赁公司向其设立的项目公司进行外币直接借款业务,金额合计2954万美元。该业务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委托贷款模式下存在的时效性差、资金来源受限、资金周转慢等痛点,实现了“资金秒到账”与“零汇率风险”的双重突破。企业表示,该创新举措显著提升了租赁企业的金融服务便利性,使其切实享受到政策红利。 下一步,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将持续指导上海市银行外汇及跨境人民币业务自律机制强化政策宣传解读,结合上海地区金融租赁业集聚的特点,着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政策红利惠及更广泛市场主体,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新动能。 2025-08-08/shanghai/2025/0808/2313.html
-
2025年二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9715亿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5751亿元,服务贸易逆差3345亿元,初次收入逆差2978亿元,二次收入顺差287亿元。资本和金融账户(含当季净误差与遗漏)逆差9715亿元,其中来华直接投资保持净流入。 2025年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21589亿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32798亿元,服务贸易逆差7604亿元,初次收入逆差4089亿元,二次收入顺差485亿元。资本和金融账户中(含二季度净误差与遗漏)逆差19810亿元。 按美元计值,2025年二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1351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2191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465亿美元,初次收入逆差414亿美元,二次收入顺差40亿美元。资本和金融账户(含当季净误差与遗漏)逆差1351亿美元。 按美元计值,2025年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3006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4566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1059亿美元,初次收入逆差569亿美元,二次收入顺差67亿美元。资本和金融账户(含二季度净误差与遗漏)逆差2758亿美元。 按SDR计值,2025年二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996亿SDR,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615亿SDR,服务贸易逆差343亿SDR,初次收入逆差305亿SDR,二次收入顺差29亿SDR。资本和金融账户(含当季净误差与遗漏)逆差996亿SDR。 按SDR计值,2025年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2257亿SDR,其中,货物贸易顺差3425亿SDR,服务贸易逆差796亿SDR,初次收入逆差423亿SDR,二次收入顺差50亿SDR。资本和金融账户(含二季度净误差与遗漏)逆差2065亿SDR。(完) 附件:2025年二季度及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 2025-09-04/shanghai/2025/0904/2320.html
-
首笔外债签约登记应在入账前完成,提交境内外成员之间的框架性借款合同,之后如无重大事项变更,从境外成员公司融入的资金,可以直接入账;如果外债资金来源于第三方或债权人、币种发生变化,应在入账前逐笔到外汇局进行外债签约登记。 2016-10-21/shanghai/2016/1021/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