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中文繁體中文English 微信
微博
無障礙 用戶登錄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公告資訊
  • 索  引  號:
    000014453-2018-00517
  • 分       類:
    新聞報道  經常項目管理  各類社會公眾
  • 來       源:
    新聞發布
  • 發布日期:
    2018-12-10
  • 名       稱:
    經常項目管理改革不斷深化 貿易便利化水平持續提升
  • 文       號:
經常項目管理改革不斷深化 貿易便利化水平持續提升

譜寫外匯管理改革開放事業新篇章專題報道之二

 

記者  周琰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對外經濟往來和人員交往越來越密切,外匯管理部門積極轉變管理理念和方式,不斷優化創新管理方式方法,先後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等領域推出重大外匯管理改革,在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的前提下,為對外貿易和交往發展提供優質服務,切實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持續推進貿易便利化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貿發展逐漸步入快車道。為適應涉外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有關國內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戰略部署,外匯管理部門科學調整管理理念和方式,穩步擴大居民貿易用匯自由度,持續推進經常項目便利化改革,支援對外貿易發展。

首先,逐步實現經常項目可兌換。1979年,我國實行外匯留成制度,適當留給創匯的地方、部門和企業一定比例的外匯額度,以解決發展生產、擴大業務所需要的物資和技術進口需求。1994年,改革外匯管理體制,取消外匯留成制度,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度,允許企業憑有效單證直接到外匯指定銀行購匯。1996年,我國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八條款,宣布經常項目完全可兌換,對經常項目對外支付和轉移不予限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通過改進外匯賬戶開立和限額管理,逐步擴大企業保留外匯自主權。2006年,允許企業直接到銀行開立外匯賬戶。2007年,取消外匯賬戶限額管理,允許企業根據經營需要自主保留外匯。實現經常項目可兌換,進一步增強了國內外對我國改革開放光明前景的信心。

其次,實施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外匯管理改革。2012年,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取消進出口逐筆核銷制度,建立總量核查、動態監測、分類管理的管理體系;2013年,服務貿易外匯管理將業務審核許可權全部放給銀行,同時大幅簡化單證審核。兩項改革給予絕大多數合規經營企業充分便利,企業辦理業務平均時間縮短75%以上,往返外匯局、銀行間的腳底成本大幅減少,人力投入減少三分之一,有效降低了企業經營成本。

最後,開展支付機構跨境外匯支付試點。2013年,在北京、上海等5個地區開展試點,允許支付機構通過銀行為小額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雙方提供外彙集中收付和結售匯服務,2015年將試點範圍擴大至全國,並下放審核許可權、提高單筆限額、擴大業務範圍。截至2017年末,全國共有33家支付機構參與試點,累計辦理跨境外匯收支438億美元,極大地促進了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

積極支援外貿新業態發展

近年來,伴隨著互聯網新型支付技術的迅速興起,個體化、多樣化、電子化成為發展趨勢,以跨境電商、市場採購、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和商品交易所等為代表的貿易新業態蓬勃發展。

外匯局積極貫徹黨中央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推進貿易強國建設的戰略部署,秉持鼓勵創新、包容審慎的原則,積極探索完善適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管理模式和服務體系,促使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充分釋放。

外匯局支援培育外貿新業態快速發展,助推外貿轉型升級和貿易強國建設。具體來說,一是擴主體:開放外匯結算資質。如放寬符合條件的境外個人和境內個人開立外匯結算賬戶辦理貿易收結匯,允許個體工商戶憑運輸單據等辦理結匯。二是拓渠道:拓寬新業態外匯結算渠道。如允許第三方支付機構代理客戶辦理收付匯,允許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內的電商線上上綜合服務平台報備後自行收匯,突破誰報關誰收匯原則。三是轉思路:探索適合貿易創新領域的管理思路。如制定關於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原油期貨、大連商品交易所鐵礦石期貨實物交割外匯管理操作指引,結合期貨交易實物交割特點,以交易數據代替報關單作為審核真實性的手段,確保特定品種期貨交易順利開展。

此外,外匯局積極貫徹互聯網+政務服務要求,加快電子化管理步伐。一是允許銀行為符合條件的企業辦理貨物貿易外匯收支時審核電子單證,進一步促進貨物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滿足銀行和企業辦理外匯業務電子化的需求。二是適應通關無紙化改革,協調海關向銀行開放進口報關電子資訊,便利銀行運用大數據進行貿易付匯真實性審核。三是大力推進電子銀行渠道建設,方便個人通過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和自助終端等非櫃檯渠道辦理結售匯業務。目前,電子銀行渠道的結售匯已佔個人結售匯總額的80%左右,大大節約了個人往返銀行的成本及排隊等待時間。

切實防範跨境資金流動風險

長期以來,經常項目跨境收支規模在我國國際收支總體規模中佔比八成左右,在抵禦跨境資本流動衝擊、穩定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信心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外匯局按照黨中央關於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要求,在創新事中事後非現場管理、開展高風險業務專項核查、優化升級業務管理系統、深化跨部門聯合監管等方面多措並舉,實現防風險與促便利、穩市場與推改革協同發展,有力維護了國際收支平衡和外匯市場穩定。

一方面,外匯局強化異常交易專項核查。緊密關注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外匯市場資金流動變化,持續針對離岸轉手買賣、出口不收匯、大額預付貨款等高風險業務,強化監測分析和專項核查,及時處置違規行為。如2016年,面對複雜嚴峻的外匯形勢,共現場核查企業1萬多家,降級違規企業1000多家,向相關部門通報異常企業700多家,並處罰相應的違規銀行,切實防範跨境資金流動風險。

另一方面,外匯局加強上下遊跨部門聯合監管。與海關、稅務、工商等部門簽訂合作備忘錄,建立資訊共用、監管互認和執法互助機制,加強對異常企業的聯合處置力度。如2017年,外匯局向海關、稅務和工商等部門通報2261家貨物貿易異常企業,根據提供的服務貿易收付匯數據,海關對4699家企業進行排查,追繳關稅30億元人民幣,稅務部門追繳稅款13億元人民幣。

展望未來,外匯局表示,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主動適應全面開放新格局,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貿易自由化、便利化,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水平。

(來源:金融時報)

分享到:
【列印】 【關閉】

聯繫我們 | 法律聲明 | 網站地圖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國家外匯管理局主辦 著作權所有 授權轉載 最佳解析度:1280*768

網站標識碼bm74000001   京ICP備06017241號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