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一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5575亿元,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5222亿元。 按SDR计值,2023年一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608亿SDR,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570亿SDR。 按美元计值,2023年一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815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299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472亿美元,初次收入逆差66亿美元,二次收入顺差54亿美元。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763亿美元,其中,资本账户顺差0.06亿美元,直接投资逆差294亿美元,证券投资逆差564亿美元,金融衍生工具顺差18亿美元,其他投资顺差331亿美元,储备资产增加255亿美元。(完) 2023年一季度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概览表) 项 目 行次 亿元 亿美元 亿SDR 1. 经常账户 1 5575 815 608 贷方 2 60996 8913 6653 借方 3 -55421 -8097 -6045 1.A 货物和服务 4 5663 828 618 贷方 5 56382 8239 6150 借方 6 -50720 -7411 -5532 1.A.a 货物 7 8890 1299 970 贷方 8 50582 7392 5517 借方 9 -41691 -6092 -4548 1.A.b 服务 10 -3228 -472 -352 贷方 11 5801 847 633 借方 12 -9028 -1319 -985 1.B 初次收入 13 -458 -66 -50 贷方 14 3829 559 418 借方 15 -4286 -626 -467 1.C 二次收入 16 370 54 40 贷方 17 785 114 85 借方 18 -415 -61 -45 2. 资本和金融账户 19 -5222 -763 -570 2.1 资本账户 20 0 0 0 贷方 21 6 1 1 借方 22 -6 -1 -1 2.2 金融账户 23 -5222 -763 -570 资产 24 -6828 -998 -745 负债 25 1606 235 175 2.2.1 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 26 -3482 -508 -380 2.2.1.1 直接投资 27 -2007 -294 -219 资产 28 -3415 -499 -372 负债 29 1409 205 153 2.2.1.2 证券投资 30 -3858 -564 -421 资产 31 -2606 -382 -285 负债 32 -1252 -182 -136 2.2.1.3 金融衍生工具 33 123 18 13 资产 34 55 8 6 负债 35 68 10 7 2.2.1.4 其他投资 36 2260 331 247 资产 37 878 129 97 负债 38 1382 203 151 2.2.2 储备资产 39 -1740 -255 -190 3.净误差与遗漏 40 -354 -52 -39 注: 1.根据《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六版)编制,资本和金融账户中包含储备资产。 2.“贷方”按正值列示,“借方”按负值列示,差额等于“贷方”加上“借方”。本表除标注“贷方”和“借方”的项目外,其他项目均指差额。 3.季度人民币计值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由当季以美元计值的国际收支平衡表,通过当季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中间价折算得到,季度累计的人民币计值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由单季人民币计值数据累加得到。 4.季度SDR计值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由当季以美元计值的国际收支平衡表,通过当季SDR对美元平均汇率折算得到,季度累计的SDR计值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由单季SDR计值数据累加得到。 5.本表计数采用四舍五入原则。 6.细项数据请参见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互联网站“统计数据”栏目。 7.《国际收支平衡表》采用修订机制,最新数据以“统计数据”栏目中的数据为准。 2023-06-30/safe/2023/0630/22883.html
-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23, China's current account registered a surplus of RMB 557.5 billion, and the capital and financial accounts recorded a deficit of RMB 522.2 billion. In SDR terms,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23, China posted a surplus of SDR 60.8 billion under the current account, and a deficit of SDR 57.0 billion under the capital and financial accounts. In the US dollar terms,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23, China's current account recorded a surplus of USD 81.5 billion, including a surplus of USD 129.9 billion under trade in goods, a deficit of USD 47.2 billion under trade in services, a deficit of USD 6.6 billion under primary income and a surplus of USD 5.4 billion under secondary income. The capital and financial accounts recorded a deficit of USD 76.3 billion, including a surplus of USD 6.5 million under the capital account, a deficit of USD 29.4 billion under direct investment, a deficit of USD 56.4 billion under portfolio investment, a surplus of USD 1.8 billion under financial derivatives, a surplus of USD 33.1 billion under other investment, and reserves assets increased by USD 25.5 billion. (End) Abridged Balance of Payments, Q1 2023 Item Line No. RMB 100 million USD 100 million SDR 100 million 1. Current Account 1 5575 815 608 Credit 2 60996 8913 6653 Debit 3 -55421 -8097 -6045 1. A Goods and Services 4 5663 828 618 Credit 5 56382 8239 6150 Debit 6 -50720 -7411 -5532 1.A.a Goods 7 8890 1299 970 Credit 8 50582 7392 5517 Debit 9 -41691 -6092 -4548 1.A.b Services 10 -3228 -472 -352 Credit 11 5801 847 633 Debit 12 -9028 -1319 -985 1.B Primary Income 13 -458 -66 -50 Credit 14 3829 559 418 Debit 15 -4286 -626 -467 1.C Secondary Income 16 370 54 40 Credit 17 785 114 85 Debit 18 -415 -61 -45 2. Capital and Financial Account 19 -5222 -763 -570 2.1 Capital Account 20 0 0 0 Credit 21 6 1 1 Debit 22 -6 -1 -1 2.2 Financial Account 23 -5222 -763 -570 Assets 24 -6828 -998 -745 Liabilities 25 1606 235 175 2.2.1 Financial Account Excluding Reserve Assets 26 -3482 -508 -380 2.2.1.1 Direct Investment 27 -2007 -294 -219 Assets 28 -3415 -499 -372 Liabilities 29 1409 205 153 2.2.1.2 Portfolio Investment 30 -3858 -564 -421 Assets 31 -2606 -382 -285 Liabilities 32 -1252 -182 -136 2.2.1.3 Financial Derivatives (other than reserves) and Employee Stock Options 33 123 18 13 Assets 34 55 8 6 Liabilities 35 68 10 7 2.2.1.4 Other Investment 36 2260 331 247 Assets 37 878 129 97 Liabilities 38 1382 203 151 2.2.2 Reserve Assets 39 -1740 -255 -190 3. Net Errors and Omissions 40 -354 -52 -39 Notes: 1.The statement is compiled according to BPM6. Reserve assets are included in capital and financial accounts. 2."Credit" is presented as positive value while "debit" as negative value, and the difference is the sum of the "Credit" and the "Debit". All items herein refer to difference, unless marked with "Credit" or "Debit". 3.The RMB denominated quarterly BOP data is converted from the USD denominated BOP data for the quarter using the period average central parity rate of RMB against USD. The quarterly accumulated RMB denominated BOP data is derived from the sum total of the RMB denominated data for the quarters. 4.The SDR denominated quarterly BOP data is converted from the USD denominated BOP data for the quarter using the period average exchange rate of SDR against USD. The quarterly accumulated SDR denominated BOP data is derived from the sum total of the SDR denominated data for the quarters. 5.This statement employs rounded-off numbers. 6.For detailed data, please see the section of “Data and Statistics” at the website of the SAFE. 7.The BOP data is revised regularly; please find the latest data in “Data and Statistics”. 2023-06-30/en/2023/0630/2092.html
-
As at the end of March 2023, China’s external financial assets reached USD 9445.7 billion, external financial liabilities reached USD 6880.4 billion, and net external assets totaled USD 2565.3 billion. In the external financial assets, direct investment assets amounted to USD 2834.8 billion, portfolio investment assets, USD 1101.6 billion, financial derivative assets, USD 16.0 billion, other investment assets, USD 2114.3 billion, and reserves assets, USD 3379.0 billion, accounting for 30 percent, 12 percent, 0.2 percent, 22 percent and 36 percent of external financial assets respectively. In external liabilities, direct investment liabilities were USD 3537.7 billion, portfolio investment liabilities, USD 1837.7 billion, financial derivative liabilities, USD 14.9 billion and other investment liabilities, USD 1490.1 billion, accounting for 51 percent, 27 percent, 0.2 percent and 22 percent of the external financial liabilities respectively. In SDR terms, China’s external financial assets and liabilities reached SDR 7021.6 billion and SDR 5114.6 billion respectively, and external net assets totaled SDR 1907.0 billion at the end of March 2023.(End) China's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osition, End of March 2023 Item Line No. Position in 100 million USD Position in 100 million SDR Net Position 1 25653 19070 Assets 2 94457 70216 1 Direct Investment 3 28348 21073 1.1 Equity and Investment Fund Shares 4 24528 18234 1.2 Debt Instruments 5 3820 2840 1.a Financial Sectors 6 3885 2888 1.1.a Equity and Investment Fund Shares 7 3661 2721 1.2.a Debt Instruments 8 224 167 1.b Non-financial Sectors 9 24463 18185 1.1.b Equity and Investment Fund Shares 10 20867 15512 1.2.b Debt Instruments 11 3596 2673 2 Portfolio Investment 12 11016 8189 2.1 Equity and Investment Fund Shares 13 6255 4650 2.2 Debt Securities 14 4761 3539 3 Financial Derivatives (other than reserves) and Employee Stock Options 15 160 119 4 Other Investment 16 21143 15717 4.1 Other Equity 17 97 72 4.2 Currency and Deposits 18 4918 3656 4.3 Loans 19 8824 6560 4.4 Insurance, Pension, and Standardized Guarantee Schemes 20 270 201 4.5 Trade Credit and Advances 21 6098 4533 4.6 Others 22 935 695 5 Reserve Assets 23 33790 25118 5.1 Monetary Gold 24 1317 979 5.2 Special Drawing Rights 25 525 390 5.3 Reserve Position in the IMF 26 109 81 5.4 Foreign Currency Reserves 27 31839 23668 5.5 Other Reserve Assets 28 1 1 Liabilities 29 68804 51146 1 Direct Investment 30 35377 26298 1.1 Equity and Investment Fund Shares 31 32137 23890 1.2 Debt Instruments 32 3240 2409 1.a Financial Sectors 33 1993 1482 1.1.a Equity and Investment Fund Shares 34 1782 1325 1.2.a Debt Instruments 35 211 157 1.b Non-financial Sectors 36 33384 24816 1.1.b Equity and Investment Fund Shares 37 30355 22565 1.2.b Debt Instruments 38 3029 2252 2 Portfolio Investment 39 18377 13660 2.1 Equity and Investment Fund Shares 40 12049 8957 2.2 Debt Securities 41 6328 4704 3 Financial Derivatives (other than reserves) and Employee Stock Options 42 149 111 4 Other Investment 43 14901 11077 4.1 Other Equity 44 0 0 4.2 Currency and Deposits 45 5740 4267 4.3 Loans 46 4047 3008 4.4 Insurance, Pension, and Standardized Guarantee Schemes 47 273 203 4.5 Trade Credit and Advances 48 3857 2867 4.6 Others 49 497 369 4.7 Special Drawing Rights 50 487 362 Notes:1. This table employs rounded-off numbers. 2.Net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osition refers to assets minus liabilities. Positive figure refers to net assets, and negative figure refers to net liabilities. 3.The SDR denominated data is converted from the USD denominated data, using the exchange rate of SDR against USD at the end of the quarter. 4.The IIP data is revised regularly; please find the latest data in “Data and Statistics”. 2023-06-30/en/2023/0630/2090.html
-
2023年3月末,我国对外金融资产94457亿美元,对外负债68804亿美元,对外净资产25653亿美元。 在对外金融资产中,直接投资资产28348亿美元,证券投资资产11016亿美元,金融衍生工具资产160亿美元,其他投资资产21143亿美元,储备资产33790亿美元,分别占对外金融资产的30%、12%、0.2%、22%和36%;在对外负债中,直接投资负债35377亿美元,证券投资负债18377亿美元,金融衍生工具负债149亿美元,其他投资负债14901亿美元,分别占对外负债的51%、27%、0.2%和22%。 按SDR计值,2023年3月末,我国对外金融资产70216亿SDR,对外负债51146亿SDR,对外净资产19070亿SDR。(完) 2023年3月末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 项目 行次 期末头寸 (亿美元) 期末头寸 (亿SDR) 净头寸 1 25653 19070 资产 2 94457 70216 1 直接投资 3 28348 21073 1.1 股权 4 24528 18234 1.2 关联企业债务 5 3820 2840 1.a 金融部门 6 3885 2888 1.1.a 股权 7 3661 2721 1.2.a 关联企业债务 8 224 167 1.b 非金融部门 9 24463 18185 1.1.b 股权 10 20867 15512 1.2.b 关联企业债务 11 3596 2673 2 证券投资 12 11016 8189 2.1 股权 13 6255 4650 2.2 债券 14 4761 3539 3 金融衍生工具 15 160 119 4 其他投资 16 21143 15717 4.1 其他股权 17 97 72 4.2 货币和存款 18 4918 3656 4.3 贷款 19 8824 6560 4.4 保险和养老金 20 270 201 4.5 贸易信贷 21 6098 4533 4.6 其他 22 935 695 5 储备资产 23 33790 25118 5.1 货币黄金 24 1317 979 5.2 特别提款权 25 525 390 5.3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 26 109 81 5.4 外汇储备 27 31839 23668 5.5 其他储备资产 28 1 1 负债 29 68804 51146 1 直接投资 30 35377 26298 1.1 股权 31 32137 23890 1.2 关联企业债务 32 3240 2409 1.a 金融部门 33 1993 1482 1.1.a 股权 34 1782 1325 1.2.a 关联企业债务 35 211 157 1.b 非金融部门 36 33384 24816 1.1.b 股权 37 30355 22565 1.2.b 关联企业债务 38 3029 2252 2 证券投资 39 18377 13660 2.1 股权 40 12049 8957 2.2 债券 41 6328 4704 3 金融衍生工具 42 149 111 4 其他投资 43 14901 11077 4.1 其他股权 44 0 0 4.2 货币和存款 45 5740 4267 4.3 贷款 46 4047 3008 4.4 保险和养老金 47 273 203 4.5 贸易信贷 48 3857 2867 4.6 其他 49 497 369 4.7 特别提款权 50 487 362 说明:1.本表记数采用四舍五入原则。 2.净头寸是指资产减负债,“+”表示净资产,“−”表示净负债。 3.SDR计值的数据,是由当季以美元计值的数据通过SDR兑美元季末汇率折算得到。 4.《国际投资头寸表》采用修订机制,最新数据以“统计数据”栏目中的数据为准。 2023-06-30/safe/2023/0630/22881.html
-
国家外汇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局、外汇管理部,深圳、大连、青岛、厦门、宁波市分局,各中资外汇指定银行总行: 2001年,我局发布并实施了《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外汇管理操作规程(试行)》(下称《规程》,见附件),规范了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的外汇管理。《规程》关于期货专户的管理规定,主要针对在京中央企业。近期,经国务院批准,证监会批准了10家企业从事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的资格,其中7家企业属北京以外地区注册的企业。因此,《规程》中关于期货专户开户行的管理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目前管理的要求。为方便企业经营,进一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现对《规程》中关于境内期货专户开户银行的要求作如下修改: 删除 “系在京外汇指定银行总行”的条款,其他内容不变。 各相关分局接到通知后,应当严格按照《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规程》和本通知精神做好属地企业境外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的外汇管理工作,有问题及时向总局资本司反映。 特此通知。 附件: 1、关于发布《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的通知(证监发〔2001〕81号) 2、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发布《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外汇管理操作规程(试行)》的通知(汇发〔2001〕150号) 3、《关于同意中国铝业公司等十家企业从事境外期货业务的批复》(证监期货字 〔2003〕15号) 附件1: 关于发布《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的通知 2001年5月24日 证监发[2001]81号 各有关企业: 为了加强对国有企业(包括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企业)从事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的监督管理,根据《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了《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 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境外期货业务的管理, 根据《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国有企业(包括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企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境外期货业务是指境内企业从事境外期货交易所上市标准化合约交易的经营活动。 第四条 中国证监会依照本办法对境外期货业务实行监督管理。 第二章 境外期货业务资格的取得 第五条 中国证监会对从事境外期货业务的企业实行许可证制度。企业从事境外期货业务必须经国务院批准,并取得中国证监会颁发的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 未取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不得从事境外期货业务。 第六条 申请从事境外期货业务的企业,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国家有关期货交易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二)有进出口权; (三)进出口的商品或其他在境外现货市场上买卖的商品确有在境外期货市场上套期保值的需要; (四)有健全的境外期货业务管理制度; (五)有符合要求的交易、通讯及信息服务设施; (六)至少有3名从事境外期货业务1年以上并取得中国证监会或境外期货监管机构颁发的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其中应包括专职的期货风险管理人员;至少有1名高级管理人员了解境外期货业务并符合中国证监会的其他规定; (七)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 企业申请从事境外期货业务应当向审核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境外期货业务申请报告; (二)境外期货业务申请表; (三)境外期货业务管理制度; (四)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五)进出口企业资格证书; (六)从业人员从事境外期货业务的经历及从业人员资格证书; (七)审核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八条 中国证监会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申请从事境外期货业务的企业进行审核,报经国务院批准后,向申请企业签发批复通知。 通过审核的企业凭批复通知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应的经营范围变更登记,更换营业执照。 企业凭变更后的营业执照到中国证监会领取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 企业凭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和变更后的营业执照,向国家外汇局申请开立境外期货项下保证金帐户和境内期货外汇专户。 第三章 境外期货业务基本规则 第九条 获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以下简称持证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能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 前款所称套期保值是为冲抵现货价格风险而买卖期货合约的行为。 第十条 持证企业从事套期保值交易,应当遵循下列规定: (一)进行期货交易的品种限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或所需的原材料; (二)期货持仓量不得超出企业正常的交收能力,不得超出进出口配额、许可证规定的数量; (三)期货持仓时间应与现货保值所需的计价期相匹配; (四)中国证监会的其他规定。 第十一条 套期保值头寸持有时间一般不超过12个月,但经中国证监会核准的除外。 签订现货合同后,相应的套期保值头寸持有时间不得超出现货合同规定的时间或该合同实际执行的时间。 第十二条 境外期货头寸实行额度管理。套期保值额度是持证企业在特定时间内所持期货头寸的最大数量限制。 第十三条 持证企业对国家限制进出口的商品确定套期保值额度时,还应当向中国证监会提供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 第十四条 持证企业根据生产、经营计划制定本企业的套期保值计划,并报中国证监会备案。 第十五条 套期保值计划应列明拟保值的现货品种及其数量、期货品种及其数量等。 第十六条 持证企业的套期保值计划每年核定一次。连续12个月份的套期保值头寸总量不得超过相应时期的套期保值额度。 当持证企业的期货头寸超出规定的套期保值额度时,应在2个工作日内报告中国证监会并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 持证企业应按保值商品的需要分布期货头寸。 第十八条 持证企业选择的境外期货经纪机构应当是境外期货交易所或境外期货清算机构资信良好的清算会员。 第十九条 持证企业在境外期货经纪机构应当以本企业的名义开设交易帐户,并以本企业的名义通过境外期货经纪机构从事期货业务。 第二十条 持证企业所选择的境外期货交易所应当管理规范、交易活跃,交易的期货品种在同类期货交易所中具有代表性。 第二十一条 持证企业选择的期货交易品种应当经国家经贸委或外经贸部等部门核准,并报中国证监会备案。 第二十二条 持证企业选择境外经纪机构及境外期货交易所应当经中国证监会核准。 第二十三条 持证企业应当建立严格有效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要明确规定境外期货交易的决策人员、交易指令执行人员、资金管理人员或风险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不得交叉或越权行使这些职责。 第二十四条 持证企业对交易指令执行人员的授权应当经境外期货经纪机构确认后报中国证监会备案。 第四章 外汇管理 第二十五条 中国证监会负责监管持证企业套期保值交易的真实性及年度风险敞口。年度风险敞口是指允许持证企业境外期货保证金帐户上年底保留的余额、年度内累计追加的保证金额和期货赔付款的最高限额。 第二十六条 每年年初,持证企业提出有数据支持的风险敞口,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后,到国家外汇局办理登记手续。国家外汇局予以开出企业期货业务年度风险额度登记确认函,抄送开户银行,以备汇出资金时由银行进行核对。 第二十七条 国家外汇局负责监控持证企业境外期货业务保证金帐户和境内期货外汇专户。 境外帐户的户数由国家外汇局根据企业业务需要商中国证监会掌握;境内专户只限开立一个。 第二十八条 持证企业开展境外期货业务所汇出和汇入的资金,应当通过期货专户办理。 期货专户的收入仅限用于汇出期货保证金或期货赔付款的自有外汇资金、境外期货交易项下的盈利收入。支出仅限于汇出期货保证金或期货赔付款、支付期货经纪机构手续费、期货项下银行手续费。 第二十九条 开户银行负责持证企业汇出和汇入资金凭证真实性的审核。企业因期货交易需要汇出资金或购汇时,开户银行凭境外期货经纪机构发出的缴付期货开户保证金通知书、追加保证金或缴付期货赔付款通知书,经核对国家外汇局开出的期货业务年度风险额度登记确认函,设台帐进行逐笔登记后,方可在国家外汇局确认函核准登记的额度内办理资金汇出手续。 第三十条 持证企业用于期货保证金或期货赔付款的资金,应当首先使用自有外汇资金,不足部分方可购汇。自有资金来源于经国家外汇局批准的其他现汇帐户,企业可向国家外汇局申请增加现汇帐户使用范围,即在期货项下可将该现汇帐户资金划入期货专户。经批准的帐户之间资金的划转到帐最迟在次日汇出境外;购汇资金应于当日经期货专户汇出境外。 第三十一条 持证企业期货交易项下的盈利应当及时调回境内期货专户,并于当日全部办理结汇,银行设立台帐进行逐笔登记。调回的盈利作为企业下年度申请风险敞口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二条 对于套期保值中的现货进出口,持证企业按照一般贸易进行进出口收付汇核销。 第三十三条 期货专户开户银行每月前10个工作日内将持证企业上月资金汇出、汇入、划转、购汇情况报国家外汇局。 企业每月前10个工作日内将上月期货项下自有外汇资金和购汇汇出情况、期货经纪机构的现金、头寸报表即对帐单报国家外汇局。每年7月和1月的前10个工作日内将上半年境外机构授予的期货项下授信额度及其使用情况、期货盈亏情况及与其相对应的现货盈亏情况报国家外汇局,国家外汇局与中国证监会每半年再进行一次双线核对。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 持证企业应在每月前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报告上月境外期货业务情况,月报内容包括下列事项: (一)期货交易信用额度及授信机构; (二)已占用的期货交易保证金金额; (三)持仓期货合约品种、月份、数量、持仓方向、浮动盈亏金额; (四)期货交易平仓合约品种、月份、数量、买卖方向、价位、平仓盈亏金额; (五)交割现货的品种、数量、交割地; (六)期货交易相对应的现货交易情况; (七)期货外汇帐户购汇金额、汇往地点及机构名称; (八)期货外汇帐户汇入金额、汇入来源; (九)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五条 持证企业发生下列行为,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报中国证监会备案: (一)进出口权发生变化; (二)境外期货业务的负责人、风险管理人员和交易指令执行人员等从业人员发生变化; (三)分立、合并或联合经营; (四)变更经营范围; (五)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六条 持证企业有下列行为时,应当自营业执照变更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办理许可证变更: (一)变更法定代表人; (二)变更名称、住所; (三)变更注册资本; (四)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七条 中国证监会可以对持证企业的下列事项进行日常检查: (一)设立或变更事项的审批、核准和备案手续是否完备; (二)申报材料的各项内容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 (三)是否超范围从事境外期货业务; (四)是否进行投机交易; (五)是否违反国家外汇管理规定; (六)是否按规定报送有关材料; (七)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八)中国证监会认为需要检查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八条 持证企业应聘请期货交易所在地资信良好的会计师事务所每2个月检查境外期货交易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头寸分布等情况,并将检查情况报中国证监会。 第三十九条 持证企业应在下列情况发生或知晓后的3个工作日内报告中国证监会: (一)境外期货头寸被强制平仓; (二)与境外期货经纪机构发生法律纠纷; (三)所选择的境外期货经纪机构或交易所发生重大财务亏损及法律纠纷; (四)其他影响持证企业期货利益的重大事件。 第四十条 持证企业交易结算单、交易月结单等业务记录应保存3年。 第四十一条 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由中国证监会统一设计和印制。 禁止伪造、涂改、出借、转让、买卖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 第四十二条 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遗失或有严重破损,应当自发现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报告并重新申领。 第四十三条 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与营业执照的相关内容应当一致。 第四十四条 中国证监会对持证企业实行年度检查制度,确认其从事境外期货业务的资格。 年检报告书格式、年检标识样式和年检戳记样式由中国证监会统一制定。 第四十五条 年检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持证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 (二)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变更情况; (三)境外期货业务经营和财务情况; (四)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五)套期保值的操作情况; (六)外汇管理规定执行情况; (七)期货管理和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 (八)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四十六条 持证企业年检合格,由中国证监会在其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上加贴年检标识并加盖年检戳记。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所涉及的管理部门应当对持证企业的境外期货交易和资金情况保密。 第六章 罚 则 第四十八条 对持证企业和开户银行在境外期货业务中违反外汇管理法规的行为,由国家外汇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有关机构和责任人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 对严重违法或涉嫌严重违法正在被司法机关或监管机构立案查处的持证企业,或未通过年检的持证企业,中国证监会可视情节责令其暂停境外期货业务或注销其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 第五十条 持证企业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中国证监会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等处罚,情节严重的,暂停境外期货业务资格或者吊销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 (一)申报材料有虚假记载、重大遗漏或误导性陈述的; (二)未按规定履行报告或备案义务的; (三)未按本办法第八条规定获准而从事境外期货交易的; (四)未按规定向中国证监会报送有关材料、文件的; (五)伪造、涂改或者不按规定保存期货交易、结算、交割资料的; (六)伪造、涂改、出借、转让、买卖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 (七)拒绝或者妨碍中国证监会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 (八)有违反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行为的。 第五十一条 对违反规定从事境外期货业务的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由发文单位对各自所涉及的内容负责解释。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2: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 外汇管理操作规程(试行)》的通知 (2001年8月22日 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 汇发〔2001〕150号 各有关企业、各相关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外汇管理部: 为了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的外汇管理工作,根据中国证监会等五部门联合下发的《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了《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外汇管理操作规程(试行)》,现下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外汇管理操作规程(试行) 附件: 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外汇管理操作规程(试行) 为了规范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项下的外汇收支,完善外汇管理,根据《关于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若干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制定本操作规程: 一、登记 (一)凡取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证监会)颁发的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并已经证监会核定套期保值交易年度风险敞口的国有企业(以下简称持证企业),应当在每年3月底之前持下列材料到国家外汇管理局(下称外汇局)办理登记手续: 1、登记的申请报告,基本情况登记表; 2、证监会核定的当年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交易年度风险敞口的批复文件; 3、证监会颁发的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 4、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 5、外汇局要求的其他有关资料。 (二)外汇局审核持证企业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合规性后,予以办理备案登记手续,并对其当年度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交易年度风险敞口予以确认。 二、外汇账户管理 持证企业开立期货项下境内外外汇账户需经外汇局批准。 (一)境内外汇账户 1、持证企业开立境内期货外汇专用账户(以下简称“境内期货专户”),应当向外汇局提供开户申请报告。 2、开立境内期货专户的银行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系在京外汇指定银行总行; (2)汇出款项最迟能在次日到账; (3)承诺按期货管理规定履行各项义务,包括:审核业务单据的真实性;保证在风险敞口额度内汇出资金;按规定逐笔登记台账并向外汇局反馈信息,接受外汇局的监督检查等。 3、符合条件的境内开户银行凭外汇局的确认敞口额度和开户批复文件为持证企业办理境内期货专户开户手续,每家持证企业境内期货专户只限开立1个。 4、持证企业如需从其原有外汇账户向其境内期货专户划转用于境外期货交易的外汇资金,应当持上述确认敞口额度和开户批复文件,到外汇局原外汇账户审批部门办理原有外汇账户扩大支出范围的批准手续,以备汇出资金时银行凭以办理资金划转手续。 5、持证企业开展境外期货业务所汇出、汇入的资金,应当通过境内期货专户办理,持证企业和开户银行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收支范围收付外汇。境内期货专户的收入仅限于拟汇出境外用于期货保证金或赔付款的自有外汇资金或购汇资金,境外期货交易项下的盈利收入;支出仅限于汇出期货保证金或期货赔付款、支付期货经纪机构的手续费、期货项下银行手续费。 6、境内开户银行负责持证企业汇出和汇入资金凭证真实性的审核。持证企业因期货交易需要汇出资金或购汇时,开户银行凭以下资料办理资金汇出手续: (1)外汇局开出的期货业务年度风险敞口登记确认函; (2)根据业务需求分别要求持证企业提供境外期货经纪机构发出的缴付期货开户保证金通知书、追加保证金通知书或缴付期货赔付款通知书银行手续费缴款通知书等。 境内开户银行核查上述凭证无误后,方可在外汇局批复文件核准登记的风险敞口额度内办理资金汇出手续,并设台账逐笔进行登记。持证企业用于期货保证金或期货赔付款的资金,应首先使用自有外汇资金,不足部分方可购汇。如需从其他原有境内外汇账户划入期货专户外汇资金,银行应凭外汇局对其原有外汇帐户增加使用范围的批复文件直接办理资金划转手续,通过账户之间划转的资金到账后,最迟于次日汇出境外;购汇资金须于当日经境内期货专户汇出境外。 特殊情况必须经外汇局批准方可汇出资金。 7、持证企业期货交易项下的盈利须及时调回境内存入境内期货专户,汇回的外汇须于当日全部办理结汇,境内开户银行应设台账进行逐笔登记。持证企业调回的盈利作为下年度申请风险敞口额的重要依据。 8、持证企业应当在办理开户手续后15天内将开户、增加原账户支出范围等情况报外汇局。 (二)境外外汇账户 1、持证企业申请开立境外期货保证金账户,应当向外汇局提交以下材料: (1)开立境外期货保证金账户的申请报告; (2)证监会颁发的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 2、境外期货保证金账户只能开立在已得到证监会认可的期货经纪机构。持证企业在取得外汇局年度风险敞口确认和开户批复文件后方可到境外经纪机构办理开户手续,境外账户的户数由外汇局根据持证企业的业务需要,商证监会掌握。 3、持证企业境外期货保证金账户的收支范围只限于经证监会核准的、在境外期货经纪机构开展期货业务项下的资金往来。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项下资金的往来划拨,只能通过经外汇局批准的境内期货专户和境外期货保证金账户办理。4、持证企业在办妥境外期货保证金账户开户手续后一个月内将开户情况报外汇局备案。 三、进出口核销 期货套期保值业务中的现货进出口,按照一般贸易进行进口付汇核销和出口收汇核销。 四、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持证企业和相关银行须按照《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及其有关规定办理和履行相应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手续和义务。 五、信息反馈 境内开户银行应当在每月前10个工作日内向外汇局报送《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项下资金情况表》;持证企业应当在每月前10个工作日向外汇局报送《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项下资金情况简表》及与此相对应的境外期货经纪机构的现金头寸报表(对帐单)。上述报表均须附软盘报外汇局汇总。持证企业应当在每年7月和1月的前10个工作日内以文字形式报送该月前半年期货项下风险敞口额及其使用情况、期货盈亏情况及其相对应的现货盈亏情况。外汇局每半年与证监会再进行一次双线核对。 六、本操作规程自对外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3: 关于同意中国铝业公司等十家企业从事境外期货业务的批复 证监期货字〔2003〕15 号 中国铝业公司、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青铜峡铝业集团有限公司、金川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粮食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 经审核并报国务院批准,同意中国铝业公司、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青铜峡铝业集团有限公司、金川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粮食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从事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请上述企业按照《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证监发〔2001〕81号)的规定,持本批复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更换营业执照,增加境外期货业务内容; 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领取《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 到国家外汇管理局申请设立境外期货外汇专用账户。 国内企业从事境外期货业务对于增强国际竞争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境外期货业务具有较大的风险,并且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上述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完善和落实内部管理制度,严格自律,防范风险,认真做好境外期货业务。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2003-06-04/safe/2003/0604/5562.html
-
( 2001年 5月 24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 证监发[2001]81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境外期货业务的管理, 根据《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国有企业(包括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企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境外期货业务是指境内企业从事境外期货交易所上市标准化合约交易的经营活动。 第四条 中国证监会依照本办法对境外期货业务实行监督管理。 第二章 境外期货业务资格的取得 第五条 中国证监会对从事境外期货业务的企业实行许可证制度。企业从事境外期货业务必须经国务院批准,并取得中国证监会颁发的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 未取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不得从事境外期货业务。 第六条 申请从事境外期货业务的企业,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国家有关期货交易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二)有进出口权; (三)进出口的商品或其他在境外现货市场上买卖的商品确有在境外期货市场上套期保值的需要; (四)有健全的境外期货业务管理制度; (五)有符合要求的交易、通讯及信息服务设施; (六)至少有3名从事境外期货业务1年以上并取得中国证监会或境外期货监管机构颁发的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其中应包括专职的期货风险管理人员;至少有1名高级管理人员了解境外期货业务并符合中国证监会的其他规定; (七)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 企业申请从事境外期货业务应当向审核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境外期货业务申请报告; (二)境外期货业务申请表; (三)境外期货业务管理制度; (四)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五)进出口企业资格证书; (六)从业人员从事境外期货业务的经历及从业人员资格证书; (七)审核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八条 中国证监会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申请从事境外期货业务的企业进行审核,报经国务院批准后,向申请企业签发批复通知。 通过审核的企业凭批复通知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应的经营范围变更登记,更换营业执照。 企业凭变更后的营业执照到中国证监会领取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 企业凭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和变更后的营业执照,向国家外汇局申请开立境外期货项下保证金帐户和境内期货外汇专户。 第三章 境外期货业务基本规则 第九条 获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以下简称持证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能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 前款所称套期保值是为冲抵现货价格风险而买卖期货合约的行为。 第十条 持证企业从事套期保值交易,应当遵循下列规定: (一)进行期货交易的品种限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或所需的原材料; (二)期货持仓量不得超出企业正常的交收能力,不得超出进出口配额、许可证规定的数量; (三)期货持仓时间应与现货保值所需的计价期相匹配; (四)中国证监会的其他规定。 第十一条 套期保值头寸持有时间一般不超过12个月,但经中国证监会核准的除外。 签订现货合同后,相应的套期保值头寸持有时间不得超出现货合同规定的时间或该合同实际执行的时间。 第十二条 境外期货头寸实行额度管理。套期保值额度是持证企业在特定时间内所持期货头寸的最大数量限制。 第十三条 持证企业对国家限制进出口的商品确定套期保值额度时,还应当向中国证监会提供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 第十四条 持证企业根据生产、经营计划制定本企业的套期保值计划,并报中国证监会备案。 第十五条 套期保值计划应列明拟保值的现货品种及其数量、期货品种及其数量等。 第十六条 持证企业的套期保值计划每年核定一次。连续12个月份的套期保值头寸总量不得超过相应时期的套期保值额度。 当持证企业的期货头寸超出规定的套期保值额度时,应在2个工作日内报告中国证监会并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 持证企业应按保值商品的需要分布期货头寸。 第十八条 持证企业选择的境外期货经纪机构应当是境外期货交易所或境外期货清算机构资信良好的清算会员。 第十九条 持证企业在境外期货经纪机构应当以本企业的名义开设交易帐户,并以本企业的名义通过境外期货经纪机构从事期货业务。 第二十条 持证企业所选择的境外期货交易所应当管理规范、交易活跃,交易的期货品种在同类期货交易所中具有代表性。 第二十一条 持证企业选择的期货交易品种应当经国家经贸委或外经贸部等部门核准,并报中国证监会备案。 第二十二条 持证企业选择境外经纪机构及境外期货交易所应当经中国证监会核准。 第二十三条 持证企业应当建立严格有效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要明确规定境外期货交易的决策人员、交易指令执行人员、资金管理人员或风险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不得交叉或越权行使这些职责。 第二十四条 持证企业对交易指令执行人员的授权应当经境外期货经纪机构确认后报中国证监会备案。 第四章 外汇管理 第二十五条 中国证监会负责监管持证企业套期保值交易的真实性及年度风险敞口。年度风险敞口是指允许持证企业境外期货保证金帐户上年底保留的余额、年度内累计追加的保证金额和期货赔付款的最高限额。 第二十六条 每年年初,持证企业提出有数据支持的风险敞口,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后,到国家外汇局办理登记手续。国家外汇局予以开出企业期货业务年度风险额度登记确认函,抄送开户银行,以备汇出资金时由银行进行核对。 第二十七条 国家外汇局负责监控持证企业境外期货业务保证金帐户和境内期货外汇专户。 境外帐户的户数由国家外汇局根据企业业务需要商中国证监会掌握;境内专户只限开立一个。 第二十八条 持证企业开展境外期货业务所汇出和汇入的资金,应当通过期货专户办理。 期货专户的收入仅限用于汇出期货保证金或期货赔付款的自有外汇资金、境外期货交易项下的盈利收入。支出仅限于汇出期货保证金或期货赔付款、支付期货经纪机构手续费、期货项下银行手续费。 第二十九条 开户银行负责持证企业汇出和汇入资金凭证真实性的审核。企业因期货交易需要汇出资金或购汇时,开户银行凭境外期货经纪机构发出的缴付期货开户保证金通知书、追加保证金或缴付期货赔付款通知书,经核对国家外汇局开出的期货业务年度风险额度登记确认函,设台帐进行逐笔登记后,方可在国家外汇局确认函核准登记的额度内办理资金汇出手续。 第三十条 持证企业用于期货保证金或期货赔付款的资金,应当首先使用自有外汇资金,不足部分方可购汇。自有资金来源于经国家外汇局批准的其他现汇帐户,企业可向国家外汇局申请增加现汇帐户使用范围,即在期货项下可将该现汇帐户资金划入期货专户。经批准的帐户之间资金的划转到帐最迟在次日汇出境外;购汇资金应于当日经期货专户汇出境外。 第三十一条 持证企业期货交易项下的盈利应当及时调回境内期货专户,并于当日全部办理结汇,银行设立台帐进行逐笔登记。调回的盈利作为企业下年度申请风险敞口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二条 对于套期保值中的现货进出口,持证企业按照一般贸易进行进出口收付汇核销。 第三十三条 期货专户开户银行每月前10个工作日内将持证企业上月资金汇出、汇入、划转、购汇情况报国家外汇局。 企业每月前10个工作日内将上月期货项下自有外汇资金和购汇汇出情况、期货经纪机构的现金、头寸报表即对帐单报国家外汇局。每年7月和1月的前10个工作日内将上半年境外机构授予的期货项下授信额度及其使用情况、期货盈亏情况及与其相对应的现货盈亏情况报国家外汇局,国家外汇局与中国证监会每半年再进行一次双线核对。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 持证企业应在每月前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报告上月境外期货业务情况,月报内容包括下列事项: (一)期货交易信用额度及授信机构; (二)已占用的期货交易保证金金额; (三)持仓期货合约品种、月份、数量、持仓方向、浮动盈亏金额; (四)期货交易平仓合约品种、月份、数量、买卖方向、价位、平仓盈亏金额; (五)交割现货的品种、数量、交割地; (六)期货交易相对应的现货交易情况; (七)期货外汇帐户购汇金额、汇往地点及机构名称; (八)期货外汇帐户汇入金额、汇入来源; (九)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五条 持证企业发生下列行为,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报中国证监会备案: (一)进出口权发生变化; (二)境外期货业务的负责人、风险管理人员和交易指令执行人员等从业人员发生变化; (三)分立、合并或联合经营; (四)变更经营范围; (五)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六条 持证企业有下列行为时,应当自营业执照变更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办理许可证变更: (一)变更法定代表人; (二)变更名称、住所; (三)变更注册资本; (四)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七条 中国证监会可以对持证企业的下列事项进行日常检查: (一)设立或变更事项的审批、核准和备案手续是否完备; (二)申报材料的各项内容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 (三)是否超范围从事境外期货业务; (四)是否进行投机交易; (五)是否违反国家外汇管理规定; (六)是否按规定报送有关材料; (七)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八)中国证监会认为需要检查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八条 持证企业应聘请期货交易所在地资信良好的会计师事务所每2个月检查境外期货交易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头寸分布等情况,并将检查情况报中国证监会。 第三十九条 持证企业应在下列情况发生或知晓后的3个工作日内报告中国证监会: (一)境外期货头寸被强制平仓; (二)与境外期货经纪机构发生法律纠纷; (三)所选择的境外期货经纪机构或交易所发生重大财务亏损及法律纠纷; (四)其他影响持证企业期货利益的重大事件。 第四十条 持证企业交易结算单、交易月结单等业务记录应保存3年。 第四十一条 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由中国证监会统一设计和印制。 禁止伪造、涂改、出借、转让、买卖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 第四十二条 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遗失或有严重破损,应当自发现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报告并重新申领。 第四十三条 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与营业执照的相关内容应当一致。 第四十四条 中国证监会对持证企业实行年度检查制度,确认其从事境外期货业务的资格。 年检报告书格式、年检标识样式和年检戳记样式由中国证监会统一制定。 第四十五条 年检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持证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 (二)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变更情况; (三)境外期货业务经营和财务情况; (四)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五)套期保值的操作情况; (六)外汇管理规定执行情况; (七)期货管理和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 (八)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四十六条 持证企业年检合格,由中国证监会在其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上加贴年检标识并加盖年检戳记。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所涉及的管理部门应当对持证企业的境外期货交易和资金情况保密。 第六章 罚 则 第四十八条 对持证企业和开户银行在境外期货业务中违反外汇管理法规的行为,由国家外汇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有关机构和责任人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 对严重违法或涉嫌严重违法正在被司法机关或监管机构立案查处的持证企业,或未通过年检的持证企业,中国证监会可视情节责令其暂停境外期货业务或注销其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 第五十条 持证企业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中国证监会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等处罚,情节严重的,暂停境外期货业务资格或者吊销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 (一)申报材料有虚假记载、重大遗漏或误导性陈述的; (二)未按规定履行报告或备案义务的; (三)未按本办法第八条规定获准而从事境外期货交易的; (四)未按规定向中国证监会报送有关材料、文件的; (五)伪造、涂改或者不按规定保存期货交易、结算、交割资料的; (六)伪造、涂改、出借、转让、买卖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 (七)拒绝或者妨碍中国证监会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 (八)有违反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行为的。 第五十一条 对违反规定从事境外期货业务的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由发文单位对各自所涉及的内容负责解释。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001-07-11/safe/2001/0711/5555.html
-
(1997年9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1997年9月24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完善对国际商业贷款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和国务院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国际商业贷款”是指境内机构向中国境外的金融机构、企业、个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以及在中国境内的外资金融机构①筹借的,以外国贷币承担契约性偿还义务的款项。出口信贷、国际融资租赁、以外汇方式偿还的补偿贸易、境外机构和个人外汇存款(不包括在经批准经营离岸业务银行中的外汇存款)、项目融资、90天以上的贸易项下融资以及其他形式的外汇贷款视同国际商业贷款管理。 第三条 中国人民银行是境内机构借用国际商业贷款的审批机关。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局(以下简称外汇局)具体负责对境内机构借用国际商业贷款的审批、监督和管理。 第四条 境内机构借用国际商业贷款应当经外汇局批准。未经外汇局批准而擅自对外签订的国际商业贷款协议无效。外汇局不予办理外债登记。银行不得为其开立外债专用帐户。借款本息不准擅自汇出。 第五条 对外借用国际商业贷款的境内机构仅限于: (一)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经营外汇借款业务的中资金融机构; (二)经国务院授权部门批准的非金融企业法人。 第六条 金融机构借用国际商业贷款应当符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机构外汇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规定。 第七条 对外直接借用国际商业贷款的非金融企业法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最近3年连续盈利②,有进出口业务许可,并属国家鼓励行业;③ (二)具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三)贸易型非金融企业法人的净资产与总资产的比例不得低于15%;非贸易型的非金融企业法人的净资产与总资产的比例不得低于30%; (四)借用国际商业贷款与对外担保余额之和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等值外汇的50%。 (五)外汇借款与外汇担保余额之和不超过其上年度的创汇额。 第八条 境内机构应当凭自身资信对外借用国际商业贷款,并自行承担对外偿还责任。 第九条 境内机构对外借用国际商业贷款应当加强成本控制。其借款总成本不得高于国际金融市场相同信用级别借款机构的同期借款总成本。 外汇局对境内机构借用国际商业贷款的成本控制予以监督和指导。 第十条 借用国际商业贷款的境内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规定,于每季初10日内向外汇局报送上季度对外借款情况报表和年度④国际商业贷款使用情况报告。 第十一条 外汇局有权检查境内机构筹借、使用和偿还国际商业贷款的情况。借款机构应当予以配合,提交有关文件和资料。 第十二条 未经外汇局批准,境内机构不得将借用的国际商业贷款存放境外、在境外直接支付或者转换成人民币使用。 第二章 中长期国际商业贷款 第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中长期国际商业贷款”是指1年期以上(不含1年)的国际商业贷款,包括1年期以上的远期信用证。⑤ 第十四条 境内机构借用中长期国际商业贷款,应当列入国家利用外资计划。 第十五条 境内机构借用中长期国际商业贷款,应当提交以下全部或者部分资料向外汇局⑥申请: (一)纳入国家利用外资计划的证明文件; (二)借款项目立项批准文件; (三)贷款条件意向书,包括债权人名称、贷款币种、金额、期限及宽限期、利率、费用、提前还款意向和其他金融条件; (四)还款资金来源及还款计划,外汇担保情况; (五)经会计师事务所验证的最近3年外汇或者人民币资产负债表及其他财务报表; (六)外汇局要求提交的其他资料。 金融机构分支机构对外借用中长期国际商业贷款,除依前款规定外,还应当提交其总行(总公司)授权的有关文件。 第十六条 在京的全国性机构对外借用国际商业贷款,直接报送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批。非在京的全国性机构和地方性机构对外借款,由所在地外汇局⑦核后,报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批。 全国性、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应当经总行(总公司)授权,方可按此程序报批。 第三章 短期国际商业贷款 第十七条 本办法所称“短期国际商业贷款”是指1年期以内(含1年)的国际商业贷款,包括同业外汇拆借、出口押汇、打包放款、90天以上365天以下的远期信用证⑧等。 第十八条 短期国际商业贷款不得用于长期项目投资、固定资产贷款和其他不正当用途。 第十九条 外汇局对境内机构借用短期国际商业贷款实行余额管理。 第二十条 境内机构的短期国际商业贷款余额控制指标(以下简称“短贷指标”)由外汇局按年度⑨进行核定。境内机构借用短期国际商业贷款余额不得超过核定的指标。 第二十一条 全国性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法人的短贷指标,由国家外汇管理局核定下达。 地方性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法人的短贷指标,由所在地外汇局在国家外汇管理局核定下达的短贷指标内进行审批。 第二十二条 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经营国际结算业务的中资金融机构应当制定远期信用证管理办法,报外汇局核准。 中资金融机构应当按照外汇局核准的远期信用证管理办法,开立远期信用证。中资金融机构对外开立的90天以上、365天以下远期信用证,⑩不占用其短贷指标。 第二十三条 非金融企业法人向境内外资金融机构申请开立90天以上、365天以下的远期信用证B11,占用其短贷指标。 第二十四条 境内机构向外汇局申请短贷指标,应当提交以下全部或者部分资料: (一)申请文件(包括资金需求、资信状况、资金用途等内容); (二)会计师事务所验证的上年度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三)信贷机构出具的贷款承诺意向书; (四)上年度外汇收支情况; (五)外汇局要求提交的其他资料。 第二十五条不实行短贷指标余额管理的非金融企业法人借用短期国际商业贷款,应当逐笔报外汇局批准,并占用所在地的短贷指标。 第四章 项目融资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所称“项目融资”是指以境内建设项目的名义在境外筹措外汇资金,并仅以项目自身预期收入和资产对外承担债务偿还责任的融资方式。它应当具有以下性质: (一)债权人对于建设项目以外的资产和收入没有追索权; (二)不需要境内机构以建设项目以外的资产、权益和收入进行抵押、质押或者偿债; (三)不需要境内机构提供任何形式的融资担保。 第二十七条 项目融资的对外融资规模纳入国家借用国际商业贷款指导性计划。 第二十八条 项目融资条件应当具有竞争性,并应当经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批或者审核。其中地方上报的项目融资的融资条件由所在地外汇局初审后,报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批或者审核。 第二十九条 项目融资条件报外汇局审批或者审核时,项目公司应当提交以下文件: (一)申请文件,包括项目融资的方式、金额、市场,以及贷款的期限、利率、各项费用等融资条件; (二)国家计委批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其他文件; (三)项目融资纳入国家借用国际商业贷款指导性计划的证明文件; (四)项目融资协议; (五)与项目融资相关的具有保证性质的文件; (六)其他必要文件。 第五章 境内机构的海外分支机构国际商业贷款 第三十条 本办法所称“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分支机构”(以下简称海外分行)是指我国中资金融机构在境外依照当地法律设立的非独立法人的分支机构。 第三十一条 中资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其海外分行的营运资金、资产负债比例及当年业务量等项指标,确定每个海外分行的境外融资总量,并于每年2月底之前报国家外汇管理局备案。海外分行一次性筹借等值5000万美元以上(含5000万美元)的国际商业贷款,应当事先由其总行(总公司)报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 第三十二条 海外分行在境外融资应当纳入其总行(总公司)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海外分行在境外所筹资金只能用于海外业务发展。未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不得调入境内使用。 第三十三条 中资企业在境外设立的非经营性质的办事处或者代表处等机构不得在境外融资。 第三十四条 中资企业在境外设立的分公司及其他经营机构,经总(母)公司授权,以总(母)公司名义对外借款,视为总(母)公司的对外借款,其总(母)公司应当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在境内办理有关报批手续。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境内机构未经批准,擅自借用国际商业贷款或者未按照本办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办理保值业务的,由外汇局给予警告,通报批评,并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人民币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境内机构未经批准,擅自将借用的国际商业贷款存放境外或者在境外直接支付;未经批准,擅自将借用的国际商业贷款转换为人民币的,由外汇局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通报批评,并处违法金额30%以上5倍以下的人民币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境内机构的海外分支机构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一条、三十三、三十四条的规定,擅自在境外融资的,由外汇局对境内机构处以警告、通报批评,并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人民币罚款。 第三十八条 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分支机构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擅自将在境外所筹资金调入境内使用的,由外汇局责令改正,对境内中资金融机构处以警告、通报批评、并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人民币罚款。 第三十九条 境内机构向外汇局报送虚假、无效的文件和资料,骗取外汇局批准的,由外汇局收回批准文件,并对其按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境内机构未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报送报表和资料,或者不接受和配合外汇局检查的,由外汇局处以警告、通报批评,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人民币罚款。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 境内机构签订国际商业贷款协议后,应当根据外债统计监测规定向外汇局办理外债登记,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还款手续。 第四十二条 对外借款的境内机构应当遵循以下原则,根据国际市场汇率和利率的变化,在不扩大外债规模、不延长债务期限的条件下,切实防范外债风险: (一)借低还高应当报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批; (二)经批准经营自营或者代客外汇买卖业务的中资金融机构,可以为自身债务或者接受其他境内机构的委托进行国际商业贷款的保值业务; (三)其他中资机构委托境外金融机构或者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其借用的国际商业贷款进行保值,应当经外汇局批准; (四)外商投资企业可以自行委托境外金融机构或者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办理国际商业贷款的保值业务。 第四十三条 境内机构办理国际商业贷款保值业务后,应当按照外债统计监测规定办理外债登记变更手续。 第四十四条 借用国际商业贷款的帐户管理,适用外汇帐户管理规定。 第四十五条 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海外分支机构借用外汇贷款,适用本办法。 第四十六条 飞机融资租赁及借用国际商业贷款支付飞机融资租赁的预付款,适用本办法。 第四十七条 境内机构以固定成本向境外转让已经建成项目的经营权或者收益权,适用本办法对项目融资的管理规定。 第四十八条 中资银行从事离岸业务借用的国际商业贷款,按照本办法对海外分行的管理规定执行。 第四十九条 境内机构向中资银行离岸业务部门借用的外汇贷款,视同国际商业贷款管理。 第五十条 本办法第一、二、三、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七、十八、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十九、四十、四十一、四十二(四)、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六、四十七、四十九、五十一、五十二条和第四章的规定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其余条款不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1991年9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境内机构借用国际商业贷款管理办法》、1995年7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境内机构进行项目融资有关事宜的通知》、1996年4月1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经营外汇业务的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境外融资管理规定》、1997年1月16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对中资企业境外机构融资管理的通知》同时废止。 -------------------------------------------------------------------------- ①“外资金融机构”为按照《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在中国设立的外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合资银行、外资财务公司和合资财务公司。 ②“连续盈利”中的“盈利”含义为该法人的人民币、外汇合并表表明为盈利。 ③“国家鼓励行业”以公布的国家产业指导目录为依据。 ④增加“每年3月31日前报送上年度…”。 ⑤远期信用证期限起算为从银行承兑日到付款日,90天以内(含90天)的远期信用证视为银行结算业务进行管理。外资金融机构不得为未经批准的中资企业办理进口项下的结算业务。⑥“外汇局”为所在地外汇局。 ⑦“所在地外汇局”为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局、深圳分局。 ⑧同⑥ ⑨同⑧ ⑩同⑥ B11同⑤ 部分条款已经《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取消部分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行政审批后过渡政策措施的通知》(汇发〔2003〕50号)修改。 1997-09-24/safe/1997/0924/5597.html
-
(1997年9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1997年9月24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准确、及时、完整地统计全国的外债信息,加强对外债资金流出入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外债统计监测暂行规定》,特制订本细则。 第二条《外债统计监测暂行规定》第三条中的有关概念含义如下: (一)“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是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会和其他国际性、地区性金融组织提供的贷款; (二)“外国政府贷款”是指外国政府向我国提供的官方贷款; (三)“外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是指境外金融机构及中资金融机构海外分支机构提供的贷款,包括国际银团贷款(境内中资机构份额除外); (四)“买方信贷”是指发放出口信贷的金融机构向我国进口部门或者金融机构提供的、用以购买出口国设备的信贷; (五)“外国企业贷款”是指境外非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包括外商投资企业与其境外母(子)公司的债务(应付帐款除外); (六)“发行外币债券”是指在境外金融市场上发行的,以外币表示的,构成债权债务关系的有价证券。可转换外币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视同外币债券; (七)“国际金融租赁”是指境外机构提供的融资性租赁①; (八)“延期付款”是指90天以上的进口项下贸易融资; (九)“补偿贸易中直接以现汇偿还的债务”是指补偿贸易项下的合同规定以外汇偿还或者经批准改为外汇偿还的债务; (十)“其他形式的对外债务”是指境外个人、境内外资金融机构提供的外汇贷款,境内中资金融机构吸收的境外机构或者个人的外汇存款(经营离岸业务的银行吸收的境外机构或者个人的外汇存款除外),对外担保履约以及由中方实际履行偿还义务的债务。 第三条 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支局(以下简称外汇局)依法履行外债统计监测的职能,具体负责辖区内外债的登记监督,贷款专户和还贷专户的审批,债务偿还的核准,债务信息的采集发布和对外债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管理。 第四条 国家外汇管理局定期公布全国外债情况。 第五条 中国境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或者其他机构(以下统称“债务人”[注]),应当按照本细则的规定办理外债登记、偿还手续,开立、使用外债专用帐户,并按照本细则的规定报送各种报表和资料。 第二章 外债登记 第六条 国家对外债实行登记管理制度,债务人应当按照规定办理登记手续。 委托借入的外债,由合同规定的债务人办理登记手续。 第七条 外债登记分为定期登记和逐笔登记。 国务院各部委和境内中资金融机构的外债实行定期登记。其他境内机构的外债实行逐笔登记。 债务人如需对外提供有关登记文件,其借入的外债应当逐笔登记。 第八条 定期登记的债务人应当在签订第一笔外债合同后15日内持外债合同到外汇局办理登记手续。其后,债务人应当按照新签的外债合同填写《外债签约情况表》,并于每月初5日内报送外汇局。 逐笔登记的债务人应当在外债合同签约后15日内,到外汇局办理登记手续。 实行逐笔登记的债务人应当持下列全部或者部分文件到外汇局办理登记手续: (一)外债合同正本并附复印件,合同为外文者应当另附合同主要条款的中文译本[注]并加盖债务人单位印章; (二)中资机构还应当提供国家外汇管理局同意其对外借款的批复文件或者对外借款余额控制指标文件正本并复印件; (三)外商投资企业还应当提供《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证》、境内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等; (四)外汇局要求的其他文件和资料。 外汇局审核上述文件和资料后,对符合规定的,核发外债登记凭证。 第十条 延期付款项下非信用证形式的贸易融资,债务人应当在货物进口后15日内,持延期付款合同、海关进口货物报关单(进口付汇核销专用联)正本、进口付汇核销单正本、商业发票正本到外汇局办理登记手续。 第十一条 延期付款项下开立90天以上远期信用证④的,开证申请人应当持进口合同、进口付汇核销单、进口付汇备案表办理开证手续。境内金融机构承兑后,开证人为境内中资金融机构的,由开证人办理定期登记手续;开证人为境内外资金融机构的,由开证申请人在承兑后15日内,持进口合同、进口付汇核销单和远期信用证到外汇局办理逐笔登记手续。 第十二条 外汇局审核第十条、第十二条规定的有效商业单据和有效凭证后,核发外债登记凭证,并在进口合同、进口货物报关单或者远期信用证上注明“已办外债登记”字样。 第十三条 外债登记凭证包括《外债登记证》、《外债签约情况表》和《外债变动反馈表》等。 外债登记凭证的格式由国家外汇管理局统一制定。其中,《外债登记证》由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印发,《外债签约情况表》和《外债变动反馈表》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局负责印发。 第十四条 已办理外债登记的债务合同如发生变化,债务人应当按照原程序办理外债变更登记。 第三章 帐户管理和信息反馈 第十五条 国家对外债资金的流入流出实行专户管理。外债专用帐户(包括贷款专户和还贷专户)原则上只能在外汇指定银行开立。境内外资银行只能为债务人开立本银行贷款项下的贷款专户和还贷专户。 第十六条 债务人开立贷款专户和还贷专户应当经外汇局批准,开户银行应当凭外汇局核发的开户通知书办理开户手续。 第十七条 贷款专户收入的外汇资金只能为登记的外债签约额;还贷专户的外汇支出应当经外汇局逐笔核准。 第十八条 债务人应当按照银行汇入、汇出凭证如实填写《外债变动反馈表》并按期报送外汇局。 《外债变动反馈表》中“新提款金额”凭开户银行进帐单或者入帐通知或者债权人的提款证明文件填写;非货币形式的外债(延期付款、补偿贸易、融资租赁等)还应当凭海关进口货物报关单(进口付汇核销专用联)正本、商业发票正本填写;还本付息数据按照汇出银行的汇款凭证填写。 第十九条 实行定期登记的债务人应当于每月初5日内报送上月《外债变动反馈表》,反映新签约债务和所有已签约债务的变动情况。无具体签约合同的短期债务(如金融机构短期境外拆借等)只报送债务变动情况。 实行逐笔登记的债务人应当在每笔债务变动后的5日内将《外债变动反馈表》和第十八条所要求的有关凭证复印件报送外汇局。 第二十条 债务人应当于每年第一季度末以前报送上年外债签约、使用、偿还情况报告和该年度的还贷资金安排计划。 第二十一条 办理外债专用帐户业务的银行应当按照外汇局的有关规定开立外债专用帐户,监督帐户收支、为债务人办理对外支付及其他业务;开户银行应当于每月初15日内向外汇局报送上月外债专用帐户的开立、注销和收支情况。 第四章偿还审核 第二十二条 国家对外债的偿还实行审核制度。偿还金额不得超过实际借入外债本息和费用之和。没有办理登记手续的外债偿还,外汇局不予核准。 第二十三条 实行定期登记的债务人,偿还外债本息和费用时,应当凭外汇局核发的外债登记凭证和债权人还本付息通知单直接从其外汇帐户中支付或者到外汇指定银行兑付。 外汇局对实行定期登记的债务人的外债借、用、还情况进行不定期核查。 第二十四条 实行逐笔登记的债务人,偿还外债本息和费用,应当事先持外债登记凭证、外债合同、债权人还本付息通知单(还本付息通知单上应当写明偿还本息总额、计息本金额、利率、计息方法、计息天数等内容)向外汇局申请,经外汇局核准后方可从其外汇帐户中支付或者到外汇指定银行兑付。 外汇指定银行应当凭外汇局核发的《还本付息核准件》为债务人办理对外支付手续。 延期付款项下债务到期后,实行定期登记的债务人应当按照本细则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办理偿还手续;实行逐笔登记的,债务人应当持进口合同、进口付汇核销单(进口付汇核销专用联)和外债登记凭证向外汇局申请,经外汇局核准后,方可从其外汇帐户中支付或者到外汇指定银行兑付。 外汇指定银行应当凭外汇局核发的《还本付息核准件》办理对外支付手续,不得凭延期付款项下的有效商业单据和有效凭证为债务人办理售汇或者从其外汇帐户中支付的手续。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债务人的外债登记凭证在债务合同执行完毕后,将自动失效。 第二十七条 开户银行应当在债务人借款使用完毕后,注销其贷款专户;在债务人偿清全部债务后,注销其还贷专户; 债务人应当在帐户注销后15日内持注销凭证向原登记部门缴销《外债登记证》。 第二十八条 遗失外债登记凭证的债务人应当在全国性报纸刊登遗失声明后方可补办登记凭证。 第二十九条 凡有下列违反本细则行为之一的,由外汇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及其他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一)未按照规定办理外债登记手续的; (二)未经外汇局核准,擅自对外偿还外债本息和费用的; (三)未按照规定开立、使用、注销外债专用帐户的; (四)未按照规定向外汇局报送《外债签约情况表》、《外债变动反馈表》及其他报表和资料的; (五)伪造、涂改、串用外债登记凭证的; (六)其他违反本细则的行为; 外汇指定银行未按照规定为债务人开立外债专用帐户,办理外债资金的收入和偿还手续的,由外汇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及其他有关规定从重处罚。 第三十条 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和中资金融机构海外分支机构在境外借用的外汇资金以及境内机构使用的境内中资金融机构发放的外债转贷款和其他外汇贷款不适用本细则。 第三十一条 对外担保的登记,按照《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办法》办理。对外担保的履约应当经外汇局核准,不办理外债登记手续。 第三十二条 国家外汇管理局各分局可以依据本《细则》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并报国家外汇管理局备案。 第三十三条 本细则由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细则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1989年11月1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外债登记实施细则》同时废止。 -------------------------------------------------------------------------- ①“融资性租赁”是指以获得租赁物所有权为目的,并且租金包含租赁物成本的一种租赁方式。 ②“债务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中的“境内机构”概念一致。③“合同主要条款”包括借款人、贷款人、金额、币种、利率、期限、宽限期、其他费用、法律适用及担保条款。该中文本不需要合同双方签字。 注:远期信用证期限的起算由银行承兑日起算到付款日。 1997-09-24/safe/1997/0924/5596.html
-
(2001年8月22日 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 汇发〔2001〕150号 各有关企业、各相关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外汇管理部: 为了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的外汇管理工作,根据中国证监会等五部门联合下发的《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了《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外汇管理操作规程(试行)》,现下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外汇管理操作规程(试行) 附件: 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外汇管理操作规程(试行) 为了规范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项下的外汇收支,完善外汇管理,根据《关于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若干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制定本操作规程: 一、登记 (一)凡取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证监会)颁发的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并已经证监会核定套期保值交易年度风险敞口的国有企业(以下简称持证企业),应当在每年3月底之前持下列材料到国家外汇管理局(下称外汇局)办理登记手续: 1.登记的申请报告,基本情况登记表; 2.证监会核定的当年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交易年度风险敞口的批复文件; 3.证监会颁发的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 4.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 5.外汇局要求的其他有关资料。 (二)外汇局审核持证企业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合规性后,予以办理备案登记手续,并对其当年度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交易年度风险敞口予以确认。 二、外汇账户管理 持证企业开立期货项下境内外外汇账户需经外汇局批准。 (一)境内外汇账户 1.持证企业开立境内期货外汇专用账户(以下简称“境内期货专户”),应当向外汇局提供开户申请报告。 2.开立境内期货专户的银行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系在京外汇指定银行总行; (2)汇出款项最迟能在次日到账; (3)承诺按期货管理规定履行各项义务,包括:审核业务单据的真实性;保证在风险敞口额度内汇出资金;按规定逐笔登记台账并向外汇局反馈信息,接受外汇局的监督检查等。 3.符合条件的境内开户银行凭外汇局的确认敞口额度和开户批复文件为持证企业办理境内期货专户开户手续,每家持证企业境内期货专户只限开立1个。 4.持证企业如需从其原有外汇账户向其境内期货专户划转用于境外期货交易的外汇资金,应当持上述确认敞口额度和开户批复文件,到外汇局原外汇账户审批部门办理原有外汇账户扩大支出范围的批准手续,以备汇出资金时银行凭以办理资金划转手续。 5.持证企业开展境外期货业务所汇出、汇入的资金,应当通过境内期货专户办理,持证企业和开户银行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收支范围收付外汇。境内期货专户的收入仅限于拟汇出境外用于期货保证金或赔付款的自有外汇资金或购汇资金,境外期货交易项下的盈利收入;支出仅限于汇出期货保证金或期货赔付款、支付期货经纪机构的手续费、期货项下银行手续费。 6.境内开户银行负责持证企业汇出和汇入资金凭证真实性的审核。持证企业因期货交易需要汇出资金或购汇时,开户银行凭以下资料办理资金汇出手续: (1)外汇局开出的期货业务年度风险敞口登记确认函; (2)根据业务需求分别要求持证企业提供境外期货经纪机构发出的缴付期货开户保证金通知书、追加保证金通知书或缴付期货赔付款通知书银行手续费缴款通知书等。 境内开户银行核查上述凭证无误后,方可在外汇局批复文件核准登记的风险敞口额度内办理资金汇出手续,并设台账逐笔进行登记。持证企业用于期货保证金或期货赔付款的资金,应首先使用自有外汇资金,不足部分方可购汇。如需从其他原有境内外汇账户划入期货专户外汇资金,银行应凭外汇局对其原有外汇帐户增加使用范围的批复文件直接办理资金划转手续,通过账户之间划转的资金到账后,最迟于次日汇出境外;购汇资金须于当日经境内期货专户汇出境外。 特殊情况必须经外汇局批准方可汇出资金。 7.持证企业期货交易项下的盈利须及时调回境内存入境内期货专户,汇回的外汇须于当日全部办理结汇,境内开户银行应设台账进行逐笔登记。持证企业调回的盈利作为下年度申请风险敞口额的重要依据。 8.持证企业应当在办理开户手续后15天内将开户、增加原账户支出范围等情况报外汇局。 (二)境外外汇账户 1.持证企业申请开立境外期货保证金账户,应当向外汇局提交以下材料: (1)开立境外期货保证金账户的申请报告; (2)证监会颁发的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 2.境外期货保证金账户只能开立在已得到证监会认可的期货经纪机构。持证企业在取得外汇局年度风险敞口确认和开户批复文件后方可到境外经纪机构办理开户手续,境外账户的户数由外汇局根据持证企业的业务需要,商证监会掌握。 3.持证企业境外期货保证金账户的收支范围只限于经证监会核准的、在境外期货经纪机构开展期货业务项下的资金往来。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项下资金的往来划拨,只能通过经外汇局批准的境内期货专户和境外期货保证金账户办理。 4.持证企业在办妥境外期货保证金账户开户手续后一个月内将开户情况报外汇局备案。 三、进出口核销 期货套期保值业务中的现货进出口,按照一般贸易进行进口付汇核销和出口收汇核销。 四、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持证企业和相关银行须按照《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及其有关规定办理和履行相应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手续和义务。 五、信息反馈 境内开户银行应当在每月前10个工作日内向外汇局报送《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项下资金情况表》;持证企业应当在每月前10个工作日向外汇局报送《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项下资金情况简表》及与此相对应的境外期货经纪机构的现金头寸报表(对帐单)。上述报表均须附软盘报外汇局汇总。持证企业应当在每年7月和1月的前10个工作日内以文字形式报送该月前半年期货项下风险敞口额及其使用情况、期货盈亏情况及其相对应的现货盈亏情况。外汇局每半年与证监会再进行一次双线核对。 六、本操作规程自对外公布之日起施行。 2001-09-03/safe/2001/0903/5556.html
-
中国人民银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局,深圳经济特区分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投资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今年以来,发现一些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套取人民币贷款,购买外汇提前偿还外币债务。这种做法,违反了信贷管理和资本项目管理的规定,增加了国际收支的压力,危害国家金融安全,必须坚决禁止。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于8月20日联合下发了《关于禁止购汇提前还贷有关问题的通知》,希望各商业银行、企业和有关方面认真贯彻执行。 为做好此项工作,再作如下通知: 一、商业银行要做好信贷管理 各商业银行要改进金融服务,按照信贷原则,及时发放人民币贷款,积极支持企业生产经营和建设,扩大进出口贸易。同时,也要加强信贷管理。一是要依法收回到期人民币贷款本息,严禁借款企业,一方面拖欠到期贷款本息,另一方面又用人民币收入购买外汇提前偿还外币债务。二是新发生人民币贷款,必须坚持贷款条件,真正用于生产经营和建设。三是对拖欠到期人民币贷款本息和挪用生产建设贷款,将资金划出购买外汇提前偿还外币债务的企业,开户银行有权查询和制止。 二、外汇局要加强资本项目外汇支出的审批 所有资本项目外汇支出需经外汇局批准。资本项目外汇支出,必须首先使用自有外汇资金,不足部分才能购汇。 外汇局应严格控制提前偿还外债、外债转贷款和自营外汇贷款。凡借款合同无提前偿还条款的,不得提前归还债务;借款合同有提前偿还条款的,经外汇易核准,可以自有外汇偿还,不得购汇归还债务。① 外汇局不得批准异地购汇还贷;不得批准购汇用于境外股权和债权投资;不得批准购汇进行外币股票和债券的回购。1998年12月31日前,外汇局不得批准用人民币购汇归还国内外汇贷款,以其它外汇资金进行的回购需经外汇局批准。② 三、外汇指定银行要加强资本项目的业务监督 各外汇指定银行必须按外汇局的批准文件或核准件办理资本项目结汇、售汇和付汇及境内划转业务和专用帐户开立业务。 各外汇指定银行不得擅自办理用于提前偿还外债、外债转贷款和自营外汇贷款的售汇业务;不得擅自办理异地售汇还贷业务。 四、加强金融机构资本项目外汇业务的风险管理 各外汇指定银行支行以下营业机构,不再办理资本项目外汇结汇、售汇和付汇及境内划转业务和专用帐户开立、收支业务;对于已经开办上述业务的,必须在1998年9月30日以前将业务划归上级机构。③ 非银行金融机构一律不得办理对外贸易结算业务。 改变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外资租赁公司的外债登记办法,变定期登记为逐笔登记,其还本付息需经外汇局逐笔核准。 各金融机构发放外汇贷款应在贷款合同中加人“必须于合同签订后15日内到外汇局办理外汇贷款登记”条款,还本付息必须经过外汇局核准。 五、对购汇提前还贷进行全进检查,对违规违法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各商业银行总行要根据本次通知精神,对加强信贷管理,严禁发放人民币贷款给企业购汇提前偿还债务,提出具体要求,并组织有关人员对分支行的执行情况进行认真检查。 国家外汇管理分局要对今年以来审批和资本项目的外汇支出,进行逐笔复查。 中国人民银行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分行,要选择资本项目外汇支出数额较大的企业,对购汇的人民币资金来源、外汇支出审批和资本项目的售汇进行检查。8月20日以后,发现有贷款给企业购买外汇提前偿还外汇债务、违反规定批准企业提前还贷和向企业出售外汇的,必须迅速查实、坚决撤销直接领导人的职务,并对经办人员进行严肃处理;触犯刑律的,要依法惩处。 中国人民银行省分行、外汇管理分局和各商业银行总行,要立即将此通知传达到各级领导及有关人员,并将此通知执行情况,于9月15日前报告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 ①②本款已经“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调整购汇提前还贷管理措施的通知”的修改。 ③根据《关于外汇指定银行县级和县级以下支行恢复办理资本项目外汇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的规定,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可以恢复办理资本项目外汇业务。 1998-08-31/safe/1998/0831/5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