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潘功胜主持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社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金融委专题会议部署要求,分析外汇市场形势,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 会议强调,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推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措施精准落地。要进一步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以中小企业为重点优化外汇服务,落实好已出台的外汇支持政策;要加强经济金融形势分析研判和预期引导,强化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维护外汇市场稳健运行和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04-29/neimenggu/2022/0429/1323.html
-
近日,雅安市中心支局召开“跨境贸易投融资外汇便利化服务提升年”动员会,通报雅安辖内具体活动内容,征求外汇指定银行意见,安排部署宣传报道、便利化政策进一步落地、实地走访调研、现场宣介会等相关工作,确保实现提升年“便利、避汇险、惠民生”活动目的。雅安市中心支局、4家外汇指定银行共计10余人参加会议。 2022-04-29/sichuan/2022/0429/1909.html
-
附件:2022年3月深圳市贷款情况 2022-04-29/shenzhen/2022/0429/1149.html
-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邢慧娜: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我们继续进行经济数据例行发布。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到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女士,请她向大家介绍2022年一季度外汇收支数据,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下面,先请王春英女士作情况介绍。 2022-04-22 15:00:28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下面,我首先通报2022年一季度我国外汇收支情况,然后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2022年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继续扰动全球经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交织,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国内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总体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我国外汇市场运行保持平稳,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波动、基本稳定,跨境资金流动总体稳定、相对均衡。 从银行结售汇数据看,2022年一季度,按美元计价,银行结汇6603亿美元,售汇6015亿美元,结售汇顺差587亿美元;按人民币计价,银行结汇4.2万亿元,售汇3.8万亿元,结售汇顺差3731亿元。从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数据看,按美元计价,银行代客涉外收入15767亿美元,对外付款15145亿美元,涉外收付款顺差622亿美元;按人民币计价,银行代客涉外收入10.0万亿元,对外付款9.6万亿元,涉外收付款顺差3957亿元。 2022年一季度,我国外汇收支状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银行结售汇和跨境收支均保持合理规模顺差。2022年一季度,银行结售汇顺差587亿美元,银行代客涉外收支顺差622亿美元。其中,1月份结售汇顺差和涉外收支顺差保持较高水平;2月受季节性因素和外部环境变化影响,结售汇顺差较低,涉外收支呈现小幅逆差;3月涉外收支恢复顺差103亿美元,结售汇顺差升至268亿美元。 第二,售汇率和外汇融资总体稳定。2022年一季度,衡量购汇意愿的售汇率,也就是客户从银行买汇与客户涉外外汇支出之比为61.0%,与2021年同期基本持平。同时,企业外汇融资保持平稳。2022年3月末,我国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境内外汇贷款余额较2021年末增加162亿美元,进口海外代付、远期信用证等跨境贸易外币融资余额1235亿美元,与2021年末基本持平。 第三,结汇率基本稳定,外汇存款小幅增加。2022年一季度,衡量结汇意愿的结汇率,也就是客户向银行卖出外汇与客户涉外外汇收入之比为62.4%,较2021年同期下降3.2个百分点。截至2022年3月末,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境内外汇存款余额7277亿美元,较2021年末增加318亿美元,说明市场主体外汇流动性仍较充裕。 第四,企业套保比率稳步增长,市场主体汇率风险中性意识继续增强。2022年一季度,企业利用远期、期权等外汇衍生产品管理汇率风险的规模合计超3700亿美元,同比增长29%;企业套保比率为26%,较2021年上升4.2个百分点,显示企业汇率风险中性经营理念进一步增强,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适应能力提升。 第五,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截至2022年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31880亿美元,较2021年末略降1.9%,主要受非美货币相对美元贬值和全球资产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 以上就是我要通报的2022年一季度外汇收支主要统计数据。下面,欢迎大家就我国外汇收支状况有关问题提问。 2022-04-22 15:06:02 邢慧娜: 现在请大家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2022-04-22 15:14:59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我比较关心的问题是,近期美联储连续释放了鹰派信号,我们可以看到加息缩表力度明显超出市场预期。在美联储加息的大背景下,您怎么看待未来我国外汇收支的走势?谢谢。 2022-04-22 15:15:48 王春英: 这个问题也是我们一直关心的问题。美联储货币政策在加速紧缩,境内外利差也有所变化,所以引起了大家非常广泛的关注。我分享几点我们跟踪研究的主要结论,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全面地理解和研判外汇形势。 从历史经验看,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特别是加息,通常会对各国跨境资本流动产生溢出影响。但是,受到冲击比较大的主要是一些基本面有短板和弱项的经济体。比如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们观察到一些情况,有的经济体国内出现了衰退,通胀水平比较高,经济结构比较单一,抗风险能力比较弱;有的国际收支状况恶化,经常账户大规模逆差,外汇储备不足;还有一种情况,经济发展特别依赖外部融资,外债规模高,偿债压力大。这些国内基本面不够稳健的经济体,即使跟随美联储加息,大幅提高本国利率,也很难吸收更多的资本流入或者是阻止资本外流。 对于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和跨境资本流动来说,美联储加息的确是一个重要的外部影响变量,但是根本因素还是自身宏观基本面和市场基础。就中国来讲,近年来中国外汇市场韧性不断增强,有基础和有条件适应本轮美联储政策调整。 首先,国内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韧性比较强。今年以来,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也在加大,这些都助力稳定经济的基本盘。同时,我国经济结构也在持续优化,创新驱动态势非常明显,经济中长期稳中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这将继续吸引各类资金投资国内市场。 第二,经常账户和直接投资等国际收支基础性顺差仍会保持一定的规模,将发挥稳定跨境资金流动作用。先说经常账户,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认定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也在持续推进,贸易伙伴多元化也取得了积极进展。所以,货物贸易保持顺差是有坚实支撑的。大家知道,受疫情影响,以旅行支出为主的服务贸易也保持了低水平逆差。我们初步估算,今年一季度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同比增加,全年仍会保持顺差格局。关于直接投资,在坚持国内高水平开放和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背景下,2021年我国吸收外资居世界第二,外资在华投资兴业意愿比较强。再加上近年来境内主体对外投资平稳有序,我们预计直接投资项下还会呈现资金净流入。所以,经常账户、直接投资等国际收支基础性顺差还会保持一定规模,将继续发挥稳定跨境资金流动的作用。 第三,我国对外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外债偿付风险较低。截至去年底,中国全口径外债余额和GDP比值是16%,低于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说明我国外部债务水平不高。而且外债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截至去年末,存贷款、贸易融资等融资型外债的占比,比上一轮外债去杠杆比较强烈的2016年末,下降了13个百分点。这几年,我国外债增长主要来自于外资增配中国债券。同时,中国长期保持对外净资产。大家可以通过我们发布的数据看到,去年底中国对外净资产规模接近2万亿美元,处于较高水平。我国外汇储备资产居全球首位,民间部门资产规模也在不断提高,可以很好适应外部流动性的变化。 第四,汇率发挥调节国际收支的自动稳定器作用,外汇市场成熟度不断提升。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强,及时有效地释放了外部压力,市场预期保持稳定,外汇市场交易理性有序。当前境内主体外汇存款在7000亿美元以上,这也属于历史高位。企业通常会择机结汇,“逢高结汇、逢低购汇”的理性交易行为,可以有效平抑部分汇率调整,有助于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和外汇市场平稳运行。 总的来看,尽管未来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因素复杂多变,但是在上述基础性、稳定性、根本性因素的支撑下,中国外汇市场有望延续平稳运行态势,跨境资金流动将呈现合理均衡发展格局。当然,外汇管理部门也会坚持底线思维,密切监测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进程和外溢影响,实时评估我国外汇市场运行状况,有效维护外汇市场稳定。 对你的问题我作以上回应。谢谢。 2022-04-22 15:26:31 美国国际市场新闻社记者: 当前中美利差迅速收窄乃至倒挂,近期境外投资者连续减持人民币资产。请问,这是否会加大人民币的贬值和资本流出压力?外汇局会如何应对? 2022-04-22 15:38:36 王春英: 感谢你的提问。股票和债券这类证券投资,是跨境资金流动中的重要渠道,也是资本市场开放的重要领域。近期相关的资金流动受到了非常高度的关注,借这个机会,刚好你问这个问题,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监测到的最新情况和有关判断。 跨境证券投资短期波动是全球市场的普遍特征。与直接投资等长期稳定性的投资相比,证券投资有一个特点,它对市场比较敏感,而且交易便利,流动性也较强,容易出现流入增加或流出。这对越来越开放的金融市场来说是正常现象。比如从国际上看,受到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影响,去年5月份,外资卖出美国债券382亿美元。去年3月份,外资净卖出日本的证券达到622亿美元。很多新兴市场证券项下的跨境资金流动也常出现类似情况。所以我们说,证券投资短期波动是全球市场的普遍现象。 中国跨境证券投资阶段性调整也属于市场的自然反应。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相关的跨境资金流动更加活跃,也曾出现短期波动。比如,2020年外资总体净增持国内股票和债券超过2000亿美元,可是当年3月份净减持超过100亿美元。近期证券投资再次有所调整,这是复杂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下市场的自然反应。 跨境证券投资的局部调整,并没有改变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总体均衡的格局。今年一季度,刚才跟大家通报的数据也显示了,经常账户和直接投资项下跨境资金保持顺差,体现了中国良好的经济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这支撑我国跨境收支和境内外汇供求保持基本平衡。跨境证券投资短期波动不代表外资流动的总体格局,更不能代表外资的长期投资意愿。随着市场对一些短期因素的消化和预期的释放,境外机构对中国证券投资将会回归稳态,长期价值投资仍然是主要的考虑因素。最新的情况是,3月下旬债券和股票项下外资净流出比中旬环比下降39%和44%,流出规模下降。4月以来进一步缓和,而且部分交易日恢复了流入。 外汇局会延续相关外汇管理政策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保障跨境资金依法合规顺畅地进出,同时通过不断的改革开放,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的证券市场。 谢谢。 2022-04-22 15:38:54 澎湃新闻记者: 在中美利差收窄以及倒挂的情况下,我国债券市场是否还有稳定的资金流入,国家外汇局如何看待债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未来趋势?谢谢您。 2022-04-22 15:44:11 王春英: 大家的问题确实比较集中,我觉得非常正常。中美利差收窄,主要是近期美国的通胀压力比较大,美联储需要通过加息来应对,这也体现了中美两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我们回顾中国的债券市场开放发展历程,利差不是影响外资来境内买债的唯一因素,甚至不是最主要的因素。从历史数据看,2018年中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之差也曾收窄到历史的低点,但是债券项下的资金总体呈现净流入,并没有明显受到利差因素的影响。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债券在全球范围内有比较强的投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投资回报是稳定的。中国宏观大局稳定,通胀水平总体比较低,考虑通胀因素,中国实际利率明显高于美国,这有助于人民币币值稳定。根据测算,2018-2021年,以换算成美元的投资回报计,中国本币国债指数月度回报年化波动率是4.7%,低于美债,美债波动率是6.5%,中国债券回报的稳定性是比较高的。 第二,具有分散化的投资价值。中国宏观政策自主性较强,国内经济和政策周期与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并不同步,这有助于人民币资产成为具备独立行情的重要大类资产。2019-2021年,我国本币国债指数与美国国债指数的相关性仅为0.2,可以说基本不太相关。所以,人民币国债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分散化投资价值。 第三,全球央行储备多元化需求。当前,各国经营管理储备资产时,在满足储备充足性和流动性情况下,积极进行多元化投资。一个表现是境外央行配置人民币债券需求持续增大,一直以来都是增持境内债券的主力。截至今年3月末,境外央行投资我国债券的规模占外资总持有量的58%。人民币在SDR篮子中的权重是10.92%,而IMF公布的数据显示,人民币在全球储备中的占比为2.79%,仍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第四,债券指数跟踪配置需求。近年来,中国的债券相继纳入全球三大债券指数,带来了相对稳定的跟踪指数配置型资金。而且富时罗素全球债券指数宣布纳入中国国债以后,目前还处于分阶段扩容过程中,这将继续新增相关的全球配置资金。 第五,比较大的外资占比提升空间。我国是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外资在我国债券市场中的占比是3%左右。我们过去说过很多次,与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相比,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有比较大的增配空间。 第六,便利的债券市场开放政策。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推出,持续提升投资者投资国内债券的便利性,吸引了大量境外资金流入。未来外汇局将坚持改革开放、延续外汇管理政策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保障跨境资金能够合法合规、顺畅进出,便利境外投资者投资我国证券市场。 从中长期来看,中国金融市场还是持续对外开放,全球投资者也需要配置中国资产,外资投资中国债券市场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 对你的问题,我想作上述回应。谢谢。 2022-04-22 16:00:36 中国新闻社记者: 我们看到,今年一季度外部环境发生比较大的变化,从今天发布的数据看,外汇收支状况比较平稳。想请问一下王局,您对当前的外汇形势如何评价?谢谢。 2022-04-22 16:01:42 王春英: 谢谢。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政治局势复杂多变,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都在进一步收紧,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中国外汇市场运行开局平稳,主要表现为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健、跨境资金流动总体平稳、外汇市场预期基本稳定的三个特点: 首先,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增强,总体表现稳健。今年以来,截至昨天,美元指数上涨4.2%,欧元、英镑、日元对美元贬值幅度都在4%-10%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对美元汇率交易价略贬1.2%,昨天4点半的收盘价是6.45。从多边汇率看,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人民币汇率指数上涨了2.4%。所以,人民币稳健性是比较好的。同时,人民币汇率保持了双向波动,1、2月份总体升值,3月份以来有所贬值。从隔日的波动方向看,一季度人民币升值天数占52%,贬值天数占48%,相对均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最高价和最低价之间的波动幅度是1.1%,充分体现了国内外汇供求和国际市场的变化。 第二,跨境资金流动均衡有序,总体保持小幅净流入态势。一季度,结售汇和涉外收付款总体保持顺差格局,这得益于主要跨境资金流动渠道的稳定性。一是货物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实体经济直接相关的渠道保持了较高规模的净流入,继续发挥了稳定外汇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一季度,货物贸易项下资金净流入1297亿美元,处于历史高位。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达520亿美元,同比增长17%。二是一些传统的对外投资和支付渠道保持稳定。境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更加理性,一季度相关资金净流出和去年季度平均数相当。刚才也讲到,在全球疫情蔓延背景下,以旅行支出为主的服务贸易逆差处于低位。所以,当前跨境资金流动总体是合理均衡的。 第三,外汇市场交易理性有序,汇率预期基本平稳。从当前人民币对外汇远期和期权等衍生产品相关指标看,没有隐含明显的升值或贬值预期。同时,市场主体继续保持了“逢高结汇、逢低购汇”的理性交易模式,用行动反映了对汇率前景的真实看法。比如,3月份在美元指数上升的时候,市场主体选择在人民币贬值回调窗口增加结汇量。市场主体这样的行为,实际上会推动当时结售汇顺差上升,支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在汇率回调贬值的时候来结汇,这样的行为会支撑市场稳定。 对于当前对外汇市场的形势,我作以上三点评价。谢谢。 2022-04-22 16:01:57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4月18日,央行、外汇局出台了23条举措,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服务。请问,外汇局近期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谢谢。 2022-04-22 16:02:14 王春英: 谢谢你的提问。外汇局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4月18日,与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通知》,也就是大家常说的“23条”。立足于加大外贸外资领域支持力度,以服务中小微企业为重点,我们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外汇服务措施,这些也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努力方向。 第一,进一步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突出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这里有三方面的内容,很多政策是非常好的,需要通过媒体朋友们的进一步详细解读来传播,让更多的企业和银行了解、熟悉,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 一是扩大贸易便利化政策惠及面。将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推广至全国,鼓励银行将更多的优质中小企业纳入到便利化政策范畴,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在单证审核、特殊退汇、对外付汇信息核验等方面,给予银行、企业更多的自主权。进一步拓宽结算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支付机构和银行凭借电子信息,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等贸易新业态相关的市场主体,提供更加高效、低成本的跨境资金结算服务。 二是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发挥出口信用保险增信保障作用,引导保险机构做好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提高保险的理赔效率。同时,深化政府部门、保险机构、银行、企业四方合作,通过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出口信保保单融资应用场景”,提供更加丰富的跨境贸易背景信息、出口信用保险信息以及更加便捷的核验服务,精准服务外贸企业,扩大保单融资规模。不管是企业,还是保险机构和银行,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查询到银行融资业务所需要的信息,让大家想做也敢做,想贷也敢贷。 三是便利企业开展跨境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以前这个试点是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这次增加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额度范围内,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可以在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支持非金融企业多笔外债共用一个账户,降低企业账户开立以及相关办理成本。支持企业以线上方式申请外债登记,便利企业进入外债,试点地区符合条件的非金融企业可以按照规定直接到银行办理外债等资本项目的外汇登记业务。允许具有贸易出口背景的国内外汇贷款结汇使用。要求金融机构积极创新贸易金融产品,提升贸易融资服务水平,为企业进出口贸易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第二,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投资我国证券市场。推动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统一准入标准,简化入市流程,完善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市场资金管理。另外,优化境外机构境内发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熊猫债”)的资金管理。“熊猫债”发行主体的境内关联企业,可以按照实需原则借用相关“熊猫债”资金,这意味着关联企业并不限定在母子公司之间,而且是按实需,不限定额度,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利好。另外,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QFII和RQFII,可直接在银行办理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资金登记业务。 第三,以中小企业为重点优化外汇业务办理和服务。这里主要涉及到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完善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服务,降低企业避险保值成本。要求金融机构能够及时响应外贸企业等市场主体汇率避险需求,优化外汇衍生品业务管理和服务,提升企业应对汇率波动能力。重点是降成本,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强化政府部门、银行部门和企业合作,探索完善汇率避险成本分摊机制,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为企业提供贸易融资、汇率避险业务担保,提升企业应对汇率波动能力。指导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免收中小微企业外汇衍生产品交易相关的银行间交易手续费。去年是减半收取手续费,今年的“23号文”是免收手续费。我们统计了一下,去年下半年,相关的外汇衍生产品规模超过1万亿元。从今年开始免收,惠及到的企业会更多。二是优化跨境业务办理流程,为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跨境资金结算服务。进一步提升跨境业务数字化水平,银行可以通过审核电子单证等在线化、无纸化方式提供跨境结算服务。 以上三个方面是我的总结。我还是想再强调一下,政策是好政策,希望通过大家把政策传递给更多的银行和企业,让更多的市场主体能够了解、熟悉这些政策,享受到政策红利,做实做大经济。这是我们政策出台的初衷,也谢谢大家的辛苦工作。谢谢。 2022-04-22 16:20:47 中宏网记者: 在当前全球经济高通胀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国家央行面临巨大压力,他们抑制通胀的市场预期升温,这对近期人民币汇率下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今年为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区间波动,外汇局有哪些方面的思路和政策举措?谢谢。 2022-04-22 16:41:46 王春英: 我想就您的问题表达这些内容。这几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主要受到国际金融市场走势和市场供求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与国际主要货币相比,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走势相对稳健。 你问到我们未来会有什么思路。首先,对未来人民币汇率的看法。我们觉得还会呈现双向波动,并且会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刚刚我们交流过,中国经济韧性比较强,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没有改变,国际收支结构稳健,经常账户保持合理规模顺差,人民币资产还是具有长期投资价值,这些都会为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提供根本支撑。 其次,从货币政策看,近年来中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没有跟随主要的经济体实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注重搞好跨周期设计,金融体系的自主性和稳定性比较强,和其他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经济体相比,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相对小一些。 下一步,中国会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外汇局也会密切关注外汇市场形势,加强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引导跨境资本有序流动,处理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谢谢。 2022-04-22 16:42:30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记者: 您怎么评价中国的外债风险?您认为会出现外债大幅去杠杆的情况吗?谢谢。 2022-04-22 16:43:09 王春英: 总的来看,中国外债出现大幅去杠杆的风险相对是比较小的。有几个支撑的理由: 一是近两年来我国外债变动比较平稳,总体和经济增长相匹配。去年末外债余额和GDP之比是16%,这个比率和2019年末、2020年末基本持平。外债增幅与实体经济发展和对外资产增速都是相匹配的,没有出现顺周期过度加杠杆的行为。而且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弹性增强,汇率预期比较稳定,未来外债大幅去杠杆的压力不大。 二是当前的外债结构是明显优化的。2021年末中长期的外债占比是47%,比2020年末提高了2个百分点,中长期的外债稳定性比较强,占比在上升。另一方面,对市场环境变化比较敏感的融资型外债,比如存贷款、贸易融资等外债增幅不高,跨境融资的行为是比较理性的。去年末,融资型外债占比较上一轮外债去杠杆的2016年末下降13个百分点,这个下降比率是比较大的。 三是中国外债的负债率、债务率、偿债率都在国际安全线以内,而且远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整体水平。当前中国外汇市场运行总体平稳,跨境资金流动趋向基本平衡,未来外债大幅去杠杆的风险相对比较小。 对你的问题我作上述回应,谢谢。 2022-04-22 16:43:30 邢慧娜: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儿。感谢王春英副局长,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 2022-04-22 16:43:58 (原文载于国新网) 2022-04-29/dalian/2022/0429/1563.html
-
2022年3月,我国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38711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货物贸易出口18687亿元,进口15344亿元,顺差3343亿元;服务贸易出口2108亿元,进口2572亿元,逆差463亿元。服务贸易主要项目为:运输服务进出口规模1691亿元,其他商业服务进出口规模775亿元,旅行服务进出口规模658亿元,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出口规模581亿元。 按美元计值,2022年3月,我国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出口3277亿美元,进口2823亿美元,顺差454亿美元。(完) 中国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数据 2022年3月 项目 按人民币计值 (亿元) 按美元计值 (亿美元) 货物和服务贸易差额 2880 454 贷方 20795 3277 借方 -17915 -2823 1.货物贸易差额 3343 527 贷方 18687 2945 借方 -15344 -2418 2.服务贸易差额 -463 -73 贷方 2108 332 借方 -2572 -405 2.1加工服务差额 71 11 贷方 76 12 借方 -5 -1 2.2维护和维修服务差额 15 2 贷方 39 6 借方 -24 -4 2.3运输差额 1 0 贷方 846 133 借方 -845 -133 2.4旅行差额 -567 -89 贷方 46 7 借方 -612 -97 2.5建设差额 15 2 贷方 54 9 借方 -39 -6 2.6保险和养老金服务差额 -131 -21 贷方 54 9 借方 -185 -29 2.7金融服务差额 14 2 贷方 34 5 借方 -19 -3 2.8知识产权使用费差额 -236 -37 贷方 80 13 借方 -316 -50 2.9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差额 146 23 贷方 364 57 借方 -217 -34 2.10其他商业服务差额 220 35 贷方 497 78 借方 -277 -44 2.11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差额 -4 -1 贷方 11 2 借方 -14 -2 2.12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差额 -8 -1 贷方 9 1 借方 -17 -3 注: 1. 本表所称货物和服务贸易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货物和服务口径一致,是指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交易。月度数据为初步数据,可能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季度数据不一致。 2. 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数据按美元编制,当月人民币计值数据由美元数据按月均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折算得到。 3. 本表计数采用四舍五入原则。 指标解释: 货物和服务贸易:是指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交易,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口径相同。 1.货物贸易: 指经济所有权在我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转移的货物交易。贷方记录货物出口,借方记录货物进口。货物账户数据主要来源于海关进出口统计,但与海关统计存在以下主要区别:一是国际收支中的货物只记录所有权发生了转移的货物(如一般贸易、进料加工贸易等贸易方式的货物),所有权未发生转移的货物(如来料加工或出料加工贸易)不纳入货物统计,而纳入服务贸易统计;二是计价方面,国际收支统计要求进出口货值均按离岸价格记录,海关出口货值为离岸价格,但进口货值为到岸价格,因此国际收支统计从海关进口货值中调出国际运保费支出,并纳入服务贸易统计;三是补充了海关未统计的转手买卖下的货物净出口数据。 2.服务贸易:包括加工服务,维护和维修服务,运输,旅行,建设,保险和养老金服务,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以及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贷方记录提供的服务,借方记录接受的服务。 2.1加工服务:又称“对他人拥有的实物投入的制造服务”,指货物的所有权没有在所有者和加工方之间发生转移,加工方仅提供加工、装配、包装等服务,并从货物所有者处收取加工服务费用。贷方记录我国居民为非居民拥有的实物提供的加工服务。借方记录我国居民接受非居民的加工服务。 2.2维护和维修服务:指居民或非居民向对方所拥有的货物和设备(如船舶、飞机及其他运输工具)提供的维修和保养工作。贷方记录我国居民向非居民提供的维护和维修服务。借方记录我国居民接受的非居民维护和维修服务。 2.3运输:指将人和物体从一地点运送至另一地点的过程以及相关辅助和附属服务,以及邮政和邮递服务。贷方记录居民向非居民提供的国际运输、邮政快递等服务。借方记录居民接受的非居民国际运输、邮政快递等服务。 2.4旅行:指旅行者在其作为非居民的经济体旅行期间消费的物品和购买的服务。贷方记录我国居民向在我国境内停留不足一年的非居民以及停留期限不限的非居民留学人员和就医人员提供的货物和服务。借方记录我国居民境外旅行、留学或就医期间购买的非居民货物和服务。 2.5建设服务:指建筑形式的固定资产的建立、翻修、维修或扩建,工程性质的土地改良、道路、桥梁和水坝等工程建筑,相关的安装、组装、油漆、管道施工、拆迁和工程管理等,以及场地准备、测量和爆破等专项服务。贷方记录我国居民在经济领土之外提供的建设服务。借方记录我国居民在我国经济领土内接受的非居民建设服务。 2.6保险和养老金服务:指各种保险服务,以及同保险交易有关的代理商的佣金。贷方记录我国居民向非居民提供的人寿保险和年金、非人寿保险、再保险、标准化担保服务以及相关辅助服务。借方记录我国居民接受非居民的人寿保险和年金、非人寿保险、再保险、标准化担保服务以及相关辅助服务。 2.7金融服务:指金融中介和辅助服务,但不包括保险和养老金服务项目所涉及的服务。贷方记录我国居民向非居民提供的金融中介和辅助服务。借方记录我国居民接受非居民的金融中介和辅助服务。 2.8知识产权使用费:指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经许可使用无形的、非生产/非金融资产和专有权以及经特许安排使用已问世的原作或原型的行为。贷方记录我国居民向非居民提供的知识产权相关服务。借方记录我国居民使用的非居民知识产权服务。 2.9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指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通信服务以及与计算机数据和新闻有关的服务交易,但不包括以电话、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媒介交付的商业服务。贷方记录本国居民向非居民提供的电信服务、计算机服务和信息服务。借方记录本国居民接受非居民提供的电信服务、计算机服务和信息服务。 2.10其他商业服务: 指居民和非居民之间其他类型的服务,包括研发服务,专业和管理咨询服务,技术、贸易相关等服务。贷方记录我国居民向非居民提供的其他商业服务。借方记录我国居民接受的非居民其他商业服务。 2.11个人、文化娱乐服务:指居民和非居民之间与个人、文化和娱乐有关的服务交易,包括视听和相关服务(电影、收音机、电视节目和音乐录制品),其他个人、文化娱乐服务(健康、教育等)。贷方记录我国居民向非居民提供的相关服务。借方记录我国居民接受的非居民相关服务。 2.12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指在其他货物和服务类别中未包括的政府和国际组织提供和购买的各项货物和服务。贷方记录我国居民向非居民提供的别处未涵盖的货物和服务。借方记录我国居民向非居民购买的别处未涵盖的货物和服务。 2022-04-29/safe/2022/0429/20911.html
-
In March 2022, the export and import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totalled RMB 3871.1 billion, up 15 percent over the same time last year. Of this, the export of goods recorded RMB 1868.7 billion and the import recorded RMB 1534.4 billion, resulting in a surplus of RMB 334.3 billion.The export of services recorded RMB 210.8 billion and the import recorded RMB 257.2 billion, resulting in a deficit of RMB 46.3 billion. In terms of the major items, the export and import of transport, other business services, travel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registered RMB 169.1 billion, RMB 77.5 billion, RMB 65.8 billion and RMB 58.1 billion respectively. In the US dollar terms, in March 2022, the export and import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were USD 327.7 billion and USD 282.3 billion respectively, with a surplus of USD 45.4 billion.(E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of China March 2022 Item In 100 million of RMB In 100 million of USD Goods and services 2880 454 Credit 20795 3277 Debit -17915 -2823 1. Goods 3343 527 Credit 18687 2945 Debit -15344 -2418 2. Services -463 -73 Credit 2108 332 Debit -2572 -405 2.1Manufacturing services on physical inputs owned by others 71 11 Credit 76 12 Debit -5 -1 2.2Maintenance and repair services n.i.e 15 2 Credit 39 6 Debit -24 -4 2.3Transport 1 0 Credit 846 133 Debit -845 -133 2.4Travel -567 -89 Credit 46 7 Debit -612 -97 2.5Construction 15 2 Credit 54 9 Debit -39 -6 2.6Insurance and pension services -131 -21 Credit 54 9 Debit -185 -29 2.7Financial services 14 2 Credit 34 5 Debit -19 -3 2.8Charges for the us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236 -37 Credit 80 13 Debit -316 -50 2.9Telecommunications,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146 23 Credit 364 57 Debit -217 -34 2.10Other business services 220 35 Credit 497 78 Debit -277 -44 2.11Personal, cultural, and recreational services -4 -1 Credit 11 2 Debit -14 -2 2.12Government goods and services n.i.e -8 -1 Credit 9 1 Debit -17 -3 Notes: 1. The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in this table refers to the transactions between residents and non-residents, based on the same standard as that for BOP statement. The monthly data are preliminary and may be inconsistent with the quarterly data in the BOP statement. 2. The data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are prepared in USD, and the RMB data for the current month is derived by converting the USD data at the monthly average central parity rate of the RMB against the USD. 3. This table employs rounded-off numbers. Definition of Indicators: Goods and Services: refers to the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between residents and non-residents, which is based on the same standard as that for the BOP statement. 1. Goods: refers to transactions in goods whereby the economic ownership is transferred between the Chinese residents and non-residents. The credit side records export of goods, while the debit side records import of goods. The data of goods account are mainly from the customs statistics of imports and exports, but differ from the statistics of the customs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first, the goods in the BOP statement only reflect the goods whose ownership has been transferred (e.g. goods under the trade modes such as general trade and processing trade with imported materials), while the goods whose ownershipis not transferred (e.g. manufacturing services with supplied materials or with exported materials) are included in the statistics of trade in services instead of the statistics of trade in goods; second, as required by the BOP statistics, the goods imported and exported are valued on the FOB basis, but as required by the customs, the goods exported are valued on the FOB basis, whereas goods imported are on the CIF basis. Therefore, for the purpose of the BOP statistics, the international transport and insurance premiums are taken out from the value of imported goods and included in the trade in services; and third, the data on net export of goods in merchanting which are not included in the customs statistics are supplemented. 2. Services: includes manufacturing services on physical inputs owned by others, maintenance and repair services n.i.e, transport, travel,construction, insurance and pension services, financial services, charges for the us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elecommunications,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other business services, personal, cultural and recreational services, and government goods and services n.i.e. The credit side records services supplied, while the debit side records services received. 2.1 Manufacturing services on physical owned by others: processor only provides processing, assembly, packaging and other services and charges service fee from the owner, while the ownership of the goods isnot transferred between the owner and the processor. The credit side records the manufacturing services supplied by the Chinese residents on physical inputs owned by non-residents, and vice versa for debit side. 2.2 Maintenance and repair services: refer to the maintenance and repair services supplied by residents to non-residents or vice versa on goods and equipment (such as vessel, aircraft, and other transportation facility) owned by the receiving party. The credit side records the maintenance and repair services supplied by the Chinese residents to non-residents, and vice versa for debit side. 2.3 Transport: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transporting people and goods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and the relevant supporting and auxiliary services, as well as postaland delivery services. The credit side records the international transport, postal and delivery services supplied by residents to non-residents, and vice versa for debit side. 2.4 Travel: refers to goods consumed and services purchased by travelers in various economies as non-residents. The credit side records the goods and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Chinese residents to non-residents who have stayed in China for less than one year, as well as non-residents studying abroad and seeking medical treatment for indefinite period of stay. The debit side records the goods and services purchased by the Chinese residents when traveling, studying or seeking medical services abroad from non-residents. 2.5 Construction services: refer to the establishment, renovation, maintenance or expansion of fixed assets in the form of buildings, land improvement, roads, bridges and dams and other engineering buildings of engineering nature, relevant installation,assembly, painting, pipeline construction, demolition and project management,as well as site preparation, measurement and blasting and other special services. The credit side records the construction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Chinese residents outside the economic territory. The debit side records the construction services received by the Chinese residents in the Chinese economic territory from non-residents. 2.6 Insurance and pension services: refers to various insurance services and commission to agents related with insurance transaction. The credit side records the life insurance and annuity, non-lifeinsurance, reinsurance, standardized guarantee services and relevant supporting services supplied by the Chinese residents to non-residents, and vice versa for debit side. 2.7 Financial services: refer to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supporting services, excluding those covered by insurance and pension services. The credit side records the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supporting services supplied by the Chinese residents to non-residents, and vice versa for debit side. 2.8 Charges for the us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fer to licensed use of intangible, non-productive/non-financial assets and exclusive rights between residents and non-residents and the licensed use of existing original works or prototypes. The credit side record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related services supplied by the Chinese residents to non-residents, and vice versa for debit side. 2.9 Telecommunications,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refer tocommunications services between residents and non-residents and transactions of services related to computer data and news, excluding commercial services delivered via telephone, computer and Internet. The credit side records the telecommunications,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supplied by residents to non-residents, and vice versa for debit side. 2.10 Other business services: refer to other types of services between residents and non-residents, includ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ervices, professional and management consulting services, technical and trade-related services. The credit side records the other business services supplied by the Chinese residents to non-residents, and vice versa for debit side. 2.11 Personal, cultural and recreational services: refer to transactions of personal, cultural and recreational services between residents and non-residents, including audiovisual and related services (films,radio, television programs and music recordings) and other personal, cultural and recreational services (health, education, etc.). The credit side records the related services supplied by the Chinese residents to non-residents, and vice versa for debit side. 2.12 Government goods and services n.i.e: refer to various goods and services provided and purchased by government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not included in other categories of goods and services. The credit side records the goods and services not included elsewhere and supplied by the Chinese residents to non-residents, and vice versa for debit side. 2022-04-29/en/2022/0429/1952.html
-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22年一季度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2022年一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状况有何特点? 答: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其中,经常账户顺差895亿美元,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2.1%,继续处于合理均衡区间;直接投资净流入650亿美元,保持在较高水平。 一是货物贸易进出口延续平稳增长趋势。一季度,我国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贸易顺差1450亿美元,为历年同期最高值。其中,货物贸易出口8032亿美元,同比增长16%,主要是全球经济复苏态势下外需稳定,我国经济韧性强,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为外贸增长提供坚实支撑;进口6582亿美元,同比增长15%,主要受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内需逐步恢复及出口带动等影响。 二是服务贸易逆差继续收窄。一季度,服务贸易逆差182亿美元,同比下降30%。旅行、知识产权使用费为主要逆差项目。其中,旅行逆差294亿美元;知识产权使用费逆差77亿美元,同比增长11%,收入和支出分别增长14%和12%,反映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合作持续加深。运输顺差28亿美元,主要是运输收入增速整体快于支出,上年同期为逆差90亿美元。 三是直接投资保持较高水平净流入。一季度,直接投资净流入650亿美元,主要是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1070亿美元,创新高,反映在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坚持国内高水平开放和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背景下,外资在华投资兴业意愿较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420亿美元,显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序进行。 总体看,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有利于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基本平衡。 2022-04-29/dalian/2022/0429/1565.html
-
见附件。 附件1:各种货币对美元折算率(2022年4月29日) 2022-04-29/safe/2022/0429/20912.html
-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20年三季度及前三季度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2020年三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状况有何特点? 答: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1707亿美元,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7%,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其中,三季度经常账户顺差942亿美元,在国内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推动下,跨境资金的双向流动更加活跃。 一是货物贸易顺差增长。2020年三季度,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贸易顺差1554亿美元,同比增长27%。其中,出口和进口同比分别增长9%和5%,表明在国内疫情有效防控和经济稳步恢复下,货物贸易持续改善。 二是服务贸易逆差收窄。2020年三季度,服务贸易逆差404亿美元,同比收窄44%。其中,旅行逆差286亿美元,同比收窄50%;运输逆差114亿美元,同比收窄32%。环比来看,旅行支出随着境外开学季的到来较二季度回升,运输收入和支出随着货物贸易持续改善环比也有所增长。 三是直接投资持续净流入,证券市场双向资金流动更加活跃。2020年三季度,直接投资顺差239亿美元,其中对外直接投资332亿美元,来华直接投资571亿美元,同比和环比均有所增长。证券市场方面,三季度,境外投资境内证券逾700亿美元,我国对外证券投资逾300亿美元。 预计我国国际收支将继续呈现总体稳定、基本平衡的格局。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发展韧性强劲,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形成,为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提供有力支持。 2020-11-10/shandong/2020/1110/1729.html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介绍2020年前三季度外汇收支数据,并答记者问。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 寿小丽: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女士,请她为大家介绍2020年前三季度外汇收支数据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首先,请王春英女士作介绍。 2020-10-23 10:00:30 王春英: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下面,我首先通报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外汇收支情况,然后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2020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冲击下,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内经济稳定恢复,复苏势头全球领先,有力促进了我国国际收支平衡和外汇市场稳定。总的来看,前三季度我国跨境资金流动保持平稳运行,外汇市场供求延续基本平衡态势。 从银行结售汇数据看,2020年前三季度,按美元计价,银行结汇14663亿美元,售汇13901亿美元,结售汇顺差762亿美元;按人民币计价,银行结汇10.25万亿元,售汇9.71万亿元,结售汇顺差5357亿元。从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数据看,按美元计价,银行代客涉外收入31055亿美元,对外付款30681亿美元,涉外收付款顺差374亿美元;按人民币计价,银行代客涉外收入21.70万亿元,对外付款21.44万亿元,涉外收付款顺差2600亿元。 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外汇收支状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银行结售汇总体呈现顺差,外汇市场供求保持基本平衡。2020年前三季度,银行结售汇顺差762亿美元。其中,上半年结售汇顺差786亿美元,三季度小幅逆差24亿美元。综合考虑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净买汇,银行外汇头寸增加等其他供求因素,前三季度我国外汇市场供求保持基本平衡。 第二,跨境资金总体呈现净流入,二季度以来持续表现为顺差格局。前三季度,银行代客涉外收支顺差374亿美元,其中,一季度逆差260亿美元,体现了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影响;4月以来恢复平稳,二、三季度分别为顺差372亿美元和顺差262亿美元。 第三,售汇率有所下降,企业境内和跨境的外汇融资意愿总体稳中有升。前三季度,衡量购汇意愿的售汇率,也就是客户从银行买汇与客户涉外外汇支出之比为64%,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截至2020年9月末,我国银行的境内外汇贷款余额较2019年末上升475亿美元,说明企业的相关外汇融资需求总体增加;9月末,进口海外代付、远期信用证等跨境贸易外币融资余额与2019年末基本持平,而同期进口回落3%,表明企业跨境外汇融资意愿保持相对稳定。 第四,结汇率总体稳定,市场主体持汇意愿理性。前三季度,衡量结汇意愿的结汇率,也就是客户向银行卖出外汇与客户涉外外汇收入之比为65%,较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截至2020年9月末,企业、个人等主体境内外汇存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354亿美元,主要是三季度增长,在人民币有所升值情况下,体现了市场逆周期调节的良性结果。 第五,外汇储备规模稳中有升。截至2020年9月末,外汇储备余额31426亿美元,比2019年末上升346亿美元。总的来看,前三季度境内外汇市场供求保持基本平衡,外汇储备余额变动主要受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影响。 以上就是我要通报的2020年前三季度外汇收支主要统计数据。 2020-10-23 10:06:35 寿小丽: 谢谢王春英副局长。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2020-10-23 10:11:49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能否评价下前三季度我国的外汇收支形势?对未来的趋势作个预测。谢谢。 2020-10-23 10:30:26 王春英: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全球经济金融的稳定。中国外汇收支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但在国内基本面的支撑下,中国国际收支运行的平衡性好于预期,人民币汇率的稳健性好于预期,外汇市场交易的理性程度好于预期,跨境双向的投资活跃度好于预期。从下半年来看,外汇市场稳定发展的态势更加稳固,主要指标的运行情况呈现了稳中向好态势。具体来讲: 第一,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外汇储备总体稳定。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保持了765亿美元的顺差,占GDP的比为1.2%,继续保持在合理平衡区间。从三季度公布的数据看,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创新高。同时受疫情影响,跨境服务贸易支出仍旧是下降,服务贸易逆差规模仍旧在收窄。在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下,我们认为三季度中国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仍然能够保持在基本平衡的状态。所以在国际收支总体平衡的情况下,9月底,中国外汇储备稳定在3.1万亿美元之上。 第二,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在全球主要货币中表现稳健。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形成双向波动格局,保持了比较高的弹性。境内期权市场一年期的隐含波动率为5%,最高价和最低价的波动幅度为7.5%,全球来看是属于合理适度范围。其他主要货币,欧元、日元、英镑都在7%—9%的波动水平,人民币的波动率在过去长期都低于2%,现在是5%,反映出弹性增强。前三季度,人民币对美元的即期汇率小幅增长2.3%。下半年受国内经济的率先恢复、美元指数回落等内外部因素影响,境内交易价回到6.6-6.7的水平。横向看,前三季度美元指数下跌2.5%,欧元对美元升值4.5%,日元对美元升值2.8%,英镑贬值3.3%,新兴市场货币指数下跌12.2%。这样来看,人民币明显强于其他新兴市场货币,与主要发达国家货币相比表现居中。未来,国内经济基本面相对优势会继续发挥稳定外汇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但是考虑到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人民币汇率仍然会围绕合理均衡水平上下波动。 第三,市场行为更加理性,外汇供求持续呈现基本平衡。今年结售汇交易有这样一个特点,客户“逢高结汇、逢低购汇”,这是市场更加理性的表现,控制风险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再从能够反映汇率预期的外汇市场远期、期权相关指标看,汇率预期保持总体稳定,没有形成非常明显的单边预期。这既有利于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也有助于外汇市场供求自主平衡。 第四,跨境双向投资依然活跃,跨境资金流动平稳有序。从外资流入国内看,商务部公布今年1-9月外国来华直接投资规模1033亿美元,增长2.5%,三季度增长18%;外汇局统计,今年1-9月,境外投资者增持境内的债券和股票达到1321亿美元,增长47%。再看跨境资金流出,今年前三季度对外直接投资789亿美元,同比略降2.6%;境内主体通过“港股通”购买港股4244亿元人民币。 2020-10-23 10:30:41 王春英: 展望未来,在国内经济、政策、市场等因素的支撑下,中国外汇市场有条件延续平稳发展态势。首先,国内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在全球是有领先优势的,生产、服务、消费提供了非常强有力的支持。这些都会继续发挥增强信心和稳定预期的作用。其次,我国坚持推动金融改革开放,而且是双向开放,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措施不断推进、持续发力,为跨境资金的双向流动和均衡流动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同时,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提升跨境双向投资的质量。第三,从市场情况看,人民币汇率保持了较高弹性。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的自动稳定器作用进一步发挥。同时,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和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的管理框架在不断完善,能够比较好的吸收外部冲击影响。 当然,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的影响还在持续,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目前还是存在。所以我们会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对跨境资金双向流动的监测和评估,提高风险意识。既坚持外汇领域的改革开放,又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切实维护好国际收支平衡和国家经济金融的安全。这是对你问题的回应。谢谢。 2020-10-23 10:39:42 海报新闻记者: 近期人民币升值较快的原因是什么?未来是否会加速升值?谢谢。 2020-10-23 10:42:25 王春英: 您这个问题,前段时间人民银行也有回应。近期人民币升值,主要是受到经济基本面的支撑。中国率先控制了疫情,经济社会恢复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中国将是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出口形势良好,境外长期资金有序增持人民币资产,人民币汇率在市场供求推动下有所升值。这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市场供求对汇率形成发挥决定作用的应有之意。总体来看,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还是相对温和的。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4.5%,美元指数下跌4.3%,欧元对美元升值5.9%,日元对美元升值4.1%。比较来看,人民币与主要货币表现是基本一致的。 在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未来人民币汇率有望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继续保持双向波动和基本稳定。我们看到,聪明的市场总是能看到硬币的正反两面,既充分认可国内经济基本面对人民币汇率的支撑,同时也高度关注各种外部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可能使人民币保持有涨有跌、双向波动。目前,市场机构讨论比较多的因素包括: 第一,从长期看尽管美元走弱,但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并不明朗,短期美元走势具有不确定性。第二,市场机构也观察到,未来全球疫情改善之后,既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外需,也有利于扩大进口。同时,各国放松出入境限制也会促进中国居民跨境旅行和留学需求的恢复。所以,中国的经常账户不容易大幅度顺差。第三,考虑正反两方面,当前国际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地缘政治冲突频繁,会加大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事实上我们仔细观察发现,一些指标也反映了市场观点。比如,从能够反映汇率预期的境内风险逆转指标(看涨美元/看跌人民币期权和看跌美元/看涨人民币期权的波动率之差)看,10月以来平均值0.97%,维持了正值,远低于2016年初的3.03%,在2018年5月,人民币处于升值时期,这个值是0.03%。目前的0.97%处于近几年的中间水平,也显示目前市场对中长期人民币汇率预期是趋于中性的。 对于汇率变化我主要给大家分享这些。外汇局会进一步配合人民银行持续深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我们能够做的更多是,坚持推动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提高跨境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在不断扩大境内市场对外资吸引力的同时,我们也为境内投资者提供更多配置境外金融资产的机会和条件,促进形成“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服务经济发展。 借这个机会我想再说一句,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弹性增强的背景下,希望通过媒体朋友继续传递,企业应该积极预防汇率风险,树立风险中性理念。今年以来,境内期权市场1年期隐含波动率平均水平在5%,最高价和最低价之间的波幅是7.5%,人民币汇率弹性是比较强的。面对汇率波动,企业应该加强风险防范意识。第一,需要改变人民币不是升就是贬的单边直线性思维,树立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意识。第二,要合理审慎交易,做好风险评估,对汇率敞口进行适度套保。第三,要尽可能控制货币错配,合理安排资产负债币种结构。第四,不要把汇率避险工具当做投机套利工具,承担不必要风险。这是针对你提的汇率问题的回应,我们想借助媒体朋友向广大企业传递,在人民币双向波动弹性增强的背景下,要积极防范汇率风险,树立风险中性理念。 2020-10-23 10:45:17 CNBC记者: 最近有一些经济学家留意到,有一些银行和其他机构的外汇储备有一些增长,想了解背后有什么原因?外汇局有什么相关规则,他们应该留意一下?谢谢。 2020-10-23 11:08:25 王春英: 你提到了一些机构储备积累的问题,我判断你指的可能是银行结售汇头寸。我们过去发布会中也跟到场媒体记者谈到影响外汇供求的主要因素,就包括银行结售汇头寸。银行结售汇头寸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是客户结售汇交易的平盘,二是银行自主增持、减持头寸。此外,境外机构也可以在境内银行间市场买汇和卖汇,因为境外主体开展跨境投融资活动需要做一部分货币兑换,所以境内外汇市场上有这些境外交易主体,他们要么是外汇的供给方、要么是需求方。 谈到银行应对头寸增持的汇率风险,银行外汇头寸中也有客户远期结售汇和期权平盘所被动持有的,这部分头寸银行不承担汇率风险。第二,银行主动持有的头寸,这部分规模较小,银行是专业机构,管理风险的能力非常强,在应对汇率风险方面也具有充足的经验。 我主要回答这些。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发布会后可以跟今天到场的新闻宣传工作人员联系,或者通过文字等其他方式给你进一步解答。 2020-10-23 11:08:42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记者: 中国的经常账户是顺差,有证券投资流入,这时候外汇储备没有增加。有观点认为,这说明有一些项目有大规模流出。你怎么看待这个情况? 2020-10-23 11:11:27 王春英: 这是一个可以理解的观察。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国际收支呈现双顺差,外汇储备比较快地增长,经常账户顺差、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顺差,所以外汇储备增长。也出现过经常账户是顺差、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是逆差、外汇储备下降的情况。所以,大家对于逆差的项目都是十分警惕的。近几年中国国际收支出现了新的平衡模式,外汇储备保持基本稳定,不再随着国际收支主要项目的变化而变化。这就需要对国际收支的新平衡模式有全新认知。我和我同事们也梳理了这个问题,给观察到这个问题的朋友们作一个解释。 首先,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形成了自主平衡的总体格局,储备资产保持基本稳定。在这个背景下,经常账户和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表现为镜像关系,经常账户呈现顺差,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就呈现逆差;反之,经常账户逆差,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就呈现顺差,国际收支总体平衡。市场各类主体的国际收支交易有进有出、有来有往,实现了自主平衡,不需要储备资产进行大规模的吸收或投放,也就不会形成储备资产大幅度变化。 第二,在国际收支自主平衡的格局下,有顺差项目就有逆差项目,但并不是所有逆差项目必然意味着风险。今年上半年,经常账户总体顺差,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表现为逆差。我们逐项分析这个逆差,并没有出现对外债务的去杠杆,外国来华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等全部的对外负债项目都是净流入。逆差主要是中国对外的各类投资增长,说明市场主体在境外的资产增多了。资产主要是指,一是境内居民对外证券投资增加,这体现了多元化资产配置的需要,主要投资的是港股,前面和大家也分析了港股购买的数据。二是对外直接投资总体是理性有序增加,没有出现2016年增加40%多的情况。三是银行的对外存贷款增多,主要是境内外汇流动性是充足的,不管是经常账户还是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流动性,由银行通过对外存款、贷款进行投放出去。仔细分析,我们可以说虽然有一些项目是逆差,但并不意味着是风险。 最后想跟大家说,目前国际收支平衡的内在结构,对中国来说我们觉得是比较合理的,也是比较合意的。怎么解释呢?近年来中国的国际收支进入自主平衡时期后,经常账户总体基本平衡、略有盈余。这就决定了中国国际收支总体结构是稳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跨境资金流动也表现相对均衡。金融市场开放一方面吸收境外的资本流入,另一方面境内主体持有的境外资产或者外汇资产同步增多。未来看,中国经济处于结构调整、优化和制造业产业升级推进中,这会对经常账户保持基本平衡发挥很好的支持作用。国际收支有基础、有条件维持合理的、合意的局面。我们想跟大家交流的主要也是这个。谢谢。 2020-10-23 11:12:12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首都发展建设,作出深化北京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北京自贸试验区的重大决策部署。请问,外汇在支持北京建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以及北京自贸区在跨境贸易、直接投资等方面有哪些考虑和举措?谢谢。 2020-10-23 11:17:37 王春英: 你的问题具体到北京地区,我也整理了一些信息,跟你分享一下。关于自贸试验区的外汇管理政策,不仅仅是北京。外汇局始终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自贸区发展的要求,我们把握好自贸区建设的方向,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第一,在自贸区银行可以按照展业三原则办理经常项目购付汇、收结汇的手续。第二,自贸区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分类等级是A类企业的,就不必开立出口收入待核查账户,货物贸易外汇收入可以直接进入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第三,放宽了货物贸易电子单证审核条件,注册且经营场所都在自贸区的企业可以选择区内银行,为其办理货物贸易外汇收支时审核电子单证。2019年以来,外汇局出台了多项措施,优化业务办理或者简化流程,提高跨境贸易资金结算的效率。 关于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地区的外汇管理政策。我们坚持真实性、便利化、防风险的管理原则,坚持小额便利、大额规范的理念,切实便利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地区的外汇业务办理。在通常情况下,各地区的服务贸易外汇收支都可以直接在银行办理,外汇管理领域不存在政策障碍。 就你提到的关于北京自贸区的创新措施,首先,跨境贸易方面,支持北京自贸区跨境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跨境电商提供货物贸易外汇综合服务。研究探索了实物资产跨境转让的场内外汇结算模式,提升外汇资金结算效率。此外,为人才从业提供支持,包括便利在京中资机构海外员工薪酬结汇,便利境外高端人才办理个人赡家款、随行子女就读等购汇和结汇。其次,直接投资方面,推进境内机构境外投资便利化。我们正在研究有关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制度(QFLP)试点改革方案,进一步拓展投资范围,简化登记手续,便利资金汇兑,探索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融资管理模式,继续支持北京吸引更多全球一流投资机构落户。第三,在外债方面,持续推进外债便利化措施落地。进一步升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外债便利化试点政策,助力北京科创中心的建设。发布了相关实施细则,区内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500万美元外债便利化额度。在此基础上,特别扩大海淀园区内非金融企业外债便利化额度,由500万美元升到1000万美元,目前有19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到政策红利。创新企业外债管理方式。合并了交易环节,试点一次性的外债登记,取消试点企业逐笔登记的管理要求。在北京开展不良资产跨境转让业务试点,允许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开展银行不良资产跨境转让业务,进一步盘活银行不良资产,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谢谢。 2020-10-23 11:37:06 国际市场新闻社记者: 有报道称,最近外汇局计划分批新增QDII额度。政策的考虑是什么?是否会进一步放宽境内机构和个人海外投资限制?谢谢。 2020-10-23 11:53:44 王春英: 关于QDII额度发放问题,近期有一些报道。我们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构建金融双向开放新格局,满足境内市场配置境外资产或者对外投资的合理需求,所以近期我们启动了新一轮QDII额度的发放,这也是外汇局考虑深化跨境证券投资改革开放的积极举措。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我们对于实现经济平稳增长以及妥善应对外部冲击或者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坚定的决心和信心。 关于QDII额度发放,我们也会定期在网上发布最新的额度发放情况,媒体应该也会知道,在外汇局网站上可以查找哪类机构又增加了QDII额度。 对于你提的第二个问题,我们也在探索更多形式的跨境双向投资开放性和便利性政策,所以你关心的问题在我们的考虑之中。谢谢。 2020-10-23 12:05:31 中国新闻社记者: 近期外汇局出台了多项资本市场开放举措,主要考虑是什么?下一步有什么新举措,同时如何兼顾促改革与防风险的关系?谢谢。 2020-10-23 12:05:54 王春英: 今年以来,外汇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六稳”“六保”的工作部署,按照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你问到有哪些举措,我想主要跟你分享如下内容: 第一,在便利境外投资者参与国内资本市场方面,我们持续推进了股票、债券以及外汇市场的对外开放,完善市场化交投机制。比如在5月份我们取消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RQFII)投资额度审批,而且放宽了托管数量限制,同时也优化便利相关资金的汇出手续。9月份与人民银行和证监会联合发文,统一QFII和RQFII的资格要求,降低准入门槛和扩大投资范围,进一步便利境外的投资者在境内证券投资运作。近期,我们会同人民银行和证监会统一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开放政策,简化准入管理,引入多级托管,优化资金汇出,建立和完善境外机构外汇风险管理机制,放宽并优化第三方汇兑交易,营造更加友好便利的环境。这是吸引境外投资者的举措。 第二,刚才讲我们有双向开放,在便利境内投资者方面,为更好地满足境内投资者全球资产配置需求,近期启动了新一轮的QDII额度发放,发了30多亿美元,涉及18家机构,既包括基金公司,也包括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理财子公司等等,这也是双向开放的一个新举措。 关于下一步的考虑,我们坚持一个指导思想和原则,继续围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服务实体来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开放。比如,进一步推进债券市场开放,继续分批次发放QDII额度,探索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资管理改革,稳步扩大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等。我们也将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推进资本市场开放政策和渠道整合,把现行管道式的、分市场的、区域性的开放模式逐步转向统一的制度规则性开放,提高跨境投融资交易的便利。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的时候,还会综合考虑经济发展阶段、金融市场状况、金融稳定性因素,合理把握改革开放的方向、节奏、重点,使金融监管能力和金融开放程度相匹配,考虑在开放过程中设计风险防范和监督监管机制,希望我们的改革开放平稳有序进行。我们在做的时候是有这些考虑的。谢谢。 2020-10-23 12:06:35 寿小丽: 请继续提问,最后两个问题。 2020-10-23 12:07:09 总台央广记者: 2020年6月末,我国全口径外债余额超过2万亿美元,如何看待我国外债的增长和趋势?谢谢。 2020-10-23 12:23:48 王春英: 外债一直是媒体、学术界、公众在外汇管理方面比较关心的问题。我们会持续紧密跟踪监测外债的结构和规模的变化,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和判断。总的看,近年来中国外债增长保持平稳,结构合理优化,稳定性逐步增强,偿付风险总体比较低,这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体现了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和外债便利化政策的效果,还有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认可。 今年以来,中国外债增长延续了这一发展态势,从增速看,今年上半年外债规模增速3.7%,2018年4月以来季度增速在2%左右,所以上半年3.7%的增速是保持稳定的。从外债与经济规模匹配度看,2017年以来,外债余额与GDP的比例在14%到15%区间,与经济总量增长是相符的。从结构上看,近年来外债增长主要是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以境外央行为主的境外投资者增持境内国债。从这个角度说,这些债务是人民币债,且相关投资稳定性比较强。 未来,在政策面和市场因素作用下,外债还会延续平稳发展的态势。首先,政策面看,开放政策和便利化措施效果继续显现,有利于外债平稳增长。一方面,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开放,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债券市场认可度进一步提升。我们观察到,今年9月中国国债被明确纳入富时罗素世界国债指数,中国的货币政策保持正常化,境内外利差维持比较高的水平,境外投资者会稳步增持境内债券。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外汇局不断推动外汇融资便利化改革,扩大主体融资空间,支持企业很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高效进行融资。其次,从市场看,虽然外部流动性比较充裕,但是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背景下,企业借债还是非常理性的。所以外债总体会保持理性、平稳和有序。 我想借这个机会和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外债问题,在谈到外债安全性和偿付能力的时候,有人把外债和外汇储备规模进行比较。实际上,国内各类主体借用外债,并不必然由外汇储备偿还。外债安全性是可以用很多国际通用指标来衡量的。 我国既有外部债务,也有相当规模的外部资产。在对外债务增加的同时,对外资产也在增加,而且近年来积累的对外资产是更多的,即我国呈现对外净资产。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对外资产7.9万亿美元,对外负债5.7万亿美元,净资产2.2万亿美元。从主体看,在全口径外债中,银行和企业等民间部门外债1.8万亿美元,与此对应的是对外资产2.4万亿美元,所以民间部门的资产是大于负债的。同时从资产负债结构看,7.9万亿美元对外资产中有3.1万亿美元储备资产,5.7万亿美元对外负债中有接近3万亿美元是外商直接投资,是比较稳定的负债。 有些人可能说,一个企业有负债但没有资产,这是可能的。在市场化调节机制的作用下,市场主体的对外资产和负债是可以得到有效调剂或者匹配的。比如,有的企业需要偿还外债,一方面可以用自有外汇,如果自有外汇不充足,可以在市场机制调节下,使用其他机构的外汇结余。所以,通过合理的价格,企业可以在市场上买到外汇,实现民间部门资产和负债有效调剂和匹配。 观察外债的安全性指标,一是外债负债率,国际安全线是低于20%,我们国家的比率在去年底是14%。二是外债债务率,国际安全线是低于100%,我国的数据是78%。三是偿债率,国际安全线是低于20%,我国是7%。四是短期外债比外汇储备,国际安全线要求低于100%,我国是39%。这是一个纯流动性指标,说明我国外汇储备在必要时可以提供充足流动性,但不意味着各类主体偿付外债必将用到外汇储备。像前面跟大家介绍的,民间部门拥有大量外汇资产,在市场化调节机制下,市场主体间外汇供求可以得到有效调剂,而且在21324亿美元的外债中约三分之一是人民币外债,这一点也是需要考虑的。当然我们会继续密切监测相关变化,积极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谢谢。 2020-10-23 12:24:08 经济日报记者: 刚才提到了金融开放,我比较关心的是在当前我国金融开放步伐加快以及全球低利率环境下,我国是否会面临大幅度流入?外汇局如何保障跨境资本的平稳流动?谢谢。 2020-10-23 12:30:23 王春英: 这个问题社会广泛关注。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实行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外部环境是有些类似的,但是影响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的内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总的来看,我们内在条件有利于中国跨境资金均衡流动。 首先,中国国际收支尤其是经常账户已经从高顺差趋向基本平衡。在历史上,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曾经在高位,与GDP的比值在2007年达到峰值,随后总体回落到2011年以后的2%左右,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在合理均衡区间。经常账户演变是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的结果,这体现了我国经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转变。近年来,基本平衡的国际收支格局已经形成,这种受结构性因素影响形成的格局不会轻易发生改变。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从高顺差转向基本平衡,这是受内部条件或者内部环境影响的一个明显变化。 其次,还有一个内部变化,就是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双向开放有助于拓宽跨境资本均衡流动渠道。我们在便利、吸引境外资金投资中国境内市场的同时,也在不断开放、便利境内投资者参与境外投资和参与全球资产配置。所以这两方面的开放,有利于拓宽跨境资本均衡流动的渠道。比如,证券投资项下,近年来境外投资者净增持境内证券稳中有增,2018、2019年和2020年前三季度规模保持在1200亿-1300多亿美元左右的水平。我们对外证券投资,2014年11月以来到今年9月末,港股通“南下”资金累计流出1.3万亿元人民币。所以,我们的开放是双向的,资金流动也是双向的,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有助于拓宽跨境资本均衡流动渠道。 最后,市场调节机制更加成熟理性。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汇率双向波动弹性增加,市场主体汇率预期更加理性,而且适度分化,没有出现非常一致性的单边升贬值预期,短期套利资金大幅减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交易以实需、套保规避风险和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这种理性交易有利于维护跨境资金在平稳、合理、均衡范围内流动。汇率能发挥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即使出现部分时期、部分渠道跨境资本流入增多,也不会改变国际收支中长期总体平衡的格局。 以上是对你关心问题的回复。 2020-10-23 12:31:48 寿小丽: 谢谢王春英副局长,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 2020-10-23 12:34:47 2020-10-26/shandong/2020/1026/1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