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为进一步提升数据透明度,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原有2020年末我国对外证券投资资产分国家/地区数据之外,新增公布我国对外证券投资资产分居民持有者部门数据。 统计显示,2020年末,我国对外证券投资资产(不含储备资产)8999亿美元。其中,股权类投资6043亿美元,债券类投资2955亿美元。投资前五位的国家/地区是中国香港、美国、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和英国,投资金额分别为4091亿美元、1784亿美元、901亿美元、592亿美元和215亿美元。2020年末,我国持有对外证券资产的部门主要是非金融部门、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银行,投资金额分别为3543亿美元、3541亿美元和1915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证券投资总额的39%、39%和21%。(完) 2021-09-29/guangxi/2021/0929/2048.html
-
近日,巴南中心支局召开2022年外汇管理工作会。会议由中心支局局长胡资骏主持,副局长邱平及外汇管理科在家人员参会。会议总结了巴南中心支局外汇工作,对2022年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胡资骏局长在讲话中强调:一是围绕“作风年”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夯实基础工作,确保基础工作“零差错”;二是围绕外汇管理工作重点,加强上下联动,结合区域实际,打造工作亮点;三是做好审计整改“后半篇”文章,提升外汇管理服务质效。 2022-04-01/chongqing/2022/0330/2157.html
-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外汇局逐步建立和完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1],记录了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国际服务贸易总规模不断增长,从1982年不足50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近8000亿美元,充分反映了我国服务贸易加速融入全球经济、深入参与国际分工的发展历程。 一、从无到有,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初步建立 1980年我国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正式席位,作为成员国,1981年外汇局根据国际通行统计标准,结合我国经济运行实际,制定了我国首个国际收支统计制度,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也由此初步建立。基于海关、经贸部、旅游局等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行政记录,外汇局汇总编制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数据,并在1985年9月首次向社会发布的1982-1984年中国国际收支概览表中展现。 二、跬步千里,国际服务贸易统计逐步完善 服务贸易统计制度逐步完备。为加强涉外统计工作,1995年外汇局制定《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实施,这奠定了国际收支统计各项制度的基础。此后,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以直接申报、间接申报和专项调查相结合的统计体系,各类数据源均配有相应数据质量控制制度,并于2012开始公布数据发布时间表。数据采集、数据核查、数据发布的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全面建立,为服务贸易统计发展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 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发布频率不断提高。1982年至2000年,外汇局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按年度公布服务贸易统计数据,2001年起频率提高至半年度,2010年继续提高至季度,并于2012年追溯公布1998年以来单季数据。同时,数据发布时滞从季后4个月逐步缩短至40天;自2014年起,外汇局新增单独发布我国国际服务贸易月度数据,时滞缩减为1个月,更加及时地展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服务贸易数据质量持续提升。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外汇局采取多种手段确保数据准确。一方面,充分利用科技赋能,实现自动化采集,减少人工操作,提高采集效率;另一方面,设定近千条核查规则,每日关注大额变化,定期开展非现场和现场核查,严把数据质量关。同时,组织开展各类涉外统计培训,与申报主体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和信任关系,确保数据准确性、全面性和及时性。 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 三、继往开来,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向高水平迈进 积极参与服务贸易统计规则制定。服务贸易统计规则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统计委员会制定,外汇局代表我国积极参与其中。2005年起,外汇局持续选派统计专家参加全球国际收支统计委员会,参与《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六版修订,研究影响服务贸易统计重大议题,如将“转手买卖”确认为货物贸易而非服务贸易等。目前,外汇局正积极参与《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七版拟订工作,研究服务贸易进一步细化的可行性等重要议题,分享经验,贡献思路。 稳步推进服务贸易统计体系持续优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服务贸易数据源需要不断拓宽。同时,涉及的企业等申报主体数量更加庞大分散,申报主体对统计口径的理解有待逐步提高,需要发挥直接申报、间接申报和专项调查的协同作用,实现统计方法的优势互补。近年来,外汇局扎实推进企业各项涉外业务的直接申报,加强对企业申报辅导,夯实申报数据质量,促进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对外金融资产负债等国际收支统计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是国际收支统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与外汇局负责的其他各类统计共同反映境内主体涉外经济行为和发展状况,为宏观形势判断和行业政策制定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参考依据。未来,外汇局将完善统计制度,改进统计方法,锻造统计队伍,将国际标准与我国实践深度结合,继续积极参与国际统计规则制定,持续提升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水平。 [1]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涵盖运输、加工、旅行、知识产权等十二大子项,对应跨界供应、境外消费、自然人存在三种供应模式。WTO服务贸易四种供应模式为跨界供应、境外消费、自然人存在和商业存在,其中前三种体现在国际收支平衡表服务贸易的十二大子项中,商业存在体现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直接投资项目中。 2022-04-02/dalian/2022/0402/1540.html
-
自2021年10月国家税务总局、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海关总署、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召开常态化打击虚开骗税违法犯罪工作部署会以来,各地相关部门重点聚焦“假企业”“假出口”“假申报”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充分发挥协作优势,依托大数据共享应用,密切配合、持续发力,精准锁定涉嫌虚开骗税高风险案源,以“零容忍”态度开展常态化联合打击,成功破获了一批虚开骗税案件,严肃惩治了一批违法犯罪分子。截至目前,已累计查处涉嫌虚开骗税企业4万余户。现将部分案件公布如下: 一、四川破获“7·15”虚开骗税洗钱案 2021年底,在四川省六部门打击虚开骗税领导小组统筹指挥下,四川成功破获泸州“7·15”案,打掉虚开骗税犯罪团伙2个,地下钱庄犯罪团伙1个,捣毁窝点25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34名,实现了对虚开、骗税、洗钱的全链条打击。该案涉嫌虚开发票8284份,价税合计金额12.07亿元,骗取出口退税1.61亿元。经查,以林某某为首的出口骗税团伙,以广东深圳为总部,在重庆、江西、四川等地设立生产型出口企业,采取“票货分离”的手段非法取得进项发票,并进行虚假生产和出口,进而骗取出口退税。目前,相关涉案人员已依法移交检察机关提起公诉。 二、福建破获团伙虚开骗税案 2021年10月底,福建公安、税务部门根据当地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分局移送线索,统一开展收网行动,成功查处一起涉嫌虚开、骗汇、洗钱、非法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的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36名。经查,犯罪团伙通过控制多家外贸公司购买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向货代公司非法购买出口报关单,以“买单配票”的方式骗取出口退税。据统计,该案涉及上游空壳企业28户,不法货代公司6户,涉嫌虚开发票6800余份,价税合计金额7.24亿元,骗取出口退税8300余万元。 三、河南、湖南破获皮革和香菇行业出口骗税案 2021年11月,税务总局驻广州特派办会同河南、湖南两地公安、税务部门和海关缉私部门侦破皮革和香菇行业出口骗税案。经查,河南、湖南34户企业通过虚假购进皮革、香菇等农产品,虚构生产和货物流,虚假外汇结算,短时间内“出口”金额达18.74亿元,骗取出口退税1.86亿元。此外,税务部门还开展了皮革行业专项整治,配合湖南公安部门立案侦查117户企业,抓获犯罪嫌疑人27名,进一步规范了皮革行业税收秩序。 四、重庆破获“8·01”虚开发票案 2022年1月,重庆公安、税务部门联合侦破“8·01”虚开发票案,抓获犯罪嫌疑人8名,一举打掉了盘踞在重庆、广东两地的开票团伙。经查,犯罪团伙通过随机利诱代账会计等方式安插领票人员在不同区域领取发票后跨地区虚开。据统计,该案涉嫌虚开增值税发票1.32万份,价税合计金额5.6亿元。 五、广东深圳破获利用电子专票骗取出口退税案 2021年10月,深圳公安、税务部门联合在深圳、河南两地开展“踏浪4号”专案收网行动,破获“9·27”利用增值税电子专用发票骗取出口退税案,共抓获犯罪嫌疑人27名。经查,以河南王某为首的虚开团伙勾结下游深圳詹某为首的骗税团伙,利用深圳成某操纵的不法报关行,共同实施“配单”“配票”骗取出口退税。该案涉嫌虚开发票271份,价税合计金额2392万元(其中电子专用发票98份,价税合计金额1040万元),骗取出口退税274万元。 下一步,六部门将深入贯彻落实常态化打击虚开骗税违法犯罪的工作部署,坚持精诚共治、精准打击,常打长打、长治长效,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持续保持对虚开骗税等涉税违法犯罪行为重拳出击的高压态势。同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特别是大规模留抵退税的部署,将防范和打击骗取留抵退税违法犯罪行为作为六部门常态化打击的重点,对骗取留抵退税等涉税违法犯罪行为露头就打、严惩不贷,为国家重大税费支持政策落实落地保驾护航。 2022-04-02/dalian/2022/0402/1541.html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新时代对外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推动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由小到大,结构不断优化。近十年来,我国对外投资合作量质齐升,在促进互利共赢、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积极作用。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近十年发展特点 数量上,投资规模持续扩大。2012年至202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超过7%[1],已连续九年位列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三位。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2021年世界投资报告》公布的各国数据测算,202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跃居至第一位,规模达到1537亿美元,较2019年增长12.3%。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同期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份额由2012年的6.3%持续提升至2020年的20.2%,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日益明显。即使在形势复杂严峻的2021年,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显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仍然保持较大规模,为1280亿美元。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显示,2020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2.6万亿美元,是2012年末的近5倍,占全球比重由2012年的2.3%提升至6.6%,排名由第十三位攀升至第三位,仅次于美国(8.1万亿美元)、荷兰(3.8万亿美元)。国际投资头寸表显示,2021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稳定在2.6万亿美元。 质量上,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一是投资领域日趋广泛。截至2020年末,存量投资八成以上分布在六大行业,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总存量的32.2%)、批发和零售业(占13.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11.5%)、制造业(占10.8%)、金融业(占10.5%)和采矿业(占6.8%),并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覆盖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二是投资地域日益多元。截至2020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分布在全球189个国家(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总数的81.1%。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近十年发展成效 持续提升对外投资合作,互利共赢效果凸显。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不断加大对外投资的力度、深度与广度,带动产品、服务与技术出口,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互利共赢效果凸显。2020年境外中资企业向投资区域缴纳税金合计445亿美元,雇用外方员工218.8万人,占境外企业员工总数的60.6%。境外中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4万亿美元,对外投资带动我国货物出口1737亿美元。 持续推进企业、金融服务“走出去”,有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一是中资企业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2021年中国企业联合发布会发布的“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榜单”显示,我国100大跨国公司海外资产总额高达9.4万亿元,海外营业收入6.6万亿元,海外员工总数约118.5万人。2021年度《财富》杂志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中国企业143家。二是带动金融机构提升服务竞争力。截至2020年末,我国主要大型商业银行已在51个国家(地区)开设105家分行、62家附属机构,中国在境外设立保险机构18家。 近十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稳步健康发展,为深化国际经贸合作、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未来我国将坚定不移扩大改革开放,积极推动对外投资合作迈向更高水平,有效实现内外联动、资源共享,从更广阔的市场汲取动力,也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 [1]除特殊标注外,本专栏使用数据来源于《202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2022-04-02/dalian/2022/0402/1539.html
-
2021年末,我国对外金融资产93243亿美元,对外负债73410亿美元,对外净资产19833亿美元。 在对外金融资产中,直接投资资产25819亿美元,证券投资资产9797亿美元,金融衍生工具资产154亿美元,其他投资资产23205亿美元,储备资产34269亿美元,分别占对外金融资产的28%、11%、0.2%、25%和37%;在对外负债中,直接投资负债36238亿美元,证券投资负债21554亿美元,金融衍生工具负债103亿美元,其他投资负债15516亿美元,分别占对外负债的49%、29%、0.1%和21%。 按SDR计值,2021年末,我国对外金融资产66622亿SDR,对外负债52451亿SDR,对外净资产14171亿SDR。 此外,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最新获得的数据,修订了2020年以来各季度国际投资头寸表数据,并通过国家外汇管理局官方网站“统计数据”栏目公布。 为便于社会各界解读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数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同时发布《2021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完) 2021年末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 项目 行次 期末头寸 (亿美元) 期末头寸 (亿SDR) 净头寸 1 19833 14171 资产 2 93243 66622 1 直接投资 3 25819 18447 1.1 股权 4 22341 15963 1.2 关联企业债务 5 3477 2484 1.a 金融部门 6 3722 2659 1.1.a 股权 7 3570 2551 1.2.a 关联企业债务 8 152 108 1.b 非金融部门 9 22097 15788 1.1.b 股权 10 18771 13412 1.2.b 关联企业债务 11 3325 2376 2 证券投资 12 9797 7000 2.1 股权 13 6484 4633 2.2 债券 14 3313 2367 3 金融衍生工具 15 154 110 4 其他投资 16 23205 16580 4.1 其他股权 17 95 68 4.2 货币和存款 18 5489 3922 4.3 贷款 19 9628 6879 4.4 保险和养老金 20 216 154 4.5 贸易信贷 21 6587 4706 4.6 其他 22 1191 851 5 储备资产 23 34269 24485 5.1 货币黄金 24 1131 808 5.2 特别提款权 25 531 379 5.3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 26 107 76 5.4 外汇储备 27 32502 23222 5.5 其他储备资产 28 -1 -1 负债 29 73410 52451 1 直接投资 30 36238 25892 1.1 股权 31 32992 23573 1.2 关联企业债务 32 3246 2319 1.a 金融部门 33 2119 1514 1.1.a 股权 34 1839 1314 1.2.a 关联企业债务 35 281 201 1.b 非金融部门 36 34118 24377 1.1.b 股权 37 31153 22259 1.2.b 关联企业债务 38 2965 2118 2 证券投资 39 21554 15400 2.1 股权 40 13360 9546 2.2 债券 41 8194 5854 3 金融衍生工具 42 103 73 4 其他投资 43 15516 11086 4.1 其他股权 44 0 0 4.2 货币和存款 45 5971 4266 4.3 贷款 46 4447 3177 4.4 保险和养老金 47 235 168 4.5 贸易信贷 48 4053 2896 4.6 其他 49 304 217 4.7 特别提款权 50 507 362 说明:1.本表记数采用四舍五入原则。 2.净头寸是指资产减负债,“+”表示净资产,“−”表示净负债。 3.SDR计值的数据,是由当季以美元计值的数据通过SDR兑美元季末汇率折算得到。 4.《国际投资头寸表》采用修订机制,最新数据以“统计数据”栏目中的数据为准。 2022-04-02/neimenggu/2022/0402/1301.html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服务分为核心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两类。其中,核心文化服务包括影视等作品版权许可、新闻通讯等信息服务、广告服务、建筑等设计服务、文化和娱乐服务等;相关文化服务主要指传播文化的辅助载体贸易,包括计算机技术服务、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许可等。 一、近年来我国文化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逐年增长 文化服务进出口快速增长。2009年至2021年,我国文化服务进出口规模由177亿美元增长至1244亿美元,2021年文化服务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其中,出口由103亿美元增长至691亿美元,年均增长17%;进口由74亿美元增长至552亿美元,年均增长18%。 文化服务贸易总体呈现顺差。2009年至2012年,我国文化服务贸易顺差增长较快,从28亿美元增至110亿美元,年均增长58%;2013年至2020年,顺差规模保持在年均69亿美元左右的水平;2021年顺差进一步扩大,较2020年增长1.1倍至139亿美元。 2009年至2021年文化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二、当前我国核心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均呈小额顺差 2021年,我国核心文化服务贸易顺差14亿美元。其中,广告服务顺差45亿美元,市场调查服务顺差11亿美元,体现了我国庞大的内需市场对境外品牌的吸引力。销售视听产品许可服务、建筑及工程设计等技术服务的逆差分别为21亿美元、16亿美元,主要是我国影视音乐产品、汽车及建筑设计等技术服务进口需求较大。 2021年,我国相关文化服务贸易顺差125亿美元。其中,计算机服务顺差97亿美元,复制或分销计算机软件许可费顺差28亿美元。我国相关文化服务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提供计算机技术服务和计算机软件销售收入。 三、我国文化服务贸易伙伴多元美国、中国香港和爱尔兰是我国文化服务的主要贸易伙伴。2021年,与美国、中国香港、爱尔兰的文化服务贸易额占我国文化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7%、26%和11%,主要是接受或提供计算机服务,境内广告公司或外国品牌境内关联企业收取市场推广费,以及购买汽车及建筑设计服务、视听产品使用权等。 我国与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地区)文化服务贸易增长较快,2021年文化服务贸易额较2020年增长23%,主要集中于计算机服务、广告服务以及建筑设计等项目。 未来,我国可依托多种渠道逐步加深我国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以文化产品为核心形成完整的文创产业链,进一步提升文化服务进出口规模,在经济共同发展中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2022-04-02/dalian/2022/0402/1538.html
-
3月14日以来铜陵市疫情防控形势异常严峻,根据铜陵市政府要求,停止一切非必要流动、活动,鼓励开展居家办公,对小区实施封闭管理。国家外汇管理局铜陵市中心支局迅速启动应急机制,以多举措、零接触、强保障为准绳,坚持疫情防控和金融支持服务两不误,有效便利企业业务办理,充分发挥外汇服务对疫情防控的保障作用。 畅通多方沟通反馈机制,稳保障。通过多种线上沟通方式,要求所有银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下的正常业务办理,必要时简化手续、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在辖内企业群中安排专人值班,并安排各条线业务骨干通过微信、电话提供24小时线上服务,保障第一时间响应各类外汇业务诉求。 坚持提升外汇服务质效,保服务。第一时间制作并多渠道宣传《铜陵市涉外企业货物贸易外汇收支名录登记网上办理指南》长图,指导辖内市场主体高效办理业务,并根据市政府疫情防控要求,安排一名业务骨干始终坚守在岗位第一线,鼓励企业通过网上办、邮寄办等“零接触”方式办理外汇业务。 指导银行便捷业务办理,解需求。积极指导全辖涉外银行为客户开通外汇业务网上办理渠道,3月14日至今已实现网上收付汇业务127笔,金额共计1.53亿美元;不断鼓励银行利用科技赋能为企业提供外汇收支便利,疫情期间推动铜陵中行SWIFT跨境汇款直入账业务落地44笔,合计金额251万美元;全力保障企业正常业务办理需求,推动银行线上审核信用证开立资料9笔,金额共计1.55亿美元;引导银行通过减免结售汇手续费等方式为企业减费让利91万元。 下一步,铜陵市中心支局将继续强化疫情期间的外汇履职能力建设,在助力疫情防控的同时保障外汇服务质效,确保辖内外汇市场的平稳运行。 2022-04-01/anhui/2022/0401/1934.html
-
3月29日,外汇局鄂州市中心支局前往辖内外资企业开展外汇服务专题调研,深入了解企业外债、出口等业务需求。 调研组现场参观了企业厂房、生产车间,了解了企业运营情况,并现场解答了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存在的相关问题,最后外汇局鄂州市中心支局对企业可能面临的业务和市场风险作出了相应提示。企业表示将结合企业实际和相关建议,审慎作出经营决策,努力确保各项经营目标顺利实现。 2022-04-01/hubei/2022/0401/1818.html
-
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2月,中国外汇市场(不含外币对市场,下同)总计成交16.02万亿元人民币(等值2.52万亿美元)。其中,银行对客户市场成交2.35万亿元人民币(等值0.37万亿美元),银行间市场成交13.67万亿元人民币(等值2.15万亿美元);即期市场累计成交5.23万亿元人民币(等值0.82万亿美元),衍生品市场累计成交10.79万亿元人民币(等值1.70万亿美元)。 2022年1-2月,中国外汇市场累计成交35.47万亿元人民币(等值5.58万亿美元)。 2022-04-02/jiangxi/2022/0402/1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