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中文繁體中文English 微信
微博
無障礙 用戶登錄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公告資訊
  • 索  引  號:
    000014453-2018-00516
  • 分       類:
    新聞報道  國際收支統計與結售匯管理  各類社會公眾
  • 來       源:
    新聞發布
  • 發布日期:
    2018-12-10
  • 名       稱: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國際收支的發展演變: 國際收支趨向基本平衡 應對外部衝擊能力不斷提升
  • 文       號: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國際收支的發展演變:
國際收支趨向基本平衡 應對外部衝擊能力不斷提升

 

譜寫外匯管理改革開放事業新篇章專題報道之一

 

編者按: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按照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要求,我國逐步建立起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外匯管理體制。外匯管理改革開放以服務實體經濟和開放型經濟新體製為宗旨,以防範跨境資本流動風險為底線,以統籌兼顧便利化和防風險為基本原則,經過40年的努力,在外匯市場建設、經常項目改革開放、資本項目可兌換、外匯儲備經營管理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經受住了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等一系列高強度、區域性、全球性外部衝擊的嚴峻考驗。為系統回顧總結和展現改革開放40年來外匯管理工作取得的成就,本報將以譜寫外匯管理改革開放事業新篇章為主題刊登系列文章,以饗讀者。

 

記者  周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各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涉外經濟蓬勃發展。從國際收支數據的變化來看,我國國際貿易和跨境投融資規模升至世界前列,國際收支逐步趨向基本平衡,應對外部衝擊的能力不斷提升。

國際收支交易從小變大、由弱變強 實現巨大飛躍

國際收支平衡表是了解一國涉外經濟狀況最重要的分析數據之一。我國自1982年開始編製國際收支平衡表。數據顯示,1982年我國貨物和服務進出口總額為404億美元,在全球範圍內位居20多位。此後到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近20年間,貨物和服務貿易總額年均增長15%2001年至2008年,對外貿易進入高速發展期,年均增速達26%2009年至2017年,對外貿易在波動中逐步趨穩,年均增長10%2018年上半年,對外貿易同比增長15%。從國際比較看,2017年我國貨物和服務進出口總額為4.64萬億美元,在全球範圍內位居第2位。

改革開放以來,跨境直接投資先行先試,債券投資和貸款逐漸放開,證券投資隨著合格機構投資者制度的引入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我國對外金融資產和負債規模穩步增長。

近年來,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渠道不斷豐富,各類跨境投融資活動日益頻繁。以直接投資為例,上世紀80年代國際收支統計的外國來華直接投資年均淨流入二三十億美元,90年代升至每年幾百億美元,2005年開始進入千億美元,中國逐步成為全球資本青睞的重要市場。對外直接投資在2005年之前年均不足百億美元,2014年突破千億美元,體現了國內企業實力的增強和全球化布局的需要。國際投資頭寸表顯示,自2004年有數據統計以來,我國對外金融資產和負債規模年均增長17%2017年末規模合計12.04萬億美元,20186月末進一步上升至12.34萬億美元。從國際比較看,2017年末我國對外金融資產和負債規模在全球排第8位,並成為全球第三大淨債權國。

國際收支經曆長期雙順差後趨向基本平衡

我國經常賬戶順差總體呈現先升後降的發展態勢。1982年至1993年,我國經常賬戶差額有所波動,個別年份出現逆差。但1994年以來,經常賬戶開始了持續至今的順差局面。其中,1994年至2007年,經常賬戶順差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由1%左右提升至9.9%,外向型經濟特徵凸顯,在此期間也帶動了國內經濟的快速增長。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進一步表明,我國經濟應降低對外需的依賴,更多轉向內需拉動。2008年起我國經常賬戶順差與GDP之比逐步回落至合理區間,2017年降至1.3%2018年上半年為-0.4%,說明近年來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更加突出,這也是內部經濟結構優化與外部經濟平衡的相互印證。

我國跨境資本由持續淨流入轉向雙向流動。在1994年經常賬戶開啟長期順差局面後,我國非儲備性質金融賬戶也出現了長達二十年左右的順差,雙順差一度成為我國國際收支的標誌性特徵。在此情況下,外匯儲備餘額持續攀升,最高接近4萬億美元。2014年以來,在內外部環境影響下,非儲備性質金融賬戶持續了近三年的逆差,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轉為順差;同時,外匯儲備也從2014年歷史高點回落,2017年轉為上升,2018年以來總體較為穩定。

上述調整也引起了我國對外資產負債結構的變化,20186月末,對外資產中儲備資產佔比為46%,較2013年末下降19個百分點;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佔比分別上升11個、3個和5個百分點,體現了對外資產的分散化持有與運用。同時,20186月末,對外負債中的證券投資佔比較2013年末上升12個百分點,其他投資佔比下降9個百分點,國內資本市場開放的成果有所顯現。

經受三次外部衝擊考驗 國際收支抗風險能力逐步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際收支狀況保持總體穩健。曆史上,國際金融市場震蕩曾對我國國際收支形成三次衝擊。一是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當年我國非儲備性質金融賬戶出現63億美元小幅逆差,但由於經常賬戶順差較高,外匯儲備穩中略升。二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及隨後的歐美債務危機,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格局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外匯儲備進一步增加。三是2014年至2016年美國貨幣政策轉向,新興經濟體普遍面臨資本外流、貨幣貶值問題,我國外匯儲備下降較多,但國際收支支付和外債償還能力依然較強、風險可控。

可以看出,日益穩固的經濟基本面和不斷提升的風險防範能力是應對外部衝擊的關鍵。首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逐步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且產業結構比較完整,為應對外部衝擊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其次,我國國際收支結構合理,抗風險能力較強,經常賬戶持續順差,在1982年至2013年儲備上升時期,貢獻了63%的因交易形成的外匯儲備增加額,2014年以來也起到了對沖資本外流的作用。此外,我國外匯儲備充足,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前已是全球第二位,2006年起超過日本位居首位,使得我國儲備支付進口、外債等相關警戒指標處於安全範圍內。第三,我國資本項目可兌換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不斷完善,逆周期調節跨境資本流動的管理經驗逐步積累,防範和化解風險取得了較好效果。

展望未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穩步推進,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不斷提升,我國將更好地融入全球經濟發展和治理,國際收支有望在中長期內繼續保持基本平衡。

(來源:金融時報)

分享到:
【列印】 【關閉】

聯繫我們 | 法律聲明 | 網站地圖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國家外匯管理局主辦 著作權所有 授權轉載 最佳解析度:1280*768

網站標識碼bm74000001   京ICP備06017241號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