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 引 号:
- K0000232-7-2016-00046
-
- 分 类:
- 各类社会公众 其他
-
- 来 源:
- 金融时报
-
- 发布日期:
- 2016-03-11
-
- 名 称:
- 金融时报:山东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 文 号:
1月24日至29日,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济南召开,省长郭树清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郭树清在回顾山东“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完成情况、明确“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中指出,2011年至2015年,全省人民辛勤劳动、开拓创新,奋力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市场经济新体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取得重要进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加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体系逐步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实现“十二五”胜利收官。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3万亿元,年均增长9.4%,人均生产总值从6000美元增加到1万美元,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后五年,山东要努力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郭树清说,2016年山东省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5%。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进出口保持稳定。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8.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常住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9%和49%。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
记者注意到,从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到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8%”,与全国部分省份相仿,山东在下调经济增长预期的同时,今年首次改变了过去使用单一数字作为目标的表述,用区间概念表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对此,山东有专家学者认为,和固定数值相比,设定“区间值”更为灵活,既能保证经济增长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支撑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等其他预期目标的实现,也可以为更好地转方式、调结构、去产能、去库存等提供更大的空间。采用区间目标,也被认为是“新常态”下的新的经济调控逻辑,增加了经济发展的弹性,为未来各项开放政策的出台留下了余地,既体现了预测的科学性,又能带来积极性影响。
在2016年政府工作总体安排中,郭树清表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重点要做好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好积极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进一步健全企业微观运行机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脱贫攻坚,落实300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待遇,改善投融资环境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推动对外经贸投资双向优化,强力推行清洁燃烧等治霾措施,以及力争社会民生事业有新的较大进展九个方面的工作。
记者看到,在今年的山东《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再次被放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养老、健康、旅游、文化、休闲、娱乐、体育等产业”,“下决心推动钢铁、煤炭、水泥、有色、船舶、玻璃、轮胎、地炼等行业去产能”。对此,在山东两会期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财经大学当代金融研究所所长陈华认为,供给侧改革要想真正在山东落地,应首先加大金融供给侧改革,孵化一批小而美的“科技小巨人”,从而提高全省的创新驱动能力。“目前金融供给侧也存在错配的问题,银行多倾向于贷给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难以获取更多帮助。”陈华说,未来金融供给的方式将发生变化,从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直接融资为主,融资方式不同带来的市场绩效将大不一样。金融供给的主体也要发生变化,以前是银行,今后会加上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基金公司以及资本市场。
陈华还表示,未来金融创新的对象和结构也将发生变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是创新的源泉,以前资金倾向于大而全的企业,今后需要向小而美、小而优、有特点、更专业的‘科技小巨人’转变,只有保持科技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活力,才能保证整个区域经济的活力。”随着金融供给层次从低端向高端升级,最终将促进企业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山东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