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近日人民银行公布了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三季度外汇储备呈现大幅增长,您如何看待此问题? 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2010年三季度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26483亿美元,较二季度末增加194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外汇储备余额增加551亿美元。 三季度外汇储备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对外经济发展良好,三季度进出口顺差653亿美元,超过上半年553亿美元的规模;7、8两个月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69.24亿美元和76.02亿美元。二是部分境内大型企业境外上市融资调回结汇,如中国农业银行香港股票市场上市筹资100多亿美元。三是货币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动增加外汇储备。人民银行公布的外汇储备中包含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引起的储备变化,三季度主要非美元货币兑美元总体升值,特别是欧元兑美元大幅升值11%,使得外汇储备中非美元货币折算成美元,加上资产价格变动影响后增加了800多亿美元储备。而上半年欧元兑美元贬值15%,非美元货币折算成美元后减少了当期储备增加额。此外,储备经营收益也导致储备规模增加。 记者: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9月份新增外汇占款为2895.65亿元人民币,这是否意味着“热钱”已重新来袭?您如何看待未来一段时间的资金流入压力? 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近一段时间,有观点以“新增外汇占款-贸易顺差-实际利用外资=热钱”为测算方法,断言“热钱”重新流入境内。这种分析方法有失科学,不但漏掉了服务、收益、证券投资等国际收支交易项目,而且在没有确定外汇占款构成要素及形成机制的情况下,将不同范畴的统计数据进行比对,由此得出的结论也不可取,具有一定的误导性,不利于正确认识跨境资金流动情况。 近期来看,我国资金流入仍面临较大压力。一方面,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较为稳定,经济增长前景较好,本币存在升值预期,外资流入具有一定驱动力;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市场运行仍不平稳,国内宏观调控面临着管理通胀预期、抑制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等难题,上述因素可能通过外贸、外资、银行等渠道传导,加大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波动性。 防治“热钱”流动风险,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从今年年初开始,外汇局开展了应对和打击“热钱”专项行动,主要针对利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个人等开放度较高的渠道向境内渗透资金的行为。从长远看,应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避免给“热钱”提供持续套利投机的空间。同时,着眼于当前监管中的重点渠道、重点环节,加强与监管协作,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外汇交易活动,有效防范和遏制“热钱”流入。 2010-10-14/safe/2010/1014/4911.html
-
截至2010年9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5464.49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其中,登记外债余额为3265.49亿美元,贸易信贷余额为2199亿美元。 从债务期限看,中长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770.08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32.39%;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3694.41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67.61%,其中:登记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495.41亿美元,贸易信贷余额为2199亿美元。 从债务构成情况看,2010年9月末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中,贸易信贷占59.52%,贸易融资(如银行为进出口贸易提供的信贷支持)占18.65%,二者合计占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的78.17%,主要与我国近年来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由于贸易信贷及贸易融资有真实的进出口贸易交易为背景,一般不会额外增加外债风险。 从债务人类型看,登记外债余额中,中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1336.79亿美元,占40.94%;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为1010.38亿美元,占30.94%;外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469.71亿美元,占14.38%;国务院部委借入的主权债务余额为385.71亿美元,占11.81%;中资企业债务余额为59.01亿美元,占1.81%;其他机构债务余额为3.89亿美元,占0.12%。 从债务类型看,登记外债余额中,国际商业贷款余额为2545.91亿美元,占77.96%,所占比重较上年末上升3.54个百分点;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余额为719.58亿美元,占22.04%。 从币种结构看,登记外债余额中,美元债务占71.91%,比上年末上升4.15个百分点;日元债务占10.29%,比上年末下降1.6个百分点;欧元债务占4.32%,比上年末下降2.06个百分点;其他债务包括特别提款权、港币等,合计占比13.48%,比上年末下降0.49个百分点。 从投向看,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登记中长期外债(签约期限)余额中,投向制造业的为438.21亿美元,占21.95%;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为257.78亿美元,占12.91%;投向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为179.07亿美元,占8.97%;投向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为120.50亿美元,占6.04%;投向房地产业的为106.87亿美元,占5.35%。 2010年1-9月,我国新借入中长期外债278.47亿美元,同比增加140.02亿美元,上升101.13%;偿还中长期外债本金179.04亿美元,同比减少80.55亿美元,下降31.03%;支付利息20.31亿美元,同比减少5.32亿美元,下降20.76%。(完) 附:名词解释及相关说明 贸易信贷是指发生在中国大陆居民与境外(含港、澳、台地区)非居民之间,由货物交易的卖方和买方之间直接提供信贷而产生对外负债,即由于商品的资金支付时间与货物所有权发生转移的时间不同而形成的债务。具体包括供应商(如境外出口商)为商品交易和服务直接提供信贷,以及购买者(如境外进口商)为商品和服务以及进行中(或准备承担)的工作预先付款。 贸易融资是指第三方(如银行)向出口商或进口商提供的与贸易有关的贷款,如外国金融机构或出口信贷机构向买方提供的贷款。 与贸易有关的信贷是一个较广义的概念,除贸易信贷外,它还包括了为贸易活动提供的其他信贷。从定义上看,与贸易有关的信贷包括贸易信贷、贸易融资、与贸易有关的短期票据等。 2011-01-19/safe/2011/0119/4917.html
-
2010年二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继续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资产继续增长。经常项目顺差729亿美元,同比增长35%,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贸易顺差595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45亿美元,收益顺差80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99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58亿美元,同比下降68%,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215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出95亿美元,其他投资净流入124亿美元。国际储备资产增加821亿美元,按可比口径同比下降17%,其中,外汇储备资产增加811亿美元(不含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影响),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增加9亿美元。 2010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1265亿美元,同比下降6%;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0亿美元,同比增长48%;国际储备资产增加1780亿美元,按可比口径增长8%。 为便于社会各界解读国际收支数据,分析国际收支运行状况,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发布《2010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完) 附件1: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10年二季度 附件2: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10年上半年) 2010-10-12/safe/2010/1012/4910.html
-
2010年三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继续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资产继续增长。经常项目顺差1023亿美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下同),同比增长1.03倍。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贸易顺差814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39亿美元,收益顺差140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108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52亿美元,同比下降65%,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246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入141亿美元,其他投资净流出245亿美元。国际储备资产增加1080亿美元,增长31%,其中,外汇储备资产增加1073亿美元(不含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影响),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增加7亿美元。 2010年前三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039亿美元,同比增长3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301亿美元,增长2%;国际储备资产增加2860亿美元,增长7%。(完) 附件1: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10年三季度) 附件2: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10年前三季度) 2010-12-28/safe/2010/1228/4916.html
-
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银行代客结汇为13,304亿美元,银行代客售汇为9327亿美元,顺差为3977亿美元。2010年12月,银行代客结汇为1462亿美元,银行代客售汇为947亿美元,顺差为515亿美元。 2010年银行代客涉外收入为18,853亿美元,对外付款为15,873亿美元,顺收为2980亿美元。全年涉外收支总量中排名前五位的币种分别为:美元(83.18%)、欧元(5.41%)、港元(5.12%)、日元(3.08%)、人民币(1.69%)。2010年12月,银行代客涉外收入为2120亿美元,对外付款为1830亿美元,顺收为290亿美元。(完) 附:名词解释及相关说明 国际收支是指我国居民与非居民间发生的一切经济交易,包括引起居民和非居民间资产和负债变化的所有金融交易和实物交易。 银行代客结售汇是指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办理的结汇和售汇业务,不包括外汇指定银行为自身办理的结售汇和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数据,统计时点为人民币与外汇兑换行为发生时。其中,结汇是指外汇所有者将外汇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售汇是指外汇指定银行将外汇卖给外汇使用者。结售汇差额是结汇与售汇的轧差数。银行代客形成的差额将通过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卖平盘,是引起我国外汇储备变化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其不等于同期外汇储备的增减额。 银行代客结售汇不按居民与非居民交易的原则进行统计,且其仅包括银行与其客户间本外币买卖,即人民币和外汇的兑换交易,不同于国际收支交易的统计范围。 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是指境内非银行居民机构和个人(统称非银行部门)通过境内银行与非居民机构和个人之间发生的收付款,不包括现钞收付和银行自身涉外收付款。具体包括:非银行部门和非居民之间通过境内银行发生的跨境收付款(包括外汇和人民币),以及非银行部门和非居民之间通过境内银行发生的境内收付款(目前包括外汇收付款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项下的人民币收付款),统计时点为客户在境内银行办理涉外收付款时。其中,银行代客涉外收入是指非银行部门通过境内银行从非居民收入的款项,银行代客对外支出是指非银行部门通过境内银行向非居民支付的款项。 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是国际收支统计的组成部分,但其统计原则与国际收支采用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不同,采用资金收付制原则,且其仅反映境内非银行部门与非居民之间的资金流动状况,不能反映实物交易和银行自身的涉外交易,统计范围小于国际收支统计。 2011-01-27/safe/2011/0127/4918.html
-
据初步估算,2010年三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含净误差与遗漏)继续呈现顺差,国际储备资产继续增长。三季度,经常项目顺差1023亿美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下同),同比增长1.03倍。其中,货物贸易顺差814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44亿美元,收益顺差145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108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含净误差与遗漏)顺差57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230亿美元。国际储备资产增加1080亿美元,增长31%,其中,外汇储备资产增加1073亿美元(不含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影响),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增加7亿美元。 2010年前三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040亿美元,同比增长30%;资本和金融项目(含净误差与遗漏)顺差821亿美元;国际储备资产增加2860亿美元,同比增长7%。(完)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1(初步数) 单位:亿美元 项 目 行次 2010年 三季度2 2010年 前三季度3 一、经常项目 1 1023 2040 A.货物和服务 2 770 1550 a.货物 3 814 1711 贷方 4 4307 11370 借方 5 3493 9659 b.服务 6 -44 -161 B.收益 7 145 188 C.经常转移 8 108 302 二、资本和金融项目4 9 57 821 其中:直接投资 10 230 849 三、 储备资产 11 -1080 -2860 3.1 货币黄金 12 0 0 3.2 特别提款权 13 0 -1 3.3 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 14 -7 -17 3.4 外汇 15 -1073 -2843 3.5 其它债权 16 0 0 注: 1. 本表计数采用四舍五入原则。 2. 从2010年三季度开始,按照国际标准,将外商投资企业归属外方的未分配利润和已分配未汇出利润记入国际收支平衡表,前两季度数据进行了追溯调整。 3. 2010年前三季度初步数由2010年上半年修订数与2010年三季度初步数累加而成。 4. 本表资本和金融项目数据为经常项目差额与储备资产变动数之间的差额,包含净误差与遗漏。 2010-11-25/safe/2010/1125/4913.html
-
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9月银行代客结汇为1192亿美元,银行代客售汇为908亿美元,顺差为284亿美元。 2010年9月境内银行代客涉外收入为1712亿美元,对外付款为1486亿美元,顺收为226亿美元。(完) 附:名词解释及相关说明 国际收支是指我国居民与非居民间发生的一切经济交易,包括引起居民和非居民间资产和负债变化的所有金融交易和实物交易。 银行代客结售汇是指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办理的结汇和售汇业务,不包括外汇指定银行为自身办理的结售汇和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数据,统计时点为人民币与外汇兑换行为发生时。其中,结汇是指外汇所有者将外汇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售汇是指外汇指定银行将外汇卖给外汇使用者。结售汇差额是结汇与售汇的轧差数。银行代客形成的差额将通过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卖平盘,是引起我国外汇储备变化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其不等于同期外汇储备的增减额。 银行代客结售汇不按居民与非居民交易的原则进行统计,且其仅包括银行与其客户间本外币买卖,即人民币和外汇的兑换交易,不同于国际收支交易的统计范围。 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是指境内非银行居民机构和个人(统称非银行部门)通过境内银行与非居民机构和个人之间发生的收付款,不包括现钞收付和银行自身涉外收付款。具体包括:非银行部门和非居民之间通过境内银行发生的跨境收付款(包括外汇和人民币),以及非银行部门和非居民之间通过境内银行发生的境内收付款(目前包括外汇收付款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项下的人民币收付款),统计时点为客户在境内银行办理涉外收付款时。其中,银行代客涉外收入是指非银行部门通过境内银行从非居民收入的款项,银行代客对外支出是指非银行部门通过境内银行向非居民支付的款项。 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是国际收支统计的组成部分,但其统计原则与国际收支采用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不同,采用资金收付制原则,且其仅反映境内非银行部门与非居民之间的资金流动状况,不能反映实物交易和银行自身的涉外交易,统计范围小于国际收支统计。 2010-10-27/safe/2010/1027/4912.html
-
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0月银行代客结汇为1253亿美元,银行代客售汇为677亿美元,顺差为576亿美元。 2010年10月境内银行代客涉外收入为1664亿美元,对外付款为1272亿美元,顺收为392亿美元。(完) 附:名词解释及相关说明 国际收支是指我国居民与非居民间发生的一切经济交易,包括引起居民和非居民间资产和负债变化的所有金融交易和实物交易。 银行代客结售汇是指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办理的结汇和售汇业务,不包括外汇指定银行为自身办理的结售汇和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数据,统计时点为人民币与外汇兑换行为发生时。其中,结汇是指外汇所有者将外汇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售汇是指外汇指定银行将外汇卖给外汇使用者。结售汇差额是结汇与售汇的轧差数。银行代客形成的差额将通过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卖平盘,是引起我国外汇储备变化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其不等于同期外汇储备的增减额。 银行代客结售汇不按居民与非居民交易的原则进行统计,且其仅包括银行与其客户间本外币买卖,即人民币和外汇的兑换交易,不同于国际收支交易的统计范围。 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是指境内非银行居民机构和个人(统称非银行部门)通过境内银行与非居民机构和个人之间发生的收付款,不包括现钞收付和银行自身涉外收付款。具体包括:非银行部门和非居民之间通过境内银行发生的跨境收付款(包括外汇和人民币),以及非银行部门和非居民之间通过境内银行发生的境内收付款(目前包括外汇收付款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项下的人民币收付款),统计时点为客户在境内银行办理涉外收付款时。其中,银行代客涉外收入是指非银行部门通过境内银行从非居民收入的款项,银行代客对外支出是指非银行部门通过境内银行向非居民支付的款项。 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是国际收支统计的组成部分,但其统计原则与国际收支采用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不同,采用资金收付制原则,且其仅反映境内非银行部门与非居民之间的资金流动状况,不能反映实物交易和银行自身的涉外交易,统计范围小于国际收支统计。 2010-11-30/safe/2010/1130/4914.html
-
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1月境内银行代客结汇为1297亿美元,代客售汇为844亿美元,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为453亿美元。 2010年11月境内银行代客涉外收入为1835亿美元,对外付款为1518亿美元,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顺差为317亿美元。(完) 附:名词解释及相关说明 国际收支是指我国居民与非居民间发生的一切经济交易,包括引起居民和非居民间资产和负债变化的所有金融交易和实物交易。 银行代客结售汇是指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办理的结汇和售汇业务,不包括外汇指定银行为自身办理的结售汇和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数据,统计时点为人民币与外汇兑换行为发生时。其中,结汇是指外汇所有者将外汇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售汇是指外汇指定银行将外汇卖给外汇使用者。结售汇差额是结汇与售汇的轧差数。银行代客形成的差额将通过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卖平盘,是引起我国外汇储备变化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其不等于同期外汇储备的增减额。 银行代客结售汇不按居民与非居民交易的原则进行统计,且其仅包括银行与其客户间本外币买卖,即人民币和外汇的兑换交易,不同于国际收支交易的统计范围。 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是指境内非银行居民机构和个人(统称非银行部门)通过境内银行与非居民机构和个人之间发生的收付款,不包括现钞收付和银行自身涉外收付款。具体包括:非银行部门和非居民之间通过境内银行发生的跨境收付款(包括外汇和人民币),以及非银行部门和非居民之间通过境内银行发生的境内收付款(目前包括外汇收付款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项下的人民币收付款),统计时点为客户在境内银行办理涉外收付款时。其中,银行代客涉外收入是指非银行部门通过境内银行从非居民收入的款项,银行代客对外支出是指非银行部门通过境内银行向非居民支付的款项。 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是国际收支统计的组成部分,但其统计原则与国际收支采用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不同,采用资金收付制原则,且其仅反映境内非银行部门与非居民之间的资金流动状况,不能反映实物交易和银行自身的涉外交易,统计范围小于国际收支统计。 2010-12-24/safe/2010/1224/4915.html
-
编者按: 近期,国家外汇管理局认真学习贯彻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五年来外汇管理改革发展实践,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外汇管理工作。过去五年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紧紧围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中心任务,坚定不移地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大力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坚守风险底线,构建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体制机制,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切实防范经济金融风险,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便利社会了解外汇管理改革发展进程,我们将分专题对相关情况进行详细阐述。 专题之一 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就国际收支形势有关问题接受记者采访 问1: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是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请问,这一目标的完成情况如何?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经济内外均衡发展问题,并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积极“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近年来,这项工作逐步取得成效,国际收支状况趋向基本平衡。2007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10.1%的历史峰值,2008年这一比例回落至9%左右,2009、2010年降至5%左右。2011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预计为3%左右,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区间。 问2: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不断改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这里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既包含结构性因素也包含周期性因素,既有市场作用也有政策影响。 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从根本上促进国际收支状况改善。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内生性进一步增强,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增长更趋均衡。2011年,内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6%,其中最终消费贡献率由2010年的37%提高到2011年的52%。 二是加快涉外经济政策调整,逐步消除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体制机制障碍。贸易政策上,充分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作用,2008年起进口增速超过出口,2011年贸易顺差较2008年减少48%。外资政策上,不断加快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年均391亿美元,是“十五”期间年均水平的8.7倍。外汇管理政策上,一方面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加大对热钱流入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积极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鼓励机构和个人持有使用外汇。 三是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变化,推动了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金融动荡加剧,全球出现持续的去杠杆化趋势。这一方面抑制了我国外需增长,导致货物贸易顺差收窄;另一方面刺激了阶段性的套利资金流出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加大。 问3:具体来讲,在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方面,外汇管理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近年来,外汇管理部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配合国家宏观调控,从多方面着手控流入、促流出、减顺差、促平衡:一是加强跨境资金双向流动监测和预警体系,加强跨境资金流出入均衡管理;二是不断丰富跨境资金流动管理手段,完善应急预案,切实防范跨境资金大进大出的风险;三是加大对异常资金流入的管理力度,突出重点,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资金流入;四是推动外汇管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拓宽外汇资金使用渠道,发展外汇市场,不断完善国际收支调节的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上述措施已初现成效。2011年,我国非银行部门跨境收付顺差和结售汇顺差分别比上年减少9%和8%,剔除汇率和资产价格变化后的外汇储备增加额减少18%;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打破,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格局初步形成。 问4:2012年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将会如何发展变化? 答:2011年底,在国内与国外、市场与政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振荡加剧,资本流出压力骤然增加。预计2012年我国国际收支仍将保持顺差,但顺差大幅减少、波动加大,国际收支进一步趋向平衡。其主要理由:一是受累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将对我国出口增长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储蓄大于投资的结构性问题短期难以逆转,包括货物贸易在内的我经常项目有望继续保持顺差。二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落实各项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和促进进口的政策措施,外贸发展将更加均衡,经常项目收支进一步趋向平衡。三是外部冲击没有改变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长期趋势,国际资本尤其是长期资本可能继续大量流入我国。四是发达国家的结构性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国际经济金融将持续动荡,我国可能面临跨境资本频繁进出的风险,甚至不排除出现阶段性的套利资本流出。 问5:未来我国在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方面还将采取哪些举措? 答:尽管2011年底随着资金流出压力涌现,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放缓,但全年增幅依然较大。而且,导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许多基本面因素没有改变,外部环境也可能存在反复,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工作仍然不能松懈。“十二五”规划已将“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作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从宏观层面讲,我国将通过结构调整,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使经济增长由较多依赖投资、出口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促进对外贸易更趋平衡,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同时,外汇管理部门也将进一步加强跨境资金异常流动监测,构建防范跨境资金双向流动冲击的体制机制,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 2012-02-09/safe/2012/0209/4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