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xternal Financial Assets and Liabilities of China's Banking Sector(As of March 31, 2024) 2024-06-27/en/2024/0627/2211.html
-
尊敬的陈吉宁书记、龚正市长、王江副主任、李云泽局长、吴清主席、朱鹤新局长,各位来宾: 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陆家嘴论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组织入驻上海,是人民银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一项重要任务。 刚才,我们共同见证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海区域中心的启动仪式。基金组织是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机构。我们相信上海区域中心将深化基金组织与中国的合作,促进和增强亚太区域国家之间的宏观经济政策交流和协调,推动维护全球和区域金融稳定。 人民银行将与上海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市场机构共同努力,一如既往地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进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 借今天这个机会,我主要就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立场和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的演进,与大家作一个交流。 一、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的立场 今年以来,全球通胀高位降温,但仍有较强的粘性。欧央行等一些央行已经开始降息,一些央行还在观察,预期今年晚些时候可能也会降息,但总体上还保持着高利率、限制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货币政策的立场是支持性的,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金融支持。 在货币政策的总量上,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政策利率、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等金融市场利率下行等,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5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8.4%,M2同比增长7%,均高于名义GDP增速。5月份新发放贷款利率为3.67%,处于较低水平。 在货币信贷的结构上,发挥宏观审慎政策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加大对科技创新和设备更新改造的金融支持。推出房地产支持政策组合,包括降低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取消个人房贷利率下限、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并设立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用市场化方式加快推动存量商品房去库存。 目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约7万亿元,约占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百分之十五,聚焦支持小微企业、绿色转型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上,着力规范市场行为,盘活低效存量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畅通货币政策传导。 今年以来,我们会同国家统计局优化季度金融业增加值核算方式,由之前主要基于存贷款增速的推算法改成了收入法,更真实地反映金融业增加值水平,弱化一些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存贷款“冲时点”行为。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经过几十年的商业化、市场化进程,一些金融机构仍然有着很强的“规模情结”,并且以内卷、非理性竞争的方式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这是不应该的。对于一些不合理的、容易消减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行为,我们加强规范,包括促进信贷均衡投放、治理和防范资金空转、整顿手工补息等。 短期内,这些规范市场行为的措施会对金融总量数据产生“挤水分”效应,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立场发生变化,而是更加有利于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有利于均衡信贷增长节奏,缓解资源配置扭曲,减少资金空转套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利于金融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及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在汇率方面,人民币汇率在复杂形势下保持基本稳定。今年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的时点不断推后,中美利差保持在相对高位。我们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保持汇率弹性,但同时强化预期引导,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经过多年持续努力,中国外汇市场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市场参与者更加成熟,交易行为更加理性,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使用汇率避险工具。同时,目前货物贸易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比达30%,降低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汇兑风险敞口。我们应对外汇市场波动的经验也更加丰富。今年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逐渐转向,美元升值动能减弱,国内外的货币政策周期差趋于收敛。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有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和跨境资本流动平衡,扩大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 展望未来,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但同时仍面临一些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仍然不足,国内大循环不够顺畅,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我们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支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在调控中我们将注重把握和处理好三方面关系:一是短期与长期的关系。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重要考量,灵活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同时保持政策定力,不大放大收。二是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统筹兼顾支持实体经济增长与保持金融机构自身健康性的关系,坚持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三是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主要考虑国内经济金融形势需要进行调控,兼顾其他经济体经济和货币政策周期的外溢影响。 二、关于未来货币政策框架演进的几点思考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的货币政策框架已初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从全球范围看,对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也一直在不断动态演进。今年以来,欧央行、日本央行根据形势变化,先后调整了货币政策框架;英格兰银行也在对其政策制定和预期沟通进行评估。为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我们也在研究中国未来货币政策框架。 第一,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变量。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是法律明确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为了实现最终目标,货币政策需要关注和调控一些中间变量,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大多以价格型调控为主,而我国采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调控并行的办法。 传统上,我们对金融总量指标比较关注,但也在不断优化调整。过去,货币政策曾对M2、社会融资规模等金融总量增速设有具体的目标数值,近年来已淡出量化目标,转为“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等定性描述。 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结构转型,实体经济需要的货币信贷增长也在发生变化。货币信贷总量增长速度的变化,实际上是我国经济结构变化,及与此相关联的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变化的反映。 从总量的数学关系看,增速是增量与全部存量的比值关系。分子是当期的增量,分母是全部的存量。目前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超过390万亿元,M2余额超过300万亿元,宏观金融总量规模已经很大。金融总量增速有所下降也是自然的,这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一致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很多存量贷款效率不高,盘活低效存量贷款和新增贷款对经济增长的意义本质上是相同的。 从信贷结构发生的变化看,当前近250万亿元的贷款余额中,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占比很大,这一块不仅不再增长,反而还在下降。剩下的其他贷款要先填补上这个下降的部分,才能表现为增量,全部信贷增速要像过去一样保持在10%以上是很难的。 从货币供应量的统计看,也需要适应形势变化不断完善。我国M1统计口径是在30年前确立的,随着金融服务便利化、金融市场和移动支付等金融创新迅速发展,符合货币供应量特别是M1统计定义的金融产品范畴发生了重大演变,需要考虑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进行动态完善。个人活期存款以及一些流动性很高甚至直接有支付功能的金融产品,从货币功能的角度看,需要研究纳入M1统计范围,更好反映货币供应的真实情况。 未来还可以继续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当货币信贷增长已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时,如果把关注的重点仍放在数量的增长上甚至存在“规模情结”,显然有悖经济运行规律。需要把金融总量更多作为观测性、参考性、预期性的指标,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 第二,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近年来我们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基本建立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从央行政策利率到市场基准利率,再到各种金融市场利率,总体上能够比较顺畅地传导。 但也有一些可待改进的空间。比如,央行政策利率的品种还比较多,不同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利率关系也比较复杂。未来可考虑明确以央行的某个短期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目前看,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已基本承担了这个功能。其他期限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可淡化政策利率的色彩,逐步理顺由短及长的传导关系。同时,持续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针对部分报价利率显著偏离实际最优惠客户利率的问题,着重提高LPR报价质量,更真实反映贷款市场利率水平。 调控短端利率时,中央银行通常还会用利率走廊工具作为辅助,把货币市场利率“框”在一定的区间。目前,我国的利率走廊已初步成形,上廊是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下廊是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总体上宽度是比较大的。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定价的作用,保持足够的弹性和灵活性。 从近段时间货币市场利率走势看,市场利率已经能够围绕政策利率中枢平稳运行,波动区间明显收窄。如果未来考虑更大程度发挥利率调控作用,需要也有条件给市场传递更加清晰的利率调控目标信号,让市场心里更托底。除了刚才谈到的需要明确主要政策利率以外,可能还需要配合适度收窄利率走廊的宽度。 第三,逐步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近期市场对此比较关注。我们一直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方式。历史上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主要靠外汇占款被动投放基础货币;2014年以来,随着外汇占款减少,我们发展完善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主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机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债券市场的规模和深度逐步提升,央行通过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投放基础货币的条件逐渐成熟。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人民银行正在与财政部加强沟通,共同研究推动落实。这个过程整体是渐进式的,国债发行节奏、期限结构、托管制度等也需同步研究优化。 应当看到,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而是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既有买也有卖,与其他工具综合搭配,共同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也给中央银行带来新的挑战。美国硅谷银行的风险事件启示我们,中央银行需要从宏观审慎角度观察、评估金融市场的状况,及时校正和阻断金融市场风险的累积,当前特别是要关注一些非银主体大量持有中长期债券的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保持正常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保持市场对投资的正向激励作用。 第四,健全精准适度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传统意义上,货币政策是总量工具,但中国经济运行中,很多矛盾和挑战是结构性的,结构调不好,总量调控也很难有效发挥作用。从全球范围看,在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2020年疫情冲击时期,美国、欧元区等主要经济体央行都针对特定领域、特定主体、特定目的出台了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我们也一直在探索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比如,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应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的基本原则,定位于常规总量工具的有益补充,通过内嵌激励机制,以市场化方式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并注重防范道德风险。 未来,我们将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中,继续坚持用好和丰富这些经验,完善相关制度框架,合理把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规模,已实现阶段性目标的工具及时退出。 第五,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健全可置信、常态化、制度化的政策沟通机制,做好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央行能够把政策考虑和未来展望,及时与市场和公众进行比较透明、清晰的沟通。透明度提高后,政策的可理解性和权威性都会增强,市场对未来货币政策动向,会自发形成稳定预期,合理优化自身决策,货币政策调控就会事半功倍。今天的发言就是我们朝这个方向做的一次努力,未来我们将不断完善和做好中央银行沟通。 最后,预祝本届陆家嘴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2024-06-26/ningbo/2024/0626/2201.html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金融问题的重要创新成果,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金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党支部认真学习《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有序推进跨境直接投资、跨境融资、证券投资领域的外汇管理改革,着力提升资本项目开放质量,一体推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与风险防控能力建设,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以高水平开放助力高质量发展。 一、贯彻落实金融业对外开放要求,稳步推进资本项目高质量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规则影响力,稳慎把握好节奏和力度。近年来,国家外汇管理局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科学把握资本项目开放的时度效,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渐进式资本项目开放道路,着力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 一是有序推进区域金融开放试点。围绕海南自由贸易港、粤港澳大湾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雄安新区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做好对接服务,推动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改革创新。推动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优化扩围,2023年以来分别推出9项全国推广的便利化政策和8项在部分地区实施的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政策,包括再投资免予登记、跨境融资便利化及相关资本项目外汇登记改由银行直接办理等措施,加快各项改革试点政策的复制推广,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稳步推进跨国公司资金池业务试点升级扩围。以跨国公司资金池为高水平开放试验平台,试点更多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政策,并不断迭代升级,扩大试点范围,以更多覆盖不同体量的跨国公司主体,助力跨国公司提升跨境资金运营效率,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截至2024年5月末,全国共有近千家跨国公司开通跨境资金池业务,涉及1.7万余家境内外成员企业。 三是完善直接投资和外债外汇管理。优化直接投资、外债管理流程,更加便利银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促进外商来华投资和境内经营主体跨境融资。深化股权基金跨境投资政策改革,稳慎推进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投资试点,引导股权基金规范开展跨境产业投资。 四是稳妥推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优化境内企业境外直接上市资金管理政策,完善存托凭证外汇管理,稳慎推进衍生品市场对外开放。优化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RQFII)外汇管理,由托管银行直接办理相关资金登记。持续推进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业务发展,截至2024年5月末,累计为189家合格机构发放1678亿美元投资额度。 二、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不断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 “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论述,指明了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外汇管理局聚焦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相继出台了系列创新性试点政策,不断拓宽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持续助力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一是实施跨境投融资便利化一揽子政策。将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推广至全国,支持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一定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不受净资产规模较小的限制,有效缓解“轻资产、高成长”科创企业的融资需求。开展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科汇通”试点,助力区内科研机构跨境调拨科研资金。 二是优化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政策。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政策运行中的问题,持续完善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制度规则,优化流程,切实便利企业资金使用,做好与银行外汇展业改革的协同,提升支付便利化政策实效。 三是优化完善资本项目外汇业务指引。持续深化资本项目外汇管理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制度型改革,修订发布《资本项目外汇业务指引(2024版)》,涵盖直接投资、跨境融资、证券投资等领域新生业务和交叉业务,为资本项目外汇业务办理提供了重要指导和权威参考。 四是提高资本项目业务线上办理水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资本项目业务数字化服务,便利经营主体线上办理外汇业务。大力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将于近期增加线上办理业务种类,实现近50%的资本项目行政许可业务通过网上办理,有效提升相关业务办理效率和便利化程度。 五是多措并举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及时开展多种形式调研,持续跟踪和反馈改革政策落地效果,积极回应经营主体政策需求。加强政策培训和宣传,切实增进经营主体对政策的理解。 三、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坚决守住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金融监管能力必须跟上,在加强监管中不断提高开放水平。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金融风险具有隐蔽性强、传染速度快等特点。国家外汇管理局认真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统筹金融开放与安全,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一是持续加强监测分析。科学研判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深入分析跨境资本流动总量和结构,密切关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主体跨境资金流动变化,提升形势分析和政策应对的预见性和前瞻性。 二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落实“金融监管‘长牙带刺’”要求,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建立全链条、全周期、全流程的监管机制,优化资本项目信息系统和指标体系,提升资本项目监管的有效性。 三是强化重点领域和重点机构的风险防范与处置。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决策部署,坚持管得住才能放得开,在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的管理框架下,强化对重点领域和重点机构的定期监测,加强协同监管,切实防范异常资金流动风险。 下一步,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党支部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金融工作各项决策部署,主动担当作为,把握好时度效,务实有为促开放,坚定不移强监管,毫不松懈防风险,以资本项目高质量开放与高水平安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2024-06-27/safe/2024/0627/24669.html
-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24年5月份银行结售汇和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数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就2024年5月份外汇收支形势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2024年5月份我国外汇收支形势有何特点? 答:我国跨境资金流动趋向均衡,外汇市场运行总体平稳。5月份,企业、个人等非银行部门跨境收入和支出规模相当,呈现基本平衡,跨境资金流动形势显著向好;市场预期保持平稳,外汇交易理性有序,结售汇逆差明显收窄,外汇市场供求状况进一步改善。 货物贸易跨境资金净流入较快增长,外资投资境内债券规模保持较高水平。在我国外贸发展态势持续向好的支撑下,5月份货物贸易项下跨境资金净流入同比和环比分别增长23%和76%,净流入规模创2023年下半年以来单月新高,持续发挥稳定跨境资金流动的基本盘作用。同时,外资配置人民币资产意愿较强,5月份净买入境内债券320亿美元,环比增长86%,处于历史较高水平。此外,境内主体对外各类投资更加平稳有序。 未来我国外汇市场保持稳健运行具备坚实基础。随着宏观政策加快落地显效,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增强,经济基本面对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将起到有力支撑作用。近期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个国际机构上调了对我国全年经济增速的预期,显示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同时,近年来我国企业不断创新发展,国际竞争力和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持续提升;外汇市场参与主体更加成熟,汇率避险工具运用更加广泛,人民币跨境使用占比稳步提高,汇率风险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外汇市场内在韧性增强有助于市场平稳运行。 2024-06-26/ningbo/2024/0626/2202.html
-
自2024年4月底至6月下旬,外汇局深圳市分局指导深圳自律机制各成员单位面向社会公众举办了以“创新之城,美好相汇”为主题的个人外汇宣传月活动,活动取得积极成效。 依托重点场所,强化政策触达 活动期间,深圳自律机制各成员单位以银行网点为主要宣传阵地,在各大银行网点布放个人外汇知识展示区,为市民带来沉浸式的知识传达体验。同时,在深圳各大口岸、机场、码头,或是公共交通、楼宇电梯内,都能直观地见到关于个人外汇的特色宣传,让深圳市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外汇知识普及教育,推动个人用汇知识进一步触达深圳市民。 创新宣传方式,提升宣传质效 合规用汇惠民生,实质合规促便利。为向全市普及个人外汇政策及合规用汇知识,深圳自律机制各成员单位根据不同人群用汇需求,针对出国留学购汇、薪酬结汇,境外来华人员薪酬购汇、外币兑换、外币现钞等一系列个人外汇业务,制作了系列主题创意剧情短片、图文条漫及中英文宣传片,通过各渠道以创新有趣的方式宣传个人用汇知识,扩大受众面和影响力,多措并举促宣传工作提质增效。 聚焦外币兑换,创新科技赋能 深圳市自律机制立足实际用汇需求,不断探索金融高水平开放新时代新使命,为进一步提升境外来深人员支付服务水平,以需求为导向,科技赋能为引擎,全新推出融合五大实用功能的“深圳外币兑换服务网点电子地图”,做到兑换网点一站查询、重点场景一触即享、便捷操作一键可达,切实提升境外来深人员用汇便利度。 下一步,外汇局深圳市分局将持续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外汇政策宣传教育,坚决落实各项外汇便利化政策,提升外汇服务水平。 2024-06-28/shenzhen/2024/0628/1867.html
-
见附件。 各种货币对美元折算率(2024年6月28日) 2024-06-28/safe/2024/0628/24676.html
-
银行如何办理黄金进出口收付汇业务?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经常项目外汇业务指引(2020年版)〉的通知》(汇发〔2020〕14号)第三十六条规定,银行办理自身黄金进出口收付汇业务,按照货物贸易外汇收支有关规定办理。 如因价格变动造成实际付汇额与进口货物报关单成交总价存在差额的,应按交易确认凭证上的实际黄金成交总价,凭有效交易单证及差额情况说明办理付汇业务。 2024-06-28/tianjin/2024/0628/2534.html
-
6月5日,佳木斯市分局联合市文旅局召开外币兑换服务工作推进会,“一对一”专项指导银行推进工作,压实银行主体责任,构建“外汇+文旅+银行+度假区”四方合作方式,分解工作任务,实行周报告制度,共促外币兑换服务全覆盖。 2024-06-28/heilongjiang/2024/0628/2388.html
-
近日,中国银行荆门分行成功设立荆门市首家外币代兑点,这一重要成果标志着中国银行荆门分行在外汇服务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进一步提升了中国银行在外汇服务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据悉,为优化境外来荆人员外币兑换服务,全面提升荆门市辖内个人外汇服务水平,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筹备,中国银行荆门分行与钟祥市四星级酒店——莫愁湖国际大酒店完成了外币代兑业务合作协议的签订,外币代理兑换系统成功上线。 据中国银行荆门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代兑点是荆门市首家外币代兑点,可办理美元、英镑、日元、加拿大、欧元、澳大利亚元、港币等7种外币对人民币兑换业务,更好地满足境外来荆人员在旅游场景下便捷、多样化的外汇需求。 在筹备和申请验收的过程中,中国银行荆门分行在中国人民银行荆门市分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荆门分局相关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建立了完善的业务流程和风险防控体系。同时,该行加强对代兑网点人员的培训,确保工作人员具备扎实的外汇业务知识和高效的服务能力。 自《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发布以来,中国银行荆门分行迅速响应市场需求,积极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支付服务体系,积极推广“零钱包”兑换服务,在辖内网点开设了零钱包兑换绿色通道、向高频现金使用场所提供上门兑换服务,有效提升支付服务的普惠性和便捷性,更好地满足老年客户、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多样化的支付服务需求。 立足民生所盼,践行金融为民。中国银行荆门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下阶段,将继续紧跟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优化支付服务,延伸服务触角,为金融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务体验,为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更大贡献。(金融时报 2024-06-26) 2024-06-27/hubei/2024/0627/2287.html
-
6月18日,交通银行宜昌分行在其夷陵支行设立首家外汇服务点,并完成外汇服务点挂牌及验收工作。 随着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贸易外汇业务管理的通知》正式实施,交通银行宜昌分行着力于延伸服务触角,本着金融服务于民的思想。配合优化业流程、完善业务体验,为我市夷陵区外贸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企业可在本区域享受便捷高效的“一站式”外汇服务,使企业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 今年5月,交行宜昌分行迅速响应推进外汇服务点设立工作,在中国人民银行宜昌分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宜昌市分局的指导和支持下,通过沟通与筹备,最终实现揭牌运营。为了充分宣传这一政策红利,交通银行宜昌分行充分利用营业厅、宣传海报、LED显示屏等多种渠道,同时结合新媒体平台,全方位向企业传达新政信息。此外,还优化了业务流程,将贸易外汇收支企业名录登记与外汇账户开户流程相结合,实现了“一次来,一次办”的高效服务模式。 下一步,交通银行宜昌分行紧跟外汇管理改革步伐,紧密围绕企业需求,扩大便利化政策覆盖面,切实为涉外企业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服务,实现“企业越诚信、手续越便利”、“银行越合规、审核越自主”的目标。(湖北日报 2024-06-24) 2024-06-24/hubei/2024/0624/2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