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全球疫情发展和国际形势演变错综复杂,但中国经济运行基本平稳,双向开放势头不减,人民币国际化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职能进一步巩固,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交易职能基本稳定,人民币国际储备职能不断增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王芳表示,人民币国际使用规模与市场认可程度总体延续增长态势。人民币更加全面地发挥国际货币职能,稳定位居全球主要货币前列。 人民币国际化的水平从一个指标中可以得到直观的体现——在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今年,人民币成功通过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DR货币篮子以来的首次审查,权重从10.92%上升至12.28%,权重仅次于美元和欧元。人民币在SDR中的权重提升,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人民币资产对全球资金的吸引力。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2年下半年工作会议进行工作部署时特别提及,稳步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本外币政策协同。夯实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的市场基础。支持境外主体发行“熊猫债”,稳步推动“互换通”启动工作,提高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跨境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环境持续优化 一直以来,基于经常项下的跨境贸易结算始终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基础驱动力。近年来,汇率波动有所加大,让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汇率避险和本币结算的重要性。对于外贸外资企业来说,在跨境贸易投资中使用人民币,可以减少汇率风险、降低汇兑成本,本币结算比任何汇率避险工具都更加便利、成本也更低。 稳步开展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试点,鼓励银行将更多优质中小企业纳入便利化政策范畴;支持银行“因企施策”满足外贸企业汇率避险需求;为跨境电子商务、海外仓等市场交易主体及个人提供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鼓励银行简化结算流程,为优质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跨境人民币投融资服务……今年以来,人民银行持续优化跨境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环境。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围绕实体经济需求,在符合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的原则下,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便利化水平再上新台阶,有助于推进高水平贸易和投融资双向开放,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4.58万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3.01万亿元,去年同期这两项业务分别发生3.6万亿元和2.54万亿元。 人民币作为金融货币的表现继续亮眼 在跨境人民币结算环境不断优化、人民币作为贸易货币的职能进一步巩固的同时,人民币作为金融货币的表现继续亮眼,这得益于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近年来,随着债市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债券先后被纳入彭博巴克莱、摩根大通和富时罗素等全球三大债券指数。这反映了中国债券市场不断提升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也反映了全球投资者对于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金融市场持续扩大开放的信心。截至2022年6月末,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托管余额为3.64万亿元,占中国债券市场托管余额的比重为2.6%。其中,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托管余额为3.57万亿元。分券种看,境外机构持有国债2.3万亿元,占比63.4%;政策性金融债0.9万亿元,占比23.6%。 在债券市场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今年5月,人民银行、证监会、外汇局发布联合公告,将境外机构投资者可投资范围扩展到交易所债券市场。这样一来,境外投资者投资我国债券市场的政策得到统一,中国债券市场制度型开放迈出了重要一步。 今年7月,在债券通开通五周年之际,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香港证监会、香港金管局发布联合公告,开展内地与香港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以下简称“互换通”),便利境外投资者通过两地基础设施连接完成人民币利率互换的交易和集中清算。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签署人民币/港币常备互换协议,将双方自2009年起建立的货币互换安排升级为常备互换安排。 在国际市场上,利率互换一直是成交量最大、交易最活跃的利率衍生品,在风险对冲、资产组合管理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中国银行上海人民币交易业务总部负责人表示,“互换通”的上线,是人民币利率衍生品业务对外开放的一项重大创新,是对人民币利率互换产品现有结算代理模式的有效补充,是继债券通之后我国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人民币国际化要着眼长远、扎实推进 “正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主要货币力量对比分化,国际货币格局进入动荡调整期。”王芳认为,越是在这种复杂局面下,越是要沉心静气、做好本分。人民币国际化要着眼长远,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要推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继续巩固经济大国和贸易强国地位,稳住人民币贸易结算基本盘;要深化金融改革与开放,尽早实现人民币从一般结算货币向战略性商品计价货币的跨越;要努力建设新型区域合作关系,不断丰富人民币的应用场景,全面增强其国际货币职能。 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业对外开放是相伴同行的。在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此前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对标国际高标准,推动形成以负面清单为基础的更高水平开放,实现系统性、制度性开放。一是进一步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落实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标高水平国际金融规则,做好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的准备工作。二是进一步提升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金融市场的便利性,丰富可投资的资产种类,完善配套制度规则,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三是构建与金融高水平开放要求相适应的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建好各类“防火墙”,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作者:本报记者 李国辉 责任编辑:袁浩 2022-08-05/shanghai/2022/0805/1785.html
-
本报讯 记者周轩千报道 近日,在外汇局上海市分局的指导下,农行上海市分行协助一家专精特新企业申请外债便利化额度,帮助企业打通境内外融资渠道。这是外汇局出台支持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开展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政策后,上海市首笔服务专精特新企业的试点业务。 非夕科技是国内知名的机器人研发企业,具有一系列专利和技术,获评2021年度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在得知企业拟从境外借入资金以进一步支持境内业务的研发后,农行上海市分行针对企业净资产规模的特点,向其介绍了相关政策。据了解,今年5月末,外汇局上海市分局根据总局发布的通知要求,新增专精特新企业作为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业务对象,允许企业借入的外债额度也从此前的500万美元提高至1000万美元。农行上海市分行为企业提供从申请材料准备到账户管理的全流程服务,在外汇局上海市分局支持下,仅用2个工作日就协助企业完成外债申请工作。 发布日期:2022-08-05 09:53 责任编辑:袁浩 2022-08-05/shanghai/2022/0805/1786.html
-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持续提升外汇管理政策透明度,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更新发布《现行有效外汇管理主要法规目录(截至2022年6月30日)》(以下简称《目录》),以便社会公众查询使用。 更新后的《目录》共收录截至2022年6月30日发布的外汇管理主要法规196件,按照综合、经常项目外汇管理、资本项目外汇管理、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监管、人民币汇率与外汇市场、国际收支与外汇统计、外汇检查与法规适用、外汇科技管理等8大项目分类,并根据具体业务类型分为若干子项。本次《目录》新增文件主要涉及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外汇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行政处罚办法等。(完) (可至“政策法规”栏目查询) 2022-08-05/shanghai/2022/0805/1779.html
-
国家外汇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局、外汇管理部,深圳、大连、青岛、厦门、宁波市分局,全国性中资银行: 为规范申报主体通过境内银行进行的涉外收付款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业务,国家外汇管理局修订了《通过银行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业务实施细则》(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国家外汇管理局各分局、外汇管理部应在收到本通知后,及时转发辖内中心支局、支局、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以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全国性中资银行应及时转发所辖分支机构,并遵照执行。 附件:通过银行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业务实施细则 2022-08-05/shanghai/2022/0805/1783.html
-
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6月,中国外汇市场(不含外币对市场,下同)总计成交20.31万亿元人民币(等值3.03万亿美元)。其中,银行对客户市场成交3.33万亿元人民币(等值0.50万亿美元),银行间市场成交16.98万亿元人民币(等值2.53万亿美元);即期市场累计成交7.79万亿元人民币(等值1.16万亿美元),衍生品市场累计成交12.52万亿元人民币(等值1.87万亿美元)。 2022年1-6月,中国外汇市场累计成交111.07万亿元人民币(等值17.16万亿美元)。 2022-08-05/shanghai/2022/0805/1781.html
-
7月29日,国家外汇管理局钦州市中心支局联合钦州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到辖区2家企业走访调研,以座谈、参观生产线等方式,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倾听企业的融资需求、政策诉求等。期间,钦州市中心支局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向其讲解宣传跨境贸易与投融资便利化政策,并引导企业积极开展汇率套期保值,增强汇率风险中性意识。此次活动通过常态化开展“一对一”走访宣传,有效提升了主场主体对外汇政策的知晓度,增强了其外汇合规与风险意识,促进了便利化政策红利的充分释放,得到了企业的充分认可。 2022-08-01/guangxi/2022/0801/2267.html
-
2022年7月银行结售汇数据(分地区) 2022-08-16/zhejiang/2022/0816/1695.html
-
2022年7月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数据(分地区) 2022-08-16/zhejiang/2022/0816/1696.html
-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22年7月份银行结售汇和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数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就2022年7月份外汇收支形势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2022年7月份我国外汇收支形势如何? 答:我国外汇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境内外汇供求延续基本平衡。7月份,受分红派息等季节性因素影响,企业、个人等非银行部门涉外收支呈现小幅逆差,属于在平衡区间内的正常波动,8月上旬为上百亿美元顺差。当前涉外收支状况并未改变境内外汇供求总体格局,7月银行结汇和售汇规模基本相当,综合考虑其他供求因素,境内外汇供求保持基本平衡。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保持稳定,截至7月末,外汇储备余额为31041亿美元,较6月末上升328亿美元,主要受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影响。 外汇市场交易理性有序,结售汇意愿保持稳定。7月份,衡量结汇意愿的结汇率(客户向银行卖出外汇与客户涉外外汇收入之比)为71%,处于近年来较高水平,较6月份提升6.1个百分点;衡量售汇意愿的售汇率(客户从银行买汇与客户涉外外汇支出之比)为67%,较6月份提升1.8个百分点,总体稳定。 经常账户延续顺差,在维护我国外汇供求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初步统计,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1691亿美元,同比增长45%;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9%,继续处于合理均衡区间,7月份经常账户仍延续合理规模顺差。今年以来,经常账户相关涉外收支和结售汇顺差均处于近年来高位,是我国重要的外汇资金来源渠道。其中,货物贸易表现出较强韧性,7月货物贸易涉外收支顺差421亿美元,体现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相对优势以及近年来转型升级成效。 展望未来,外部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但我国继续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内经济持续恢复,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同时,我国外汇市场韧性增强,有基础有条件继续保持平稳运行。 2022-08-15/safe/2022/0812/21293.html
-
2022-07-11/jiangxi/2022/0715/1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