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外汇》2023年第18期 作者:莫申生 刘岗 对部分全国外向型企业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企业在践行风险中性理念方面还存在问题和短板,建议从树立风险中性理念、建立套保制度、合理运用套保策略和工具三个层面进行探索实践。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增强,加之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地缘政治风险加大等外部形势更趋复杂,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金融管理部门和自律机制积极推动市场主体树立和坚持风险中性理念,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意识整体有所增强,但在微观行为层面仍存在认识不足、单边押注等问题。笔者所在部门通过调查问卷深度分析企业风险中性行为,以助力企业更科学地规避汇率风险,切实提升汇率风险管理水平。 企业汇率风险中性行为分析 外汇局数据显示,2022年,企业利用远期、期权等外汇衍生品管理汇率风险的规模达1.3万亿美元,较2021年增长15%,企业套保率较2021年提高2.4个百分点至24%,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意识不断增强。为更好地通过企业微观行为了解汇率风险管理现状,笔者所在部门设计并发放问卷对全国部分外向型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情况开展调研,获得有效问卷432份。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对外向型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基本情况、风险中性认知、避险现状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一,在汇率风险管理整体情况上,不同规模、经营模式的企业有较大差别。根据问卷结果分析,一是企业应用套保产品年限与企业规模呈正向关系。利用外汇套保产品进行汇率风险管理的年限主要集中于1年以下,拥有5年以上套保经验的比例整体偏低,小微企业尤其缺乏汇率风控与套保经验。二是企业应用外汇衍生品进行套保的比例随企业规模递增而上升。大型、中型、小型及微型企业利用衍生品保护外币资产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7.9%、24.7%、17.9%和16.8%。三是企业经营模式与汇率风险管理有较大关系。生产型企业办理衍生品比例24.2%,外贸型企业为32.9%。出口型企业汇率避险更为主动,套保企业占比35.3%;进口型企业衍生品应用比例仅21.8%。 第二,在风险中性认知上,超半数企业有正确理念,且认知水平随外汇敞口增加而提高。问卷结果显示,超半数样本企业采用按照固定比例或根据行情择机应用外汇衍生品的方式,且随着外汇敞口的增加,通过衍生品避险的比例逐渐提高(见下表)。从办理汇率套保初衷看,40%的企业认为,规避汇率波动风险是套保主要目的,但也希望带来额外利润;56%的企业以订单成本为导向制定汇率避险目标,额外收益不在考核范围内;以衍生品谋利作为主要目标的仅占4%。 第三,在汇率避险策略上,半数企业选用外汇衍生品,并以远期作为主要的汇率风险管理手段。一是在风险应对策略上,有规避汇率风险意识的企业中,48%选择外汇衍生品作为对冲工具,19%和16%分别选择跨境人民币结算与提前(延期)收付汇策略,此外还有签订货币保值条款、选择有利的计价货币价格等方式转移汇率风险。二是企业使用的衍生工具中,57%为远期,5%为掉期,38%为期权等其他工具。远期因直接的交易规则和较透明的交易价格在现阶段更易被企业所接受,是主要的汇率风险管理手段;掉期的头寸管理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期权以其搭配使用的灵活性,被企业接受的程度在不断提高。 从上述调查问卷结果看,部分企业在汇率风险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中性意识不足、套保制度缺失、相关人才配置有限、对套保产品认识存在偏差等问题,且企业规模越小,问题越明显。面对市场波动,一些企业无法坚持风险中性理念进而运用衍生品管理自身外汇敞口,往往因期待获得额外收益或存在“追涨杀跌”思维而错失锁汇时机。 企业汇率风险中性管理建议 风险中性理念的树立并非朝夕之功,需要市场主体通过避险实践不断加以提升。针对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存在的上述问题,建议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 树立正确的套保理念 一是充分认识套保的实质。汇率套保应理念先行,明确汇率套保是为了规避未来汇率波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其意义在于锁定汇率不确定性,绝非赚取超额利润的手段。因此,一方面要避免完全随行就市,不做任何套保;另一方面要杜绝“赌博投机”心态,防止利用衍生品谋利、偏离主业而导致实质风险。 二是盯住“订单成本”“财务成本”两个锚。套保的核心是锁定订单成本和财务核算成本,若汇率波动导致成本无法覆盖,则会产生真正的经营损失。以订单成本和财务成本作为套保的锚,并结合市场价格的变化进行分批套保,才能实现有效的汇率避险效果。 建立规范的套保制度 建立规范的汇率套保制度,是企业有效管理汇率风险的保证。一个完整的汇率套保制度包括确定目标、套保决策体系、具体套保操作与事后考核评估四方面内容。 一是设定管理目标。可由企业决策层根据外汇资产负债管理要求,结合汇率波动情况,明确汇率管理目标,根据目标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汇率风险管理制度和权责对等的财务授权体系。 二是套保决策体系化。重视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协调,进行内部制度和风险管理建设,将外汇风险管理措施嵌入到企业全面管理和业务流程中,并将相应的政策和流程明确化、系统化。 三是套保具体操作。借助银行专业能力,加快企业外汇人才的培养,汇率风险管理人员或团队负责根据授权对通过的方案进行具体实施,根据套保目标、企业决策和金融机构策略建议,选择产品进行套保,在遇到市场极端情况时,及时向外汇风险评估团队进行反馈。 四是重视事后考核评估。定期或不定期对汇率风险管理团队的套保工作进行评价,避免将锁汇汇率与到期日即期汇率做比较,切忌让套保团队变相承担预测市场走势的心理负担。对于考核标准,可以考虑从设定的套保目标、订单或核算成本及市场平均价等维度进行设置。 运用合适的策略和工具 从近10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来看,具有双向波动明显、震荡中枢逐步抬高的特征,呈现类似“喇叭”的波动形态。在实务中,企业可通过“分级管理策略”进行汇率避险,即在不同汇率区间采取针对性的汇率管理方案,并遵循“价格越好越要锁”的交易逻辑。 企业在践行风险中性理念的前提下,在具体运用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分级管理策略”进行适当套保。以出口企业的结汇为例,在汇率波幅加大的情况下,可将汇率分成不利(比如6.05—6.55)、中性(比如6.55—7.05)、有利(比如7.05以上)三个区间。当汇率在不利区间,可考虑少量锁定,价格越低、仓位越轻,产品上可选择买入期权或通过掉期以时间换空间,近端先结汇获得流动性,并保证汇率反转带来的波动机会;在中性区间,可相机选择远期、期权和掉期等产品;在有利区间,可分批锁定结汇,价格越高、仓位逐步增加,避险产品可通过远期、期权或通过产品组合规避汇率风险。通过上述“倒金字塔”型的汇率管理策略,有效提升企业锁汇的平均价格,从而扭转因预期差和恐慌情绪导致的汇率高点未办理、低点仓位重等风险。进口企业的购汇则可按照上述思路进行反向操作。 在交易工具选择上,随着汇率波幅扩大,企业对签约价格的敏感度和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可选择银行线上交易渠道在线办理交易达成管理目标,如浙商银行“浙商交易宝”支持企业通过电脑端或手机应用程序(APP)随时随地自主在线发起交易,提供委托挂单、夜盘交易、存续期管理等特色功能,通过数智化运用提升企业避险效率和灵活性。 作者莫申生系浙商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 作者刘岗系浙商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产品经理 2024-05-23/safe/2024/0523/24453.html
-
来源:《中国外汇》2023年第6期 作者:母丹 2022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冲破2008年以来高点,无论是波动率还是振幅均创近年新高。随着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汇率市场波动可能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这对涉外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将阐述在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的背景下,涉外企业如何进一步优化汇率避险管理策略。 汇率弹性增强特征分析 当某一货币汇率3个月隐含波动率超过6%或年内累计震幅超过10%时,即可认为该货币处于高波动市场环境中。与低波动货币相比,高波动货币往往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该货币汇率运行机制日趋复杂,市场波动的价格归因难度加大,可预测性大大减弱;二是该货币汇率波动趋势性上升,汇率影响因子扰动性提高;三是该货币的交易属性增强,外汇市场参与者种类进一步丰富,市场波动自我实现和强化特征明显;四是市场主体保值需求增加,衍生品交易种类和规模快速增长。 2022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幅约16%,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见附图)。未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短期资本流动规模扩大,人民币资产价格属性及对国际外汇市场的外溢性影响也将进一步凸显,人民币汇率弹性会进一步增强,过去一年汇率波动走势特征可能会延续。 汇率弹性增强对企业避险管理提出新要求 一是企业需客观评估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汇率避险模式。汇率弹性增强意味着企业管理汇率风险面临更高挑战,企业需要做更充分的准备以熨平汇率波动对自身经营的影响。企业可全面客观审视、评估自身汇率风险的管理难度,结合风险承担意愿、资源充裕度和管理能力(包括财务管理能力、风险监控能力等),选择适宜的汇率风险管理模式。有的企业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且自身资源和管理能力匹配度高,可适当保留一定的汇率套保自主决策空间,有的企业资源或能力尚有欠缺,在市场大幅波动环境下,企业应严格执行套保策略,降低汇率波动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二是注重将企业经营环节与外汇套保操作紧密结合。在汇率弹性增强的情况下,以往的静态、粗放的汇率避险管理模式已不适用,企业应加强对涉外经营各节点的外汇敞口暴露情况的追踪,企业对外经营行为可与企业外汇对冲操作更紧密结合,以期实现保值操作与企业现金流、订单周期的匹配。 三是建立高效的外汇套保管理体系和决策机制。在汇率弹性增强的背景下,企业在对自身情况进行全面、充分的评估后,采取何种节奏和效率的保值操作与企业套保策略同样重要,要尽量避免因流程冗杂或决策不清导致市场波动带来的额外成本。对此,涉外企业可建立完善的汇率风险管理授权体系,保证相关人员分工、授权清晰,还可建立清晰的执行机制和交易规则,如设定待对冲敞口规模的规则、将待对冲敞口中部分敞口固定时点进行操作等,以保障外汇套保操作决策合规高效。 新形势下汇率避险操作要点 一是可分散对冲时点,并适度缩短交易期限。在汇率弹性增强的背景下,为平抑市场变化对保值效果的影响,避险主体可采取分散保值规模操作策略,即在不同时点分散对冲,以熨平价格快速波动的市场影响。同时,可适度压缩汇率套保的交易期限。首先,在汇率弹性增强的市场环境下,该货币汇率衍生产品尤其是复杂产品定价曲线通常呈现陡峭化形态,往往是长期限的汇率套保对冲成本较高,期限较短的对冲工具成本远低于长期限对冲工具的套保成本,因此,多采用期限较短的对冲工具可帮助涉外企业节约对冲成本。其次,短期限工具给予市场参与主体更多的灵活性,涉外企业可根据市场和自身经营情况变化,较为灵活的调整公司对冲交易。此外,衍生品期限越长,市场大幅波动的概率越高,市场参与主体在衍生品持有期内可能会遇到衍生品估值的波动,这也会增加涉外主体的财务管理难度。 二是综合运用衍生产品,防范尾部风险。新形势下,简单保值工具如远期或掉期等仅能提供对称线性的对冲效果,难以充分满足企业多样化的避险需求。涉外企业在充分评估自身风险偏好、成本预算等基础上,选择适当的避险策略和工具,可考虑在已有工具集合基础上,分步引入期权或其他结构类产品,防范市场极端波动带来的尾部风险。如外汇收款主体可考虑买入深度价外的外币兑人民币看跌期权,守住企业保值汇率下限的同时还能享受策略执行的灵活性。 三是加强外汇套保产品存续期管理。在汇率弹性增强的背景下,涉外企业保值交易面临估值大幅波动的风险,企业需加强对存续期的外汇套保产品的管理,加强对交易的追踪、后评价体系建设,并根据反馈情况适时调整避险操作,包括但不限于:密切跟踪保证金/授信是否充足、监测敞口实际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补仓/平仓操作等。 案例分享 跨国公司境外利润对冲 A公司为境内一家汽车制造企业,5年前在F国建立海外工厂及分公司,主要面向美国和欧洲地区市场销售,其经营收入和成本计价货币均为美元,F国经营利润每年汇回境内并结汇。订单回款周期平均为3个月。以往A公司采用每半年汇总境外收入并实施保值的模式,即每年叙作两笔外汇远期保值交易。为平滑市场波动对保值效果的影响,2022年A公司决定增加保值操作的频率,采用依收入规模累计额进行交易决策的模式——当外币收入(订单金额)每累计满1000万美元时,即叙作一笔远期结汇交易,交易期限均为3个月(见附表)。 根据2022年初制定的计划和执行规则,本年度A公司共叙作7笔外汇远期结汇交易,总金额8226万美元,加权平均汇率为6.8191。2022年全年人民币汇率平均价格为6.7366,A公司平均保值价格高于平均价825点。由此可见,A公司严格执行分批结汇的保值策略使其享受到市场上行带来的价格改善,最终实现了整体保值的平滑效果。 涉外企业外债风险管理 在汇率弹性增强的市场环境下,长期限外债发行主体面临的汇率不确定性增强,如不进行恰当风险管理,可能导致实际融资成本较高。如果外债发行主体直接采用长期限衍生品完全对冲本金和利率汇率风险,也往往成本较高。因此建议这类市场主体可以通过短期限产品先对冲汇率风险,之后适时管理剩余期限现金流错配风险,以整体取得较好的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的防范。 B公司为地方国企,境内人民币5年期融资成本为4%。2022年初B公司决定在境外发行2亿美元5年期债券,票面利率为2.48%,半年付息。此时人民币兑美元在6.36附近。考虑到该汇率水平已是5年内的相对低位,向上风险远高于向下风险。因此,B公司决定通过外汇掉期锁定汇率风险。 首先B公司考虑用5年期掉期进行对冲。但由于长期限掉期流动性较差,价格溢价较高,B公司决定先行续作一笔1年期掉期,优先对冲汇率风险,待后期掉期价格更为友好时再就剩余部分的掉期期限敞口进行对冲(此时1年期掉期价格为即期价格+1100点,5年期掉期价格为即期价格+3900点)。半年后,人民币汇率贬至6.81,同时1年期掉期价格跌至即期价格-1100点,5年掉期价格跌至即期价格-300点附近。此时B选择叙作一笔半年后起息的4年期掉期交易,价格在即期价格-400点附近,对冲剩余期限敞口。综合来看,B公司的保值成本仅为年化0.21%(年化对冲成本为5年总体掉期点除以汇率再除以5年,即(+1100-400)/6.7366/5=21BP,其中,汇率按2022年平均价格计),最终这笔外债折人民币年化融资成本为2.69%(即2.48%+0.21%)。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研究中心 2024-05-23/safe/2024/0523/24450.html
-
5月27日,十堰市商务局、人行十堰市分行和外汇局十堰市分局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专精特新”、科技型企业开展跨境贸易及投融资工作的通知》,鼓励和支持符合外汇局便利化试点政策的企业开展跨境融资。 为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2022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了《关于支持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开展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的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相关企业在一定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湖北省等九个省(市、自治区)辖内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可在不超过等值1000万美元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2023年底,又将科技型企业纳入试点范围。为加快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在外汇局湖北省分局的指导下,外汇局十堰市分局联合市商务局和人行十堰市分行共同制定了支持辖内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企业跨境融资的奖励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跨境融资,利用外资,切实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该项政策规定,对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企业开展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业务给予实际提款金额(折美元)0.1-0.2%的一次性奖励(折人民币),用好用活商务部门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 十堰市商务局、人行十堰市分行和外汇局十堰市分局近期将联合组织三类企业开展跨境业务政策专题宣讲会,确保国家各项跨境投融资便利试点政策和十堰市制定的奖励措施落实落地。(湖北日报 2024-05-28) 2024-05-29/hubei/2024/0529/2269.html
-
为进一步规范外汇局系统行政复议案件办理工作,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外汇管理局修订了《国家外汇管理局行政复议程序》(见附件),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国家外汇管理局行政复议程序 国家外汇管理局 2024年4月18日 2024-05-28/hubei/2024/0528/2268.html
-
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4月,中国外汇市场(不含外币对市场,下同)总计成交23.04万亿元人民币(等值3.24万亿美元)。其中,银行对客户市场成交3.46万亿元人民币(等值0.49万亿美元),银行间市场成交19.58万亿元人民币(等值2.76万亿美元);即期市场累计成交7.39万亿元人民币(等值1.04万亿美元),衍生品市场累计成交15.65万亿元人民币(等值2.20万亿美元)。 2024年1-4月,中国外汇市场累计成交89.21万亿元人民币(等值12.56万亿美元)。 2024-05-31/beijing/2024/0531/2387.html
-
2024-05-31/beijing/2024/0531/2388.html
-
中国对外证券投资资产(2023年末) 2024-05-31/safe/2024/0531/24525.html
-
China's External Portfolio Investment Assets at the End of 2023 2024-05-31/en/2024/0531/2209.html
-
5月25日,中尼传统边贸点恢复开放仪式在西藏定结县举行。中尼传统边贸点的恢复开放,将为中尼两国贸易和人员往来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为中尼两国双边经贸合作打下了基础,为促进中尼合作注入更强劲的动力。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喀则市分局按照“破难题、促发展”要求,结合实际找准自身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切入点、发力点,持续开展中尼传统边贸点用汇便利,贯彻“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拿出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实招硬招,不断提高推动外汇结算便利、服务实体经济的本领。 一、“走访+定点”双结合,扩大中尼传统边贸点外汇政策宣传面。日喀则市分局制作中尼传统边贸点涉外银行网点布局图,派出工作组,走出办公室,蹲点银行业务办理,通过明察暗访,实地查看银行全流程业务办理,实时掌握一线业务办理情况,推进外汇服务政策落地,打通政策宣传“最后一公里”。 二、深入中尼边贸点一线,挖掘中尼传统边贸点用汇需求。日喀则市分局派调研组赴中尼边贸点一线,通过汇银企座谈会、实地走访等方式开展调研,高效对接涉汇商户,现场对接金融机构,提出解决思路,全方位做好外汇服务保障。 三、汇总归集问题,全程辅导中尼传统边贸点用汇换汇业务。对于发现的新问题,日喀则市分局主动作为,建立问题清单,汇总归集问题,制定及时跟踪反馈制度,包户到人,为下一步全程跟进,及时解决边贸点用汇难题夯实基础。 2024-05-31/xizang/2024/0531/1292.html
-
Recentl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change (SAFE) releases data on China's external portfolio investment assets by country/region and by sector of resident holder at the end of 2023. The statistics show that China's external portfolio investment assets (excluding reserve assets) amounted to USD 1098.4 billion by the end of 2023, including USD 622.6 billion in equity investments and USD 475.8 billion in bond investments. The top 5 recipients of Chinese investments were Hong Kong SAR, the United States, Cayman Islands, the British Virgin Islands and the United Kingdom, with the amounts being USD 418.7 billion, USD 256.7 billion, USD 95.9 billion, USD 76.3 billion and USD 35.8 billion respectively. By the end of 2023, other financial corporations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ank and non-financial sector were the main sectors holding external portfolio investment assets, with the amounts being USD 620.8 billion, USD 353.2 billion and USD 124.3 billion respectively, accounting for 57 percent, 32 percent and 11 percent of China’s total external portfolio investment assets. (End) 2024-05-31/en/2024/0531/2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