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辖内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投资额度审批情况表(截至2022年7月29日) 2022-08-23/guangdong/2022/0823/2368.html
-
2022-09-09http://www.gov.cn/premier/2022-09/08/content_5709067.htm
-
2022-09-09http://www.gov.cn/xinwen/2022-09/08/content_5708963.htm
-
2022-09-09http://www.gov.cn/xinwen/2022-09/08/content_5708869.htm
-
2022-09-09http://www.gov.cn/xinwen/2022-09/08/content_5708949.htm
-
2022-09-09http://www.gov.cn/xinwen/2022-09/08/content_5708978.htm
-
难题1:企业的传统考核方式为逐笔考核、单笔核算业务利润,在汇率套保业务考核方面,是否应该将到期日即期汇率与远期锁汇汇率对比,来核算财务部门套保是亏还是赚? 案例1:A企业2019年注册成立,是以日用品销售为主的小型出口企业。一直以来企业收汇资金全部采用即期结汇,未办理外汇套保。2021年2月开始,受汇率风险中性理念宣传影响,企业签约4笔共计32万美元远期结汇,分别为4月中旬以6.4781结汇5万美元,5月中旬以6.4934结汇9万美元,6月中旬以6.5071结汇10万美元,6月末以6.5139结汇8万美元。但随着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4月中旬即期价格达到6.53左右,面对即将交割的6.4781的远期签约价格,企业财务人员对于锁汇后反而提高财务成本表示了疑虑。 银行分析认为:财务人员面临的压力,往往是由于企业缺乏一整套汇率套保的决策和执行机制,需要对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业务人员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宣导,引导企业树立保值而非增值的理念,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重点考核相关人员是否按照既定制度、流程和套保策略操作,而非将远期锁汇汇率与到期日即期汇率做比较,以此来考评套保是亏还是赚。为此,银行向企业进一步剖析了汇率“风险中性”理念的内涵,引导企业摈弃了外汇衍生品既需要避险又需要增值的双重目标,认同“汇率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锁定成本,而不是博价格”。 难题2:企业办理外汇衍生品需要在期初根据产品类型和期限缴纳相应比例的履约保障或扣占授信,并在衍生品存续期间依市场情况适时追加以满足最低履约保障或授信要求。但在实务中,一些小微企业或部分轻资产、高流量的外贸型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的授信,缴存保证金占用资金、成本较高,从而制约企业开展汇率避险。 案例2:B企业是一家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属单向出口型企业,主要从事低温制冷设备研发、制造、销售与服务。近年来,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利润空间受限,汇率波动又进一步增加了企业收入的不确定性。但B企业发现在银行办理外汇衍生品业务需要缴纳3-5%的保证金,占用了企业本就不充裕的资金流,对企业造成了较大负担。 银行分析认为:虽然B企业规模不大,但其母公司是该行的优质客户,与该行有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综合评估各项因素后,给予B企业外汇衍生品专项授信额度,降低企业缴纳保证金的压力。此外,其他银行也采取了类似措施。比如,银行A于2022年1月发文明确外汇代客衍生品小额免保证金专项授信相关事项,符合要求的中小微企业可以申请外汇代客衍生品小额免保证金专项授信额度,单户最高额度为500万元。银行B基于与外汇局相关系统直连,开展外贸企业大数据分析与企业画像,推出“出口数据贷”产品,可为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提供外汇衍生品授信担保,免除企业资金占用。 案例3:C企业为主要提供标识印制产品的小微企业。近年来企业开始拓展海外市场,产品销往东南亚、欧洲及南美等地区,年出口额50-100万美元。为减少汇率变动对出口利润的影响,2021年,C企业陆续签约了远期、期权等衍生品业务进行套期保值。由于无授信,企业均采用缴纳保证金的方式,虽有效实现了汇率避险,但也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资金压力。企业向银行咨询,是否有其他履约保障方式,既支持外汇衍生品交易,也尽量降低交易成本。 银行分析认为:总行2020年推出的柜台记账式债券(简称“债市宝”)质押办理衍生品业务模式,可适用于企业C。即客户在银行柜台购买国债、金融债和地方债等产品,并将其作为衍生品交易履约保障提交给银行。通过此种方式,能够将客户履约保障收益率提升30-100BP,客户获得的债券收益高于保证金定期存款收益,有效降低小微企业套保成本。据了解,该分行自2021年初开展“债市宝”质押办理衍生品业务以来,已在全省13个地市为数百家中小客户通过“债市宝”成功办理外汇衍生品交易,受到客户的好评。 难题3:实务中,小微企业呈现贸易金额小、笔数多、日期较为分散等特点,对于外汇衍生品的灵活性需求较高。 案例4:D企业是小型涉外生产企业,主要生产出口燃气取暖器、烤箱、家用电器等产品,年均出口额约2000万美元,均以美元结算。该企业单笔订单金额较小,订单多,且由于不同产品生产周期不同、进口商付款时限不同等原因,企业的收汇账期较为分散,为1-6月不等。该企业有一定的汇率风险管理经验,在核定内部成本汇率的基础上,对订单进行逐笔套保。实践中,D企业发现,如果采用对单笔订单分别签约远期结汇的方式,由于每笔远期结汇价格不同,会计核算较为复杂,对企业的财务管理造成了较大压力。因此,D企业向银行咨询,能否提供一个统一的远期结汇报价,以覆盖未来一段时间不同期限的远期结汇交易。 银行分析认为:均价远期可以有效满足D企业需求。银行根据企业一段时期内(如6个月内)的订单情况,按照对应期限(如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收汇金额、远期结汇价格等计算出远期加权平均汇率,企业按照统一的加权平均汇率对多笔不同期限、不同金额的收汇进行远期结汇产品签约。D企业采纳了该方案,认为均价远期产品很好满足了其便捷核算的需求。 案例5:E企业结算方式以电汇为主,货到后客户付款,受新冠疫情影响,船期不确定,企业部分订单收汇日期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但远期结汇需要确定结汇日期,如果因船期变动导致原先确定的结汇日期不能结汇,企业虽可通过展期或取消交易的方式应对,但频繁展期或取消交易对企业财务人员造成了较大压力。 银行分析认为:择期交易产品可以有效满足E企业需求。企业可选择锁定未来某个时间段内的汇率,在交割时间段内任意工作日,均可按照锁定汇率一次或多次交割,从而保留一定的灵活性,无需频繁展期或取消交易。 案例6:F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快速诊断试剂及配套仪器的研发制造及销售的中小微企业,自全球疫情暴发以来,企业出口订单增加,但订单单笔金额小且频率较高,通过柜台办理衍生品交易会耗费企业不少人力和时间,且业务时效性难以保证。银行分析认为:(1)通过网银远期结售汇功能,为企业提供“无纸化、全线上”汇率风险管理服务,不仅提高衍生品交易业务的时效性,同时也降低企业的“脚底成本”。(2)为了降低企业人工盯市的压力,建议企业利用网银挂单功能,通过设定目标价位后系统触及自动成交的方式,为企业锁定理想交易汇率。 难题4:小微企业“产供存销”等经济活动往往呈现碎片化,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小城市及县域网点,销售多借助外综服平台、跨境电商等渠道进行,与银行之间缺乏有效的业务联系。 案例7:联合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下游工厂提供汇率风险管理服务 G公司为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根据客户委托代办出口、报关、收汇、结汇,年代理出口额约1亿美元,被代理客户近百户。被代理客户基本为制造工厂,主要产品为建材、电器等,普遍规模小、人员少,缺乏专业的财务及报关人员。G公司的业务模式为:工厂接到国外订单后,委托G公司代办出口、报关、收汇、结汇,G公司结汇后将收到的人民币划转给工厂。从订单确认到实际收汇需要1-6个月账期,存在一定的汇率风险。最初,G公司认为其主要从事代理出口业务,汇率风险承担主体为工厂,G公司自身没有汇率风险敞口,因此对汇率套期保值持观望态度。但G公司逐渐意识到,由于汇率波动,工厂的利润被侵蚀,甚至出现亏损,导致工厂不敢对外接单或少接单,G公司代理出口业务面临减少的压力。 银行分析认为:G公司可通过远期结汇产品为工厂代办套期保值,但需要解决两个问题:(1)G公司需事先得到工厂授权,同意由G公司代办出口收汇套保;(2)为符合银行风险管理要求,G公司需征得工厂同意,在银行办理衍生品套保业务时缴纳一定履约保障。为切实解决下游工厂的汇率风险管理问题,银行对下游工厂逐家宣传,多数工厂了解到可以通过远期结汇确定出口结汇价格,从而锁定出口收益后,均表示非常欢迎。因此,他们同意由G公司代办出口收汇套保业务,也同意通过G公司向银行提交履约保障。最终,G公司的多家被代理工厂选择了上述汇率避险安排,既有效保障了工厂出口业务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主营业务正常开展,还大大提升了G公司的外贸综合服务质量。该案例表明,这些实际持有汇率敞口但又不具备开展套期保值业务能力的下游工厂,也可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案例8:携手供应链平台帮助下游小微企业管理汇率风险 H企业为平台型供应链管理企业,主要业务模式是向下游经销商(境内企业,大多数为小微企业)提供境外冷冻禽畜生肉、海鲜产品的采购、仓储等服务。以往,H企业在进口商品到货前一至两周向经销商收取款项,随后即期购汇,对外支付美元,汇率风险由下游经销商自行承担。H企业的挑战:(1)下游经销商基本为小微企业,回款受销售情况影响,资金较紧张;(2)由于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下游经销商进口成本难以预测,希望平台企业能为其管理汇率风险;(3)为提升客户服务水平,需要帮助下游经销商管理汇率风险。针对上述情况,银行设计了综合服务方案:(1)平台企业在银行办理进口押汇业务,由银行垫付进口货款;(2)平台企业将多笔进口押汇垫付款的还款日适当归总,并统一为下游经销商办理远期购汇;(3)下游经销商在远端还款日向平台企业支付人民币货款,支付金额事先已确定。通过上述业务安排,一方面,下游经销商可以延迟支付货款,缓解了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平台企业通过远期购汇帮助下游经销商锁定了汇率风险。为推动汇率套保的顺利进行,银行综合考虑平台企业财务资质、业务开展情况等,给予平台企业汇率套保专项授信额度,平台企业无需向银行支付保证金即可进行汇率套保。2021年以来,银行已为平台企业合计办理了69笔美元进口押汇业务和9笔远期购汇业务。 案例9:协助某地区个体工商户规避汇率风险 某地区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窗口城市,被誉为“世界小商品之都”,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2020年进出口总额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与其他市场相比,该地独特的小商品市场采购交易模式和个体工商户为主的经营主体具有显著的区域特色,但银行为个体工商户开展汇率套保交易,面临真实性审核的挑战。 银行分析认为:可借助联网信息平台实现真实性审核。在该地市场采购贸易模式下,个体工商户将境外采购商所需货物送到货运代理公司指定仓库,后续报关、出口由货运代理公司等完成,并由后者在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中维护相关进出口业务基础信息。个体工商户在开展结汇套保时,可在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中提出申请,相关申请与货运代理公司维护的基础信息匹配后方可办理。借助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银行逐笔核对个体工商户套期保值业务实需背景,有效控制业务风险。 2022-09-09/beijing/2022/0909/1947.html
-
难题1:正常套保情况下,衍生品交易自身产生的亏损,会不会作为重大损失被监管部门追究? 案例1:A企业是经营农产品及相关化工品的国有企业,面向东南亚、中东、南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2020年,由于未使用套期保值工具,且涉农行业利润较薄,导致部分订单出现较大幅度亏损。经了解,企业未开展汇率避险的原因在于无法有效管理浮动盈亏。银行组织专业团队与企业共同开展方案讨论和业务情景模拟,指导企业根据业务成本测算目标汇率,在远期汇率超过目标汇率时,全额进行套期保值,在远期汇率低于目标汇率时,部分进行套期保值,后续再根据汇率变化择机进行套保。在交易中,企业逐渐形成了成熟的套期保值策略,做到了“看淡浮动盈亏,提前锁定利润”。2021年累计办理套保近2亿美元。 案例2:B企业为一家主营化肥销售的国企,年出口额约1.5亿美元,化肥业务量大但利润微薄。2017年以前,企业认为办理远期结汇有亏有赚,跟直接用即期结汇整体损益差不多,套保动力不大。2017年下半年,人民币持续升值令其蒙受较大损失。出口订单刚签完没多久汇率就已经跌到成本价下方,等到收汇再办理即期结汇时,这笔订单出现较大亏损。2018年,企业在银行指导下主动改变内部考核方式,将汇率跟订单成本作比较,及时办理锁汇,并采用期现结合的方式评估套保效果。2021年,企业在银行办理远期结汇1.04亿美元。 案例启示:银行应指导企业正确看待浮动盈亏,逐步建立套保策略。特别是对于利润空间较低的企业,要避免因为没有汇率避险而导致亏损,汇率风险管理是国有资产保值的重要手段。监管部门要求国有企业严守套期保值原则、禁止投机等,与外汇局的真实性监管要求在逻辑上一致。 对于符合套期保值原则的外汇衍生品业务,其主要风险不在于持有期间的浮动盈亏,而在于没有套保导致的“裸奔”。浮动盈亏管理要求适合高风险衍生品业务,如大宗商品期货等。对于符合套期保值原则的外汇衍生品业务,不应过多关注浮动盈亏,而应更多关注风险中性。 难题2:如何搭建与企业主营业务契合的汇率风险管理机制?如何搭建分层式的汇率风险管理架构? 案例3:C公司为区域性的大豆压榨行业龙头国有企业,随着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成为常态,公司逐渐意识到汇率波动对经营利润产生较大影响。在银行指导下,公司形成了完善的一体化风险管理框架,以稳健经营为目标,通过商品期货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套保交易锁定风险和利润。公司由专门团队监测境外市场大豆期货价格、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豆油豆粕期货价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等,经综合测算后,一旦利润达到目标水平,即同时锁定进口大豆价格、美元购汇价格以及豆油豆粕卖出价格。举例来说:一旦利润达到目标水平,公司在CME买入大豆期货,在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卖出豆油豆粕期货;同时,公司根据CME大豆期货合约锁定的价格在银行办理汇率套保,汇率套保产品大部分采用远期购汇,小部分通过风险逆转期权组合,这两种产品均可将汇率风险完全锁定。通过此种模式,公司将每一笔业务利润予以锁定。 案例4:D企业是一家从事农药生产和销售的国有企业,主要客户群是南美、非洲等地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企业在具体避险操作上面临着决策流程长、出口收汇时间不确定等问题。 银行向企业推荐了“系统性策略”与“机动性策略”相结合的分层式汇率治理机制,便利国有企业建立分层式的汇率风险管理架构。长期汇率管理目标通常由董事会和公司高层制定,属于企业的“系统性策略”;中短期汇率风险管理目标,则由财务部结合银行的汇率风险管理建议,制定汇率套保方案,使得企业在具体执行中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较好实现套保效果,属于“机动性策略”。 首先,银行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风险偏好,结合市场波动形势,帮助企业高层制定“总体/年度套保计划”。包括:目标汇率、外汇衍生品应用品种范围、外汇衍生品存量交易限额、可用外汇交易渠道等内容。该计划为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提供整体指引,具体汇率避险操作可在框架下开展,无需重复走长流程审批。 其次,与企业的交易执行部门(财务部)建立常态化的汇率咨询、策略建议、交易询报价联动机制,根据企业的日常需求制定“当期/单笔套保方案”。 最后,在交易后按照企业的管理要求向内部合规审计部门及时提供交易证实书等交易凭证并定期提供市值评估报告。 案例启示:银行不仅要帮助企业树立汇率风险中性理念,更要协助企业搭建汇率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建立汇率风险管理工作机制。要与企业高管层、执行层深入沟通,梳理汇率风险管理框架,对企业初步形成的工作机制给出专业建议,帮助企业明确汇率风险管理目标,制定细化的操作流程等。 难题3:除了进出口贸易外,许多国有企业的汇率风险来源是海外发债。对于长期限的外币债务,应如何做好汇率风险管理? 案例5:国有企业E,2018年5月境外发行可转债18.5亿港元。自发行之日起,银行每月根据市场变化为其提供保值交易建议与报价,与企业保持频繁密切沟通。2020年10月,根据债券转换条款,为企业定制个性化套期保值方案,企业办理海外债项下汇率保值业务10亿港元,首笔交易到期日为2021年5月。2021年以来,银行持续跟踪债券提前赎回条款触发进度,提供套期保值交易建议,5月企业继续展期10亿港元。 案例6:国有企业F,主要从事收费公路和道路的投资、建设及经营管理。企业于2016年6月在海外发行美元债,金额3亿美元,期限5年,企业基于此开始考虑管理美元债项下的汇率风险。企业管理层对于汇率保值产品接触较少,银行多次上门拜访,对市场走势、套期保值产品及风险管理等问题逐一讲解和解答。最后,银行为客户提供了逐年对冲的方案,流动性和报价更好;通过叙做远期购汇和期权产品锁定了3亿美元债的汇率风险,平滑了美元债存续期间因汇率波动而带来的报表损益波动。 案例7:国有企业G,2019年底成功发行3亿美元海外债券,期限3年,固定利率,按半年付息。发债资金回流境内后,企业与银行叙做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一次性将3亿美元本金的结汇价和远期还本购汇价、以及6期利息的远期购汇价全部按当天的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进行了锁定,也支付了一定的掉期成本。该套期保值交易流程简单,帮助企业规避了外债面临的汇率利率风险,优化了财务报表。 案例8:政府平台企业H,在境外成功发行三年期美元债。企业从未有过汇率风险管理经验,银行建立了对客工作小组,与企业保持密切沟通,产品经理多次上门向财务人员介绍具体的操作流程和业务效果,并联动总行资金中心产品经理和汇率研究专家通过实地走访、线上交流等方式加强过程跟进。经过一年的服务跟进,企业采用远期购汇锁定未来还本的购汇成本。企业也是当地首家办理该业务的国有企业,成为当地国企发行外债汇率风险管理的标杆。 案例启示:国有企业的海外发债,往往具有金额大、频率低的特点,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意识不强。银行应主动联系,积极向企业开展汇率风险中性宣传,并针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资金结算需求,量体定制汇率保值方案。套期保值交易达成后,银行仍应定期向企业发送专业的市场快讯及分析,持续加深企业对汇率风险管理的认识及接受程度,协助企业做好全周期汇率风险管理。 难题4:部分中小国企在银行没有授信额度,能否通过共享集团公司在银行的授信额度来开展外汇衍生品业务? 案例9:企业I是某国企集团下属子公司,2019年收到香港船东建造两艘大吨位不锈钢化学制品货运船订单,合同金额3000万美元,当时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6.9左右,回款时间长达3年,面临较大风险敞口。银行为其配套制定了与收款期限相匹配的超远期结汇方案,2020年5月,通过占用该国企集团在银行总行的整体授信额度,免保证金办理了三年期3000万美元超远期结汇,平均锁汇价格7.22。截至2022年3月,已累计交割1500万美元。 案例启示:对于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若银行支持通过占用集团整体授信额度为集团内子公司办理外汇衍生品业务,将有助于集团内的中小国有企业降低套保成本。 2022-09-09/beijing/2022/0909/1948.html
-
问:国家外汇管理局刚刚公布了最新外汇储备规模数据。请问造成2022年8月外汇储备规模变动的原因是什么?今后的外汇储备规模趋势是怎样的? 答:截至2022年8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0549亿美元,较7月末下降492亿美元,降幅为1.58%。 2022年8月,跨境资金流动理性有序,境内外汇供求保持基本平衡。国际金融市场上,受主要国家货币政策预期、宏观经济数据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上涨,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总体下跌。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下降。 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但我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有利于外汇储备规模保持总体稳定。 2022-09-09/beijing/2022/0909/1950.html
-
为精准普及汇率“风险中性”理念,提升北京地区市属国有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意识,落实疫情防控背景下“风险中性”常态化宣讲机制,近日,北京外汇管理部会同市国资委、北京地区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组织开展第七期“汇心为民”企业汇率风险中性线上宣讲会,线上参会人数200余人。 与会五家银行向参会企业介绍了汇率风险中性理念、北京地区外汇衍生品银企对接公共服务平台相关功能及汇率避险相关外汇衍生产品。北京外汇管理部相关部门就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提出建议。 下一步,北京外汇管理部将继续发挥线上宣讲优势,会同相关部门做好靶向宣传、精准施策。同时,引导银行下沉服务重心,积极、精准对接企业外汇衍生品业务需求,全面提升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水平。 2022-09-09/beijing/2022/0909/1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