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是上海自贸区外汇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自2014年初启动以来试点效果明显。试点参与主体普遍反映,外汇局试点政策顺应企业实际需求,受到企业特别是总部型企业的欢迎,为区域总部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对支持自贸区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与国际接轨的政策设计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自贸区的整体对外开放形象。试点效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通过创新跨国公司账户体系,利用同一账户实现不同资金的归集管理,统筹管理境内境外的外汇资金,实现资金一体化管理,提升了企业和银行的业务创新和资金管理能力。二是集中收付汇和净额轧差,减少企业交易笔数和金额,大大降低了集团财务成本,提升了跨国集团全球结算效率。三是参与试点的银行结合企业个性化业务特征,开发有针对性的外汇资金集中运营方案和系统开发,在服务企业的同时为银行带来结算量、存款、结售汇等方面业务量的增长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四是跨国公司参与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从业务运营总部逐步升级为资金运营总部,有力推动了自贸区内总部经济转型升级。 2015-07-30/shanghai/2015/0730/41.html
-
2015年4月22日自由贸易账户外汇业务启动以来,上海自由贸易账户外汇业务运行平稳。 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关于启动自由贸易账户外币服务功能的通知》(银总部发〔2015〕26号)出台后,上海市分局加强对银行企业的指导和调研,定期开展专项监测分析,确保该项业务顺利推进。在总局的指导下,上海市分局认真研究制定统计监测方案,密切跟踪业务进展,及时向开展相关业务的银行提供指导,督促银行严格把控操作风险。近日,为了解自由贸易账户外汇业务开展情况,上海市分局召集相关企业开展调研。被调研企业普遍反映,自由贸易账户启动外币服务功能后,银行进一步简化了单证审核流程,与境外的结算更为便利,通过自由贸易账户进行本外币融资更加便捷,企业融资成本更低。 2015-08-07/shanghai/2015/0807/42.html
-
2015年8月28日,上海市分局召开跨国公司“升级版”政策通报会,传达落实《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规定〉的通知》(汇发〔2015〕36号)政策精神。会议梳理了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的政策框架,回顾了政策发展历程,通报了上海地区跨国公司试点业务开展情况,提出了下一步工作要求,并结合当前外汇收支形势,针对银行、企业在业务推进和数据报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窗口指导。相关主办企业和合作银行负责人等100多人参加了会议。 2015-09-02/shanghai/2015/0902/47.html
-
为进一步推进外币现钞跨境调运及批发业务发展,改善国内外币兑换服务环境,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与海关总署联合批复3家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机构办理外币现钞跨境调运及批发业务。总部设在上海的通济隆外币兑换(中国)有限公司获得此项业务资格, 目前,该公司 通过上海口岸完成全国首单外币现钞跨境调运及国内批发业务(包括境外订购、海关通关、金库保管、现钞配送、境内结算、跨境转账等业务环节)。 2015-08-14/shanghai/2015/0814/43.html
-
近日,王利平副局长主持召开2015年上海市分局第三次廉政教育会议,组织开展岗位(廉政)风险防范教育,研究落实岗位(廉政)风险防范各项工作,帮助干部员工进一步了解掌握岗位(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总体要求、责任分工、工作任务等内容,深刻认识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意识和依法行政意识。分局全体员工参加了会议。会后,分局还组织观看了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 2015-07-17/shanghai/2015/0717/40.html
-
为搭建监管主体与监管对象的沟通交流平台,反馈政策需求和执行效果,2015年8月20日,中国外汇管理杂志社在上海举办了“货币兑换的春天——中国本外币兑换业务现状与发展对策研讨会”。研讨会邀请了外汇管理及相关监管部门、部分开展跨境调钞业务的中间服务商、部分国内银行及货币兑换特许机构参加,对当前中国本外币兑换业务现状和相关业务发展,监管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进一步简政放权的方向进行了研讨。 2015-08-26/shanghai/2015/0826/45.html
-
8月13日下午,上海市分局国际收支处开展《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统计制度》培训,辖内68家银行约150名填报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主要针对前期报表填报的常见错误进行了重点讲解,指导填报人员更准确地理解《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统计制度》相关填报要求,通过不断加强业务培训等手段,有效提升填报数据质量。 2015-08-20/shanghai/2015/0820/44.html
-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简化和改进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政策的通知》(汇发[2015]13号)要求,上海市分局自2015年6月1日起开展直接投资存量权益登记工作,并实时跟踪和定期汇总工作开展情况。截至目前,已有25,000多家企业完成FDI存量权益登记报送,550多家企业完成ODI存量权益登记报送。 2015-08-26/shanghai/2015/0826/46.html
-
为加强涉汇主体与监管部门的相互沟通,更好地提升外汇管理与服务水平,加强对中外资银行外汇业务的窗口指导,9月7日,上海市分局连续召开两场政策通报会,向在沪中外资银行通报当前外汇收支和跨境资金流动形势,部署有关外汇管理工作。 2015-09-09/shanghai/2015/0909/48.html
-
——专访央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国家外汇局上海市分局局长张新 上海自贸区成立三年来,在金融改革的最核心领域探索、试验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了操作样本。尤其是作为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一盘棋中的“活眼”,自由贸易(FT)账户的作用已经凸显,大幅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为此,在上海自贸区迎来挂牌三周年之际,上海证券报记者独家专访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局长张新。 作为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一线操作推动者,张新表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人民银行、银证保三会和相关部委的支持指导下,上海市委市政府统筹推进,上海自贸区积极当好金融改革创新破冰船,金融支持自贸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成绩。 张新将这些成绩概括为“搭建了一个改革框架、建立了一套管理系统、推进了八项改革举措、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创新成果”。上海自贸区有效发挥了全国金融改革的“试验田”作用。 展望未来,张新表示,目前要着力抓好服务当前国家金融大局、体现上海金融改革破冰船形象的改革措施。央行上海总部将研究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积极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依托自由贸易账户在上海自贸区建立面向国际国内的人民币资产池,建立金融综合监测分析中心。 25项金融改革实施细则已落地 上海证券报:三年来,金融改革一直是上海自贸区改革的“重头戏”,自贸区金改最大的成果是什么?今年以来各方都聚焦“金改40条”的推进,请问目前进度如何? 张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人民银行、银证保三会和相关部委的支持指导下,上海市委市政府统筹推进,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一行三会”深入推进自贸区金融创新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先后出台“金改51条”和“金改40条”,制定了25项落地实施细则。 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成果可概括为几个方面:一是“搭建了一个改革框架”,即以简政放权、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金融改革新框架。二是“建立了一套管理系统”,即适应新金融制度的事中事后管理系统——自由贸易账户系统。三是“推进了八项改革举措”,即率先建立宏观审慎的资金跨境流动的管理制度,推动有管理的资本项目可兑换;创建利率市场秩序自律组织,率先在全国实现利率的完全市场化;加快人民币资产市场的开放,大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建设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平台,加强自贸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依托自由贸易账户系统,建立“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的监测分析和管理体系;加强自贸区信息的共享,研究构建“三位一体”的金融风险监测与管理系统;探索实施金融综合监管,提升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四是形成了二十余项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制度,有效发挥了上海的“试验田”作用。 以上各项金融改革,是全国金融改革的最核心领域,上海探索的改革模式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了操作样本。 自由贸易账户已高度接轨国际经济 上海证券报:若将上海自贸区建设比喻成一盘围棋,自由贸易账户便是“活眼”之一。目前,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总体运行情况如何? 张新:上海金改“40条”出台后,实体经济跨境投融资活动将更多样,风险管理需求将更迫切。我们依托自由贸易账户,充分考虑实体经济的现实需求和运营特点,最大限度地便利了企业的跨境投融资活动。 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具有惠实体、促改革、防风险等功能。推出两年多来,自由贸易账户各项业务平稳发展,截至2016年8月末,各类主体共开立自由贸易账户5.8万个,累计办理各类本外币跨境结算折合人民币7.7万亿元,涉及107个国家和地区,以及近2.4万家境内外企业。 自由贸易账户监测管理系统集金融业负面清单管理和强大的事中事后风险监测管理于一体,形成了一种新的金融改革模式。我们以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为依托,在上海率先全面对接最新国际高阶贸易投资规则,同时进一步拓展了自由贸易账户的功能,为企业跨境融资提供了方便、稳定、低成本的管道。截至2016年8月底,企业通过自由贸易账户获得的本外币融资总额折合人民币6331亿元,人民币平均利率为3.93%,大幅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2016年,自由贸易账户首次出现同业拆借负利率现象,这表明自由贸易账户高度接轨国际经济,灵敏反映了国际金融市场价格变化。 上海证券报:对自由贸易账户未来进一步拓展有哪些安排? 张新:对于自由贸易账户的未来拓展,我考虑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积极将自由贸易账户的成果和经验作进一步推广复制;其次,将依托自由贸易账户在上海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全口径信息监测数据中心,构建全面的跨境金融安全网,做好金融改革开放创新的传感器和监测器;第三,将全面拓展自由贸易账户服务实体经济的本外币一体化功能,并支持银行类金融机构依托自由贸易账户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跨境金融创新,支持证券类金融机构、保险类金融机构依托自由贸易账户开展跨境金融创新;第四,将培育发展试验区面向国际国内同步开放的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对接支持全国性金融市场的开放,满足境外主体配置中国资产的需求;第五,将全面优化提升系统功能,提高系统大数据集成处理能力,将自由贸易账户系统建立成实时的、网络化的、全覆盖的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重要基础设施。 “三位一体”金融安全网经受住了压力测试 上海证券报:有观点认为,自由贸易账户也为短期投机资金跨境套利套汇带来更多便利,如何应对金融开放带来的金融风险冲击? 张新:守住风险底线是我们在设计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落地方案时考虑的核心内容。我们以自由贸易账户系统为基础,研究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跨境金融安全网。首先是通过自由贸易账户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对上海地区的跨境金融活动进行7×24小时、逐笔、逐企业的实时监测,对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动态进行实时监测;其次是会同金融监管部门、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研究建立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综合监管监测分析系统,重点覆盖上海地区各行业、各市场的日常金融业务活动;第三是探索建立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系统,对占上海信贷总量三分之一的房地产金融活动实施全方位监测与管理。 我们还积极对接国际通行规则和做法,依托自由贸易账户系统,制定了“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的监测分析和管理体系,这是市场高度开放的自贸区最重要的金融风险防范制度。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成立了跨境资金流动的实时监测室,充分运用大数据信息,重点监测异常跨境交易等可疑行为,可以有效拦截高风险主体的非法交易行为。 从实践情况看,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安全网发挥了较好的效果。上海自贸区运行以来,跨境资金流动并未出现异常,也没有成为热钱流入套利的管道。尤其是在去年国际国内金融市场波动中,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安全制度设计经受住了市场大幅震荡的压力测试,体现了强劲的抗风险能力。 为全国金改闯出一条新路 上海证券报:未来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的重点和发展方向是什么?自贸区金融改革将如何加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 张新:过去三年,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是对金融核心和敏感领域的全方位改革,这些改革是全面大胆的,为全国提供了样本。实践证明,上海自贸区完全有能力承担进一步的改革重任,为全国闯出一条新的改革之路。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对标国际高阶经贸规则、对标全面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对标国家经济金融战略的原则,当好金融改革创新破冰船前哨,推进上海自贸区金改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发展。具体措施主要包括: 一是积极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研究依托自由贸易账户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创新外汇管理体制,根据形势变化逐步放宽跨境资本流动限制。 二是建立金融综合监测分析中心。建立能实时监测跨境、跨市场、跨行业金融风险的统一共享的金融综合监测分析中心,继续推进金融综合监管试点。 三是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的开放。参照“黄金国际板”和股票市场“沪港通”的经验,加快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加快国际能源中心建设,择机推出原油期货。建设人民币国际化的全球服务中心和“一带一路”的金融服务中心,加强对人民币“走出去”的金融服务。 四是依托自由贸易账户建设面向国际国内的人民币资产池,给国内投资者提供稳定的投资渠道,同时将全球充裕的流动性有序导入我国实体经济。(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王媛 颜剑 编辑 谷子 陈羽) 2016-10-14/shanghai/2016/101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