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自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来源: 人民日报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其中三季度当季增速也为6.9%。有境外媒体报道称,中国经济跌破了政府设定的7%增速目标。对此我们认为,有必要进一步阐述和正确理解经济增长7%左右的含义。 首先,“7%左右”是预期性目标,不是约束性目标。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得到发挥,经济运行不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主要依靠政府配置资源、行政命令的结果。在此情况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中的经济增长目标,其性质是预期性、指导性、引导性的,而非约束性的,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会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市场主体预期和生产经营行为、国内国际交织互动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在具体确定目标值的过程中,既考虑了需要,也考虑了可能,主要目的是向社会释放出调控信号,引导宏观经济的运行和微观主体的决策,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目的。 第二,“7%左右”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值目标,而是区间概念。本届政府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创新提出了区间调控的思路。按照这一思路,经济增长“7%左右”同样也是区间概念,以7%为参照,比7%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在“左右”的区间之内,都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有意无意地把“左右”这两个字去掉,认为6.9%就不是“7%左右”、就没有达到年初的预期目标,这是一种误读。从2014年的情况看,当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5%左右”,但实际执行结果为7.3%,同样符合年度预期目标,经济增长并没有滑出合理区间。 第三,“7%左右”是全年目标,季度间出现波动是正常的。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各种因素都会对系统的稳定产生影响,这其中既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干扰,既有可预期的因素也有不可预见的因素。从时间轴来分析,在一个年度以内,各个月份、各个季度之间,由于扰动因素不同、影响大小各异,增长速度出现波动是正常的。判断经济运行是否符合年度预期目标,不能只看某一个时段的数据、被短期扰动因素所惑,而要看大势、看支撑经济稳定运行的核心因素有没有变化。从我国今年以来的情况看,国内的安全生产事故整顿、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国际上大国宏观政策博弈、金融商品市场波动等,都对经济运行产生了明显的扰动和影响。因此,不能以某个季度的速度稍有波动,就简单地做出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的判断,更不能得出全年增长达不到预期目标的结论。 要准确把握经济增长7%左右目标的含义,还必须站在统筹宏观调控多重目标、站在全球化大格局的高度,深入分析和正确理解。判断经济运行是否处在合理区间,不仅要看经济增速是否在7%左右,更要看就业是否稳定、结构是否优化、生态环境是否改善、民生是否得到较好保障,还要看在国际上的比较。 首先,前三季度经济增长6.9%,保持了就业形势稳定,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政府工作报告》在确定今年经济增速目标时,明确提出稳增长也是为了保就业。从今年前三季度的实际情况看,城镇新增就业1066万人,已提前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创业带动就业效应不断显现,截至9月1日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7.7%,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随着服务业比重上升、小微企业发展活力得到充分释放,较好地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与此同时,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前三季度涨幅为1.4%,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7%,快于经济增速0.8个百分点,实现了经济增长更多惠及民生的目标。 第二,前三季度经济增长6.9%,较好发挥了市场优胜劣汰作用,经济结构进一步趋优。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都需要适宜的宏观环境、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增速,既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目前的增速,既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和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符合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市场主体能够在松紧有度的环境下生产经营、主动调整转型;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倒逼作用,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和结构转型升级,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环境。从今年以来的情况看,供给结构进一步调整,传统产业着力挖潜增效,新兴产业、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前三季度第三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分别增长8.4%、10.4%;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信息、旅游、新能源汽车等消费快速增长;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能耗强度下降5.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减少3%、5%、3%和9%,74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6.4%。 第三,前三季度经济增长6.9%,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仍是比较高的,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依然乏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调低全年增长预期,国际商品贸易出现两位数下降。在此情况下,虽然纵向比较中国经济增速比前几年有所回落,但横向来看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当中,6.9%的经济增速仍是比较快的,不仅远高于发达经济体,与一些陷入滞胀的新兴市场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特别要看到的是,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在此基础上,经济增长6.9%所形成的增量已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总量,今年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保持在30%左右,继续位居世界第一。 当然,我们必须要清醒地看到,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确实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投资需求依然疲弱,出口增速明显放缓,工业生产领域价格持续下跌,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仍然突出,新的增长动力还难以弥补传统动力减弱带来的缺口,改革攻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既要充分肯定今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更要高度关注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科学研究制定应对预案,避免局部问题和矛盾引发系统性风险。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经历新旧动能转化的阵痛,但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国内市场需求强劲,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回旋余地,结构性改革正在深化,中国经济的前景十分光明。只要我们主动适应增长速度换挡、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深化、增长动力转换的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精准调控、相机调控,我国经济仍将保持长期平稳健康发展态势,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实现“十二五”收好官、“十三五”开好局。(国家发展改革委 钟河) 2015-10-28/shanghai/2015/1028/277.html
-
转自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来源: 人民日报 前三季度银行结售汇逆差为3015亿美元,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则为636亿美元 跨境资金外流不是资本外逃 制图:蔡华伟 前三季度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波动加大,并呈现阶段性流出态势。如何看待当前的跨境资金外流和外汇储备下降?如何看待美联储加息预期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如何看待近期针对跨境资本波动的一系列政策?10月2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王小奕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对这些热点问题作出回应。 资金外流有具体原因 国家外汇管理局今天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银行结售汇逆差为3015亿美元,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则为636亿美元。与此同时,跨境资金流动波动加大,前三个季度银行结售汇逆差分别为914亿美元、139亿美元和1961亿美元,波动幅度较大。 王小奕分析说,今年前三季度结售汇逆差为3000多亿美元,表明企业和个人呈现净购汇状态。但净购汇并不意味着立即对外支付,购汇后可能是支付进口或对外投资,可能是偿还境内外汇贷款,也可能是存在银行,所以表现为涉外收付款逆差明显低于结售汇逆差。 如何看待这一变化?王小奕指出,这种跨境资金外流属于正常情况,与恐慌性资本外逃存在本质区别。“首先,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外汇资产由央行持有转向企业和个人持有,企业和个人更愿意持有外汇或者对外投资,即藏汇于民。第二,银行为应对今年以来远期结售汇逆差的需求,也购入了大量的外汇头寸。今年前三季度银行外汇头寸净增加了1000多亿美元,企业和个人外汇存款增加了500多亿美元。第三,在‘一带一路’建设等推进下,国内企业对外投资意愿明显增强。今年前三季度,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873亿美元,同比增长16%。最后,部分外汇流出反映为企业主动减持了一部分对外债务,降低了自身的高杠杆经营风险。” 王小奕说。 以长期投资为目的的外资流入没有改变 国际收支是衡量一国跨境资本流动的重要指标。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1486亿美元,占GDP比重为3.1%;不含储备资产的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1256亿美元,在这1256亿美元中再剔除直接投资,非直接投资项下逆差为2172亿美元,主要包括证券投资、外债、贸易融资以及贸易信贷等,这一数据更贴近地反映了这些项下的跨境资本流动情况。 虽然当前我国出现资本流出的情况,人民币贬值预期上升。但从我国宏观经济基本面看,并不存在人民币持续贬值的基础,市场的非理性因素也会逐渐随着经济的稳定而消失。 王小奕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受经济基本面影响比较大。前几天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前三季度GDP增长6.9%,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速中仍是较高的,而且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发展潜力依然较大。同时,经常账户顺差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与GDP之比维持在3%左右的合理区间。与国际标准正负4%的水平相比,仍属正常。最后,真正以长期投资为目的的外资流入没有改变。前三季度,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近950亿美元,同比增长9%;6月末中长期外债余额较3月末增长3%,说明国外投资者依然看好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前景。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短期的跨境资本波动是在市场不同预期下产生的,从基本面来讲,我们对国际收支运行的长期稳定还是有信心的。 不宜过度解读美国加息 如何看待美联储加息对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 王小奕指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取向对全球经济以及金融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但是也不能过度解读,加息并不意味着全球经济崩溃或者整个资金都流向美国。” 王小奕分析,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会给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带来一定影响,部分外债负担较重、期限和货币错配较突出的企业,将会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和调整压力,但我们有能力和信心应对外部冲击。同时,也会对我国带来积极影响:第一,如果美联储做出加息决定,说明美国经济复苏步入正常轨道,这有利于我国扩大外需。第二,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将进一步分化国际社会对人民币汇率走势的预期,有利于我们抓住时机推进和加快相关改革。此外,美联储加息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美联储主席多次强调这不是短期的小步快走,而是较长期的过程,相关影响也会逐渐地被消化吸收。最后,我国经济基本面依然良好,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较强。 境外取现10万元额度限制是为了抑制资产转移或洗钱 对于中国是否为避免人民币贬值在三季度曾大规模干预汇市的问题,王小奕说,用储备弥补市场短期缺口是一国货币当局必须要履行的职能,任何国家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都是存在的。今年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调整后,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银行、企业买卖外汇,导致外汇供给不足时,央行需要进入市场补充流动性,并不属于大规模的干预,而是根据市场需要为稳定市场情绪进行的正常交易。 而对近期出台的银联卡境外取现每年10万元人民币的额度限制,王小奕回应说,这个政策出台与最近资本流出直接相关。外汇局在日常监测中,从有关银行、国际组织获取的信息中已发现,一些境内个人在境外大额提现,明显超出了旅游、购物、留学的合理需求,存在资产转移或洗钱、投机交易的嫌疑。(记者 欧阳洁) 2015-10-23/shanghai/2015/1023/275.html
-
转自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来源: 经济日报 央行有关负责人就近期货币政策答记者问—— “双降”并不是量化宽松 我国此次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常规的货币政策措施,并不是量化宽松,目前尚未面临“零利率”的约束;在利率管制基本放开之后,将推动金融资源向真正有资金需求和发展前景的行业、企业配置,促进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10月23日宣布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基本放开利率管制之后,业内对货币政策调整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看法。针对相关问题,央行有关负责人26日回答记者提问,回应市场关切。 “双降”仍是常规措施 “我国‘双降’措施与国外央行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QE)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实施QE的背景是名义政策利率已经触及“零”下界。在这种情况下,不得已采取直接扩张央行资产负债表的非常规办法来支持经济,也就是购买一定数量的特定资产(如某些债券),所以才被称为“量化宽松”政策。 央行有关负责人指出,我国此次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显然都是常规的货币政策。中国尚未面临“零利率”的约束,名义利率水平仍在“零”之上。此外,存款准备金率也相对较高,因此,在当前需要增大货币政策支持力度的时候,利率工具及准备金率工具都有使用空间。降准措施不直接扩大央行资产负债表,不属于非常规的QE措施。 资源配置将更重发展前景 利率管制基本放开,对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大意义。“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的价格杠杆功能将进一步增强,推动金融资源向真正有资金需求和发展前景的行业、企业配置,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央行有关负责人分析,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处在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接续的关键期,放开利率管制可为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筛选支持的行业、企业提供更大空间,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进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利率管制的基本放开,将推动金融机构改变单纯追求规模的发展模式,为金融机构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金融机构在利率受保护情况下“规模即效益”的传统经营模式将不可持续,有利于推动金融机构树立起“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加快转变经营模式,完善定价机制,提高自主定价能力,实现差异化、多元化、持续化经营,切实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更加倚重市场化工具 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发展,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总量与经济增长、物价等最终目标之间的相关性也有所降低。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促使利率真正反映市场供求情况,为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提供重要参考,从而有利于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由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变。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从国际经验看,强化价格调控是提高宏观调控效率的必然选择,而放开利率管制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根本前提”。 央行有关负责人强调,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开启了新的阶段,“核心就是要建立健全与市场相适应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提高央行调控市场利率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中,人民银行的利率调控将更加倚重市场化的货币政策工具和传导机制”。 “具体而言,就是要构建和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以此引导和调控整个市场利率。同时,加快培育市场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使各种金融产品都有其市场定价基准,在基准利率上加点形成差异化的利率定价。”央行有关负责人分析,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理顺从央行政策利率到各类市场基准利率,从货币市场到债券市场再到信贷市场,进而向其他市场利率乃至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使市场机制在利率形成和资源配置中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后,央行仍将在一段时期内继续公布存贷款基准利率,作为金融机构利率定价的重要参考。待市场化的利率形成、传导和调控机制建立健全后,将不再公布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央行还将通过发挥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管理、督促金融机构提高自主定价能力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科学合理定价,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记者 张忱) 2015-10-28/shanghai/2015/1028/276.html
-
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9月,银行结汇7829亿元人民币(等值1229亿美元),售汇14781亿元人民币(等值2321亿美元),结售汇逆差6953亿元人民币(等值1092亿美元)。其中,银行代客结汇6867亿元人民币,售汇14163亿元人民币,结售汇逆差7296亿元人民币;银行自身结汇962亿元人民币,售汇618亿元人民币,结售汇顺差344亿元人民币。同期,银行代客远期结汇签约142亿元人民币,远期售汇签约1123亿元人民币,远期净售汇981亿元人民币。截至本月末,远期累计未到期结汇5572亿元人民币,未到期售汇11516亿元人民币,未到期净售汇5945亿元人民币。 2015年1-9月,银行累计结汇82624亿元人民币(等值13377亿美元),累计售汇101451亿元人民币(等值16392亿美元),累计结售汇逆差18827亿元人民币(等值3015亿美元)。其中,银行代客累计结汇73175亿元人民币,累计售汇95303亿元人民币,累计结售汇逆差22128亿元人民币;银行自身累计结汇9449亿元人民币,累计售汇6148亿元人民币,累计结售汇顺差3301亿元人民币。同期,银行代客累计远期结汇签约7398亿元人民币,累计远期售汇签约17845亿元人民币,累计远期净售汇10447亿元人民币。 2015年9月,境内银行代客涉外收入16768亿元人民币(等值2633亿美元),对外付款21256亿元人民币(等值3337亿美元),涉外收付款逆差4488亿元人民币(等值705亿美元)。 2015年1-9月,境内银行代客累计涉外收入152825亿元人民币(等值24759亿美元),累计对外付款156964亿元人民币(等值25395亿美元),累计涉外收付款逆差4139亿元人民币(等值636亿美元)。(完) 附:名词解释和相关说明 国际收支是指我国居民与非居民间发生的一切经济交易,包括引起居民和非居民间资产和负债变化的所有金融交易和实物交易。 银行结售汇是指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及其自身办理的结汇和售汇业务,包括远期结售汇履约数据,不包括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数据。银行结售汇统计时点为人民币与外汇兑换行为发生时。其中,结汇是指外汇所有者将外汇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售汇是指外汇指定银行将外汇卖给外汇使用者。结售汇差额是结汇与售汇的轧差数。银行结售汇形成的差额将通过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卖平盘,是引起我国外汇储备变化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其不等于同期外汇储备的增减额。 银行结售汇不按居民与非居民交易的原则进行统计,且其仅包括银行与客户及其自身之间发生的本外币买卖,即人民币和外汇的兑换交易,不同于国际收支交易的统计范围。 远期结售汇签约是指银行与客户协商签订远期结汇(售汇)合同,约定将来办理结汇(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到期外汇收入(支出)发生时,即按照远期结汇(售汇)合同订明的币种、金额、汇率办理结汇(售汇)。远期结售汇业务使得企业可提前锁定未来结汇或售汇的汇率,从而有效规避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风险。银行一般会通过银行间外汇市场来对冲远期结售汇业务形成的风险敞口。比如,当银行签订的远期结汇大于远期售汇时,银行一般会将同等金额的外汇提前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卖出,反之亦然。因而远期结售汇也是影响我国外汇储备变化的一个因素。 本期末远期结售汇累计未到期额是指银行与客户签订的远期结汇和售汇合同在本期末仍未到期的余额;差额是指未到期远期结汇和售汇余额之差。签约额与累计未到期额之间的关系为:本期末远期结售汇累计未到期额=上期末远期结售汇累计未到期额+本期远期结售汇签约额-本期远期结售汇履约额。 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是指境内非银行居民机构和个人(统称非银行部门)通过境内银行与非居民机构和个人之间发生的收付款,不包括现钞收付和银行自身涉外收付款。具体包括:非银行部门和非居民之间通过境内银行发生的跨境收付款(包括外汇和人民币),以及非银行部门和非居民之间通过境内银行发生的境内收付款(暂不包括境内居民个人与境内非居民个人之间发生的人民币收付款),统计时点为客户在境内银行办理涉外收付款时。其中,银行代客涉外收入是指非银行部门通过境内银行从非居民收入的款项,银行代客对外支出是指非银行部门通过境内银行向非居民支付的款项。 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是国际收支统计的组成部分,但其统计原则与国际收支采用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不同,采用资金收付制原则,且其仅反映境内非银行部门与非居民之间的资金流动状况,不能反映实物交易和银行自身的涉外交易,统计范围小于国际收支统计。 2015-10-23/shanghai/2015/1023/273.html
-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初步统计,2015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1.9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少5786亿元。其中,前三季度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8.99万亿元,同比多增1.35万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2660亿元,同比少增5044亿元;委托贷款增加1.01万亿元,同比少增5466亿元;信托贷款增加566亿元,同比少增3036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5871亿元,同比少增7063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85万亿元,同比少550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5383亿元,同比多2350亿元。2015年9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30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2172亿元和2145亿元。 从结构看,前三季度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75.3%,同比高14.2个百分点;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占比-2.2%,同比低4.1个百分点;委托贷款占比8.4%,同比低4.0个百分点;信托贷款占比0.5%,同比低2.4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4.9%,同比低5.9个百分点;企业债券占比15.5%,同比高0.3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比4.5%,同比高2.1个百分点。 注1:社会融资规模是指实体经济(境内非金融企业和住户,下同)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其中,增量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获得的资金额,存量指标是指一定时期末(月末、季末或年末)获得的资金余额。 注2: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来源于人民银行、发改委、证监会、保监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部门。 注3: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本外币贷款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人民币和外币贷款,不包含银行业金融机构拆放给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款项和境外贷款。 注4:2015年1月起,委托贷款统计制度进行了调整,将委托贷款划分为现金管理项下的委托贷款和一般委托贷款。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委托贷款只包括由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金融机构(即贷款人或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向境内实体经济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一般委托贷款。 注5:当期数据为初步统计数,当月比上月、比去年同期的数据为可比口径数据。 2015-10-17/shanghai/2015/1017/270.html
-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廊坊市中心支局刘洪副调研员带领调研组深入新奥集团和汇福粮油集团公司开展调研与帮扶。 调研座谈中,两家公司的财务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业务开展情况,2018年工作计划,以及在外汇业务开展中遇到的问题。廊坊市中心支局调研组向企业宣传讲解了最新的外汇管理政策,并对企业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廊坊市中心支局、农业银行廊坊分行、新奥集团和汇福粮油集团相关人员共计22人参加了调研活动。 2018-05-18/hebei/2018/0518/1059.html
-
近日,由天津滨海新区中心支局牵头主办,唐山市中心支局承办的“2018年京津冀外汇管理合作机制工作会议”在唐山市顺利召开。 会议总结了2017年以来京津冀外汇管理合作机制的工作情况,组织讨论通过了2018年工作要点,并就做好下一步工作进行了讨论交流。 天津滨海新区,河北唐山、保定、廊坊、沧州等五地中心支局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天津市分局和河北省分局相关领导受邀出席了会议。 2018-05-18/hebei/2018/0518/1058.html
-
5月10日,商务部上午召开发布会介绍2018年1-4月我国对外贸易有关情况。针对最近中俄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的原因以及是否是长期的走向等问题,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总体来看,中俄贸易持续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正在不断地积累,预计今年全年双边贸易将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有望超过1000亿美元。(资料来源:人民网) 2018-05-10/heilongjiang/2018/0518/644.html
-
彭博社援引管道运营商Transneft的数据称,今年一季度,通过管道输送到中国的俄罗斯原油数量飙升43%,达到日均75万桶左右。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俄罗斯3月向中国输送579万吨原油,相当于日均136万桶。一季度,俄罗斯原油对华出口量同比增长22%,日均134万桶。(资料来源:中俄资讯网) 2018-05-11/heilongjiang/2018/0518/645.html
-
据俄罗斯农业市场行情研究所预测,2018年俄罗斯将有能力出口创纪录的4000万吨小麦。2017年俄罗斯历史上首次出口小麦2700万吨,创历史纪录。今年俄小麦出口有望达到4000万吨,所有粮食出口预计将达5200万吨。 2016年俄罗斯小麦出口首次超过美国,2017年超过欧盟并成为世界最大小麦出口国。据美国农业部估计,目前俄罗斯占据了22%的世界小麦市场,欧盟占14%,美国占13%。(资料来源:东北网) 2018-05-08/heilongjiang/2018/0518/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