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提升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水平,助力企业有效应对汇率风险,9月18日,我分局成功举办“汇率避险·阿拉同行”暨企业“走出去”交流会。此次活动得到宁波市商务局的支持,宁波银行与甬企“走出去”服务联盟共同承办。分局王去非副局长出席活动,90多家外贸企业代表、10余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参会,共话汇率风险管理与跨境经营策略。 王去非副局长在活动中作《适应汇率双向波动,加强汇率风险管理》主题宣讲,强调进出口企业应理性看待汇率波动,树立汇率“风险中性”意识。王局长深入浅出地解读了“一个原则、三个不做”的汇率风险管理机制,建议企业结合自身业务特征、风险来源、敞口结构等,灵活使用套保工具。他还介绍了针对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推出的“四大奖补”政策及“风险中性”理念推广举措,倡导政银企协同发力,共同降低企业汇率风险。 交流会上,与会企业代表反响热烈,现场氛围浓厚。多位企业代表表示,此次会议为不同规模、不同领域企业应对汇率风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向,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交流契机。 2025-09-25/ningbo/2025/0925/2425.html
 
				- 
				 9月11日,为进一步提升县域外汇服务水平,引导县域企业加强汇率风险管理,我分局主办了“汇率避险·阿拉同行”余姚专场宣传活动,余姚市商务局、余姚市金融服务中心协办,余姚市企业代表40余人参加。 活动中,分局国际收支处派员重点讲解了汇率风险管理的意义、重点、注意事项和政策。活动还邀请了招行总行专家专题分析外汇市场形势,介绍了银行汇率避险产品及管理策略。 本次活动作为外汇与跨境政策“走进县域”系列宣讲活动、“汇率避险 阿拉同行”专题活动之一,进一步强化了市县两级金融政策协同,提升了企业汇率避险意识和水平。 2025-09-22/ningbo/2025/0922/2420.html
 
				- 
				 近日,外汇局海南省分局陵水营业管理部联合中国银行陵水支行走进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举办了1期跨境金融政策与实务培训会。 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海南自贸港发展实际,重点解读了EF账户政策及FDI、ODI等外汇管理政策,帮助园区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进一步了解跨境金融政策,更好地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 2025-09-24/hainan/2025/0924/2253.html
 
				- 
				 近期,我分局组织召开绿色外债试点工作推进会,会议旨在推动试点政策精准落地,引导金融资源助力绿色低碳转型。分局及北仑营管部、10家主要银行相关人员参会。 会上,我分局工作人员对绿色外债试点政策进行了全面解读,重点介绍了类别风险转换因子下调、银行直接办理登记等创新举措。各银行代表围绕前期企业需求排摸情况、当前推进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下一步,我分局将协同银行机构精准宣导、优化服务,确保试点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 2025-09-25/ningbo/2025/0925/2424.html
 
				- 
				 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3222亿美元,较7月末上升299亿美元,升幅为0.91%。   2025年8月,受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预期、宏观经济数据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下跌,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总体上涨。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上升。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活力,为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提供支撑。 2025-09-19/shanghai/2025/0919/2325.html
 
				- 
				 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3222亿美元,较7月末上升299亿美元,升幅为0.91%。 2025年8月,受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预期、宏观经济数据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下跌,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总体上涨。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上升。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活力,为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提供支撑。 2025-09-25/hebei/2025/0925/2397.html
 
				- 
				 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7月,中国外汇市场(不含外币对市场,下同)总计成交28.28万亿元人民币(等值3.96万亿美元)。其中,银行对客户市场成交4.06万亿元人民币(等值0.57万亿美元),银行间市场成交24.22万亿元人民币(等值3.39万亿美元);即期市场累计成交9.47万亿元人民币(等值1.33万亿美元),衍生品市场累计成交18.81万亿元人民币(等值2.63万亿美元)。 2025年1-7月,中国外汇市场累计成交179.15万亿元人民币(等值24.96万亿美元)。 2025-09-19/shanghai/2025/0919/2324.html
 
				- 
				 (已更新)国家外汇管理局天津市分局行政许可办事指南(其他业务) 2024-05-10/tianjin/2024/0510/2493.html
 
				- 
				 国家外汇管理局天津市分局行政许可办事指南(其他业务) 2025-09-28/tianjin/2025/0924/2892.html
 
				-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深化跨境投融资外汇管理改革有关事宜的通知》(汇发〔2025〕43号,以下简称《通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斌就《通知》相关内容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通知》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为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决策部署,近年来,国家外汇管理局按照系统集成、稳妥有序的思路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充分调研了解银行、企业、个人有关外商直接投资(FDI)、跨境融资、资本项目收入支付等外汇业务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通知》,不断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助力吸引和利用外资,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问:《通知》在深化外商直接投资(FDI)外汇管理改革方面有哪些安排? 答:一是取消外商直接投资(FDI)前期费用基本信息登记。境外投资者在境内设立FDI企业前需要汇入前期费用的,可直接开立相关账户并汇入资金。 二是取消FDI企业境内再投资登记。FDI企业以外汇资本金及其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开展境内再投资,被投资企业或股权出让方无需办理接收境内再投资登记,相关资金可直接划转至相关账户。此项政策前期已在部分省市试点,运行良好,现推广至全国实施。 三是允许FDI项下外汇利润境内再投资。明确FDI企业境内合法产生的外汇形式利润、境外投资者合法取得的外汇利润,可以在境内进行再投资。 四是便利非企业科研机构吸引利用外资。明确境内非企业科研机构接收境外资金,参照FDI企业办理相关登记和汇兑手续。此为前期在部分省市实施的“科汇通”试点,现推广至全国。 问:《通知》在深化跨境融资外汇管理改革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一是扩大科创类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将全国范围内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额度统一提高至等值1000万美元,将部分依托“创新积分制”遴选的符合条件的企业的跨境融资便利化额度提高至等值2000万美元。 二是简化参与跨境融资便利化业务的企业签约登记管理要求,不再要求相关企业在签约登记环节提供上一年度或最近一期经审计的财务报告。 问:《通知》在资本项目收入支付方面带来哪些便利? 答:一是缩减资本项目外汇收入及其结汇所得人民币在境内支付使用的负面清单,取消不得用于购买非自用住宅性质房产的限制。 二是优化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支付便利化业务。允许银行依据客户合规经营情况和风险等级等,自行决定事后随机抽查的比例和频率,提升企业便利化业务体验,助力优化外资来华投资兴业环境。 三是便利境外个人境内购房结汇支付。将在粤港澳大湾区试点实施的港澳居民购房结汇支付便利推广至全国。境外个人在满足房地产主管部门和各地购房资格条件下,可以在取得房地产主管部门的购房备案证明文件之前,凭购房合同或协议先行在银行办理购房所涉外汇资金结汇支付,后续再向银行补交购房备案证明文件。 问:缩减资本项目外汇收入及其结汇所得人民币在境内支付使用的负面清单有何考虑? 答:现行资本项目外汇收入及其结汇所得人民币在境内支付使用的负面清单中,包括不得用于购买非自用的住宅性质房产。该项政策是在房地产市场过热背景下,各部门先后出台一系列针对房地产企业和行业的调控政策。国家外汇管理局从防范“热钱”投机炒作角度,配合出台了“非房地产企业的资本金、外债等资金不得用于建设、购买非自用房地产”的措施,为房地产市场阶段性平稳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国内房地产市场形势已发生变化,房地产行业相关宏观调控措施已优化调整。基于此,相关外汇管理措施有必要加以优化调整,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助力房地产市场稳健发展。 问:优化境外个人境内购房结汇支付政策有何考虑? 答:《通知》出台前,境外个人境内购房办理资金结汇支付,需提供房地产主管部门出具的购房备案证明文件,而房地产企业或二手房出让方通常要求先收到首付款才办理网签。为解决业务实际办理中的困难问题,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国家外汇管理局针对港澳居民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购房试点实施“先结后补”便利措施,即购房者在取得房地产主管部门的购房备案证明文件之前,可先凭购房合同或协议先行办理结汇支付,后续再补交备案证明文件。相关试点取得积极反响和效果。 为满足更多境外个人在境内工作、生活等合理购房需求,推动区域融合和人才流动,国家外汇管理局此次将粤港澳大湾区试点实施的结汇支付便利化政策推广至全国。需要强调的是,境外个人境内购房结汇支付便利仅是在银行办理资金结汇支付时的审核程序优化,并未改变现行境外个人境内购房政策。享受政策便利的前提是境外个人符合房地产主管部门和各地购房资格条件。 2025-09-19/guangdong/2025/0928/3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