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s at the end of June 2022, China's banking sector recorded external financial assets of USD 1549.5 billion, external liabilities of USD 1486.1 billion, and net external financial assets of USD 63.4 billion, including net RMB liabilities of USD 363.7 billion and net foreign currency assets of USD 427.1 billion. Among the external financial assets of the banking sector, by instrument,deposits and loans were USD 1083.3 billion, bonds investment, USD 263.9 billion, and other assets including equity, USD 202.3 billion, accounting for 70 percent, 17 percent and 13 percent of the sector's total external financial assets respectively. By currency, RMB assets were USD 257.8 billion, USD assets were USD 1004.6 billion, and other currency assets were USD 287.1 billion, accounting for 17 percent, 65 percent and 18 percent respectively. By counterpart sector, the amount invested in the overseas banking sector was USD 849.5 billion, accounting for 55 percent; the amount invested in the overseas non-banking sector was USD 700.0 billion, accounting for 45 percent. Among the external liabilities of the banking sector, by instrument, deposits and loans were USD 808.4 billion, bonds investment, USD 262.8 billion, and other liabilities including equity, USD 414.9 billion, accounting for 54 percent, 18 percent and 28 percent of the sector's total external liabilities respectively. By currency, RMB liabilities were USD 621.5 billion, USD liabilities, USD 539.2 billion, and other currency liabilities, USD 325.4 billion, accounting for 42 percent, 36 percent and 22 percent respectively. By counterpart sector, USD 559.9 billion was from overseas banking sector, accounting for 38 percent; while USD 926.2 billion was from overseas non-banking sector, accounting for 62 percent. (End) 2022-09-29/en/2022/0929/1999.html
-
中国银行业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2022年6月末) 2022-09-29/safe/2022/0929/21479.html
-
External Financial Assets and Liabilities of China's Banking Sector(As of June 30, 2022) 2022-09-29/en/2022/0929/2000.html
-
2022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对外金融资产15495亿美元,对外负债14861亿美元,对外净资产634亿美元,其中,人民币净负债3637亿美元,外币净资产4271亿美元。 在银行业对外金融资产中,分工具看,存贷款资产10833亿美元,债券资产2639亿美元,股权等其他资产2023亿美元,分别占银行业对外金融资产的70%、17%和13%。分币种看,人民币资产2578亿美元,美元资产10046亿美元,其他币种资产2871亿美元,分别占17%、65%和18%。从投向部门看,投向境外银行部门8495亿美元,占比55%;投向境外非银行部门7000亿美元,占比45%。 在银行业对外负债中,分工具看,存贷款负债8084亿美元,债券负债2628亿美元,股权等其他负债4149亿美元,分别占银行业对外负债的54%、18%和28%。分币种看,人民币负债6215亿美元,美元负债5392亿美元,其他币种负债3254亿美元,分别占比42%、36%和22%。从来源部门看,来自境外银行部门5599亿美元,占比38%;来自境外非银行部门9262亿美元,占比62%。(完) 2022-09-29/safe/2022/0929/21478.html
-
2022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2022-09-29/safe/2022/0929/21480.html
-
2022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2022-09-29/safe/2022/0929/21481.html
-
近年来,全国各地持续推动外汇领域改革开放。随着广东自贸区、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等一系列重大战略落地后,广东具有推动双向开放外汇管理改革的更高平台,也在跨境投融资领域推出了系列便利化措施,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保障外商投资健康发展,并让更多企业在跨境融资上享受到了更大的自主性和便利性。 外商投资企业在广东能享受到哪些便利?QDLP、QFLP试点政策目前在广东试点情况如何?区块链技术与跨境金融业务深度融合下,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如何为企业纾困解难?跨境融资方面,有哪些便利化改革升级措施?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享有哪些政策倾斜? 为推动政策措施应知尽知,惠及更多企业主体,南方都市报在外汇局广东省分局的指导下,推出广东金融“纾困暖企宣讲”策划第五期,外汇局广东省分局外汇综合处副处长李继伟、资本项目管理处副处长官铭超、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资金总监丁保利详细解答了上述问题。 ——聚焦外商投资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 为广东金融开放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系列跨境投融资领域便利化措施的出台,不仅优化营商环境,更着眼于高质量、高层次的开放,为广东金融开放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外汇局广东省分局资本项目管理处官铭超副处长向南都记者表示,近年来,围绕中央的各项改革举措和工作部署,外汇局广东省分局持续聚焦外商投资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力争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据官铭超副处长介绍,在推广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方面,允许符合条件企业的资本项目外汇收入及其结汇所得人民币用于境内支付使用时,可凭支付命令函直接在符合条件的银行办理,无需事前逐笔提交真实性证明材料。截至2022年6月末,广东省(不含深圳,下同)共有近千家企业办理3.9万笔便利化业务,支付金额折合约74.5亿美元,支付便利化占比已超过50%。 外商投资企业境内投资更加便利。“对非投资性外商投资企业以资本金开展境内股权投资的限制进一步放宽,在遵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及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下,无论企业经营范围中是否含‘投资’字样,均可依法依规开展境内股权投资。”官铭超副处长透露,截至2022年6月末,外汇局广东省分局辖内银行合计办理业务800余笔,支付金额合计超110亿美元。 此外,资金结汇使用限制亦进一步放宽。一方面,取消资产变现账户资金结汇使用限制;另一方面,放宽外汇保证金使用和结汇管理。 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和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有序推进。“QFLP是将以非公开方式募资的境外资金投向境内,而QDLP政策则是便于境内的私募基金向境外进行投资,这两个政策也被合称为‘跨境投资的双向高速路’。”官铭超副处长解释道,QDLP相较于之前的境外直接投资(ODI)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两种传统的对外投资方式,QDLP在主体和投资范围层面进一步全面的放开,投资方式和投资额度管理更具灵活性,有效提升资产配置效率,为广东跨境资本流动扩展新渠道,更好推动广东企业“走出去”。 而QFLP试点通过简化外汇登记流程、拓宽资金使用范围,吸引更多境外资金投资广东,且QFLP资金的使用可投资至境内证券及债券市场,有利于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据悉,QDLP试点于2021年3月成功从深圳扩容到广东全省。2022年1月,广州南沙自贸区试点实施了高水平开放版本的QFLP试点,在此前QFLP管理的模式上,进一步放宽资金使用范围,便利资金跨境汇兑。 “海大集团所处的农牧业行业特性,决定了需要围绕产品运输半径多设厂,以提高市场覆盖率,这使得集团海内外项目数量较多,日常需要频繁办理境外投资业务,展开境外全产业链布局。”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资金总监丁保利表示,随着一系列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政策推出,境外投资业务通过合作银行就能办理备案登记、资金汇出等,提升了企业的业务办理效率。 ——跨境融资便利化持续深入 为更多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赋能 外债作为境内企业利用境外资金的重要渠道,对广东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官铭超副处长向南都记者表示,近年来,外汇局广东省分局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不断推动跨境融资政策改革升级。 早在2016年1月,广东自贸区率先试点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建立以“统一管理、自主举债、意愿结汇、负面清单”为主要特点的全口径本外币一体化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并同步试点外债资金意愿结汇政策,允许企业根据实际经营需要自主选择结汇时机。 据官铭超副处长介绍,在自贸区试点基础上,该政策已推广至全国实施。经过6年的发展,跨境融资已成为广东企业较为成熟的融资方式,外汇局广东省分局辖内近2500家企业通过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模式融入超过900亿美元资金。 一系列促进跨境融资便利化措施减少了企业业务办理“脚底成本”。例如,将企业外债注销登记下放银行办理。改革后,企业可直接在所在地附近银行办理外债注销登记,降低企业往返外汇局的业务办理时间;开展一次性外债登记试点。一次性外债登记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可无需再分币种、分期限、分债权人逐笔到外汇局办理外债登记,并同步允许企业灵活调整借债模式和放宽外债借、用、还币种限制等等。 “按照此前的登记模式,我们财务人员每个季度都需要经常去外汇局办理登记,准备外债合同、签约情况表等等诸多申请资料。既费时,也费力。”丁保利表示,根据新的试点政策,仅需要提供申请书、营业执照和财务报告就能一次性办理外债登记,当天即可办理好登记手续,使外债资金以最快的速度投入企业经营。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6月份,高新技术企业便利化额度试点政策由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扩大至广东全省,在高新技术企业试点基础上新增“专精特新”企业,并将自主借用外债额度统一提高至等值1000万美元,进一步满足创新驱动型企业的跨境融资需求,支持其投入研发与促进技术成果转化等发展。 此外,外汇局广东省分局还开展跨境信贷资产转让试点。在银行不良资产跨境转让试点的基础上,扩大参与境内信贷资产对外转让业务的主体范围和信贷资产范围,促进境内银行进一步盘活资源、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区块链技术与跨境金融服务深度融合 缓解中小企业跨境融资难 近年来,外汇局广东省分局亦积极强化外汇业务的科技赋能,大力推广跨境金融服务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与跨境金融业务深度融合,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切实发挥了为企业纾困解难的作用。 据外汇局广东省分局外汇综合处李继伟副处长介绍,跨境金融服务平台是外汇局搭建的跨部门区块链生态系统,是国家网信办备案的第一个国家级区块链平台。 该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在外汇、税务、保险、银行、企业等多部门间建立可信信息交换和实时共享互动渠道,验证业务真实合规,在确保业务信息不被篡改,留痕备查的前提下,大幅提高了外汇业务办理效率,有助于缓解中小外贸企业跨境融资难等问题。 “而从银行角度看,通过平台批量核验贸易融资业务,效率高、可信度强,同时平台提供的银行间融资信息互动,有助于遏制重复融资风险,银行办理融资业务意愿明显提高。”李继伟副处长表示。 据了解,外汇局广东省分局目前已开展跨境金融服务平台5个应用场景试点,包括“出口应收账款融资”“出口信保保单融资”“企业跨境信用信息授权查证”3个融资类应用场景,以及“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真实性审核”“服务贸易对外支付税务备案信息网上核验”2个便利化政策应用场景。 截至2022年8月末,外汇局广东省分局辖内银行通过跨境金融服务平台服务企业1492家,办理贸易融资1.6万笔,累计融资489.8亿美元。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09-29/guangdong/2022/0929/2382.html
-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我国国际收支总体保持基本平衡格局,稳定性和韧性进一步增强,充分彰显了我国推动经济更高质量发展和更高水平开放的积极成效。 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国际收支均衡稳健运行的根本保障。2012年以来,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是2012年的2.1倍,占全球经济比重由11%上升至18%以上;人均GDP达到1.25万美元,较2012年实现翻倍增长。2022年上半年,我国经济顶住了超预期因素的冲击,实现企稳回升。近年来,更加雄厚的综合国力、更加均衡的内外部经济发展格局,为我国国际收支保持稳健运行提供了根本性支撑,跨境贸易和投融资等国际收支交易更加活跃,总体经受住了多轮外部冲击的考验。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常项目保持合理均衡区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近十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90%。在此背景下,对外贸易发展更加平稳,经常账户顺差与GDP之比由2007年的9.9%降至2011年的1.8%,2012年以来总体保持在2%左右的合理区间。近两年全球疫情蔓延,我国生产供给能力有效弥补外部产需缺口,经常账户顺差增加,体现了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也反映了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升级和产业门类完备的相对优势。 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推动我国跨境投融资结构不断优化。一方面,双向直接投资稳定增长,总体保持顺差格局。国内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外商来华投资兴业意愿较强。截至2022年6月末,外商直接投资存量达3.6万亿美元,较2012年末增长73%。随着实体经济发展和企业实力增强,国内企业“走出去”需求增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由2012年末的5000多亿美元增长至2.6万亿美元,近年来保持平稳有序的增长态势。另一方面,跨境证券投资对国际收支的重要性提升,外债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稳步推进,境内证券逐步纳入国际主流指数,拓宽了跨境资本流动渠道,丰富了市场参与主体。截至2022年6月末,我国吸收证券投资和对外证券投资分别占总负债、总资产的28%和11%,较2012年末上升12个和6个百分点。同时,对外开放也促进了外债结构优化,降低外债整体风险。近年来外债增长主要来自境外央行等中长期投资者配置国内债券,稳定性较强资金在外债中的比重提升,传统融资型外债占比下降。 市场化调节机制及配套措施不断完善,国际收支更有条件实现自主平衡。我国持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改革,更大程度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有助于及时释放外部压力,调节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得到强化。同时,汇率避险工具推广普及,更多企业运用外汇衍生品管理汇率风险,2022年上半年,企业套保比例提升至26%,企业对汇率波动的适应性明显增强,开展外汇交易更加理性。此外,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升,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和国际清算系统支付结算中的占比持续提高,也有助于降低货币错配等风险,稳定市场主体跨境交易行为。在市场化调节等机制综合作用下,2012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逐步形成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自主平衡、储备资产基本稳定的平衡格局。 未来,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将为国际收支在中长期保持基本平衡和稳健运行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来源:《2022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2022-09-30/safe/2022/0930/21487.html
-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22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统计数据,并发布《2022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就2022年以来国际收支形势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2022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形势有何特点,近期表现如何? 答: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经常账户、直接投资均呈现较高顺差。2022年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1664亿美元,同比增长43%,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比值为1.9%,仍处于合理均衡水平。其中,货物贸易顺差增长36%,服务贸易逆差收窄33%。上半年,直接投资顺差740亿美元,与经常账户形成的基础性国际收支顺差合计2404亿美元,同比增长3%,处于历史同期较高水平,有效发挥平衡跨境资金流动、稳定外汇市场的基本盘作用。 三季度我国国际收支运行总体平稳,基础性国际收支顺差继续发挥主导作用。目前三季度国际收支数据仍在统计中,从相关数据表现看,基础性国际收支仍总体呈现一定规模顺差。经常账户方面,根据海关统计,7-8月进出口顺差同比增长57%,体现了我国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以及稳外贸、保市场主体等政策的支撑作用;外汇局数据显示,7-8月服务贸易逆差同比收窄3%,主要是运输、计算机信息服务、商业服务等收入增长14%。直接投资方面,据商务部统计,7-8月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同比增长14%,显示资本项下中长期投资渠道表现稳健。此外,9月以来我国跨境资金流动保持平稳,银行结售汇以及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延续基本平衡。多方面数据均表明当前我国国际收支运行总体稳健。 二、您如何看待未来我国国际收支趋势? 答:我国经常账户将保持合理规模顺差。近一段时期,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经常账户顺差保持增长,在全球主要顺差国中表现突出,充分体现了我国货物贸易等经常账户收支的稳定性和韧性,也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首先,近年来我国货物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出口新动能逐步涌现。今年前8个月,传统优势项目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9%,纺织、服装出口增速均高于10%,汽车等出口增长56%,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成为推动外贸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贸易伙伴多元化拓展取得积极成效,欧美仍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市场,对东盟、拉美地区的外贸规模也在增长。其次,服务贸易发展将会继续提档升级。随着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以及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计算机信息服务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正在为服务贸易注入新的增长动能。 跨境双向投资将呈现更加均衡的发展态势。首先,直接投资保持顺差格局。国内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将继续吸引外资来华投资兴业。同时,我国对外投资仍将保持合理有序的发展态势。其次,人民币资产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稳定的投资回报和分散化投资价值,长期看国际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意愿总体依然较强。 总体看,未来国内经济持续恢复的趋势是确定的,继续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是坚定的,物价稳定等优势更加明显,制造业转型升级效果逐步显现,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内在基础依然稳固,这也是我国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根本支撑。 2022-09-29/safe/2022/0929/21483.html
-
党的十八大以来,外汇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多措并举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促进跨境证券投资便利化,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程度显著提升。 金融市场开放新格局初步形成。我国金融市场开放领域从股票市场向银行间债券市场、商品期货市场全方位拓展,从二级市场向一级市场逐步延伸。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以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QFII/RQFII/QDII等)、互联互通机制(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沪伦通、理财通)和境外投资者直接入市(银行间债券市场直接投资、境外投资者直接参与境内特定品种期货)为主的金融市场开放格局。 跨境证券投资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2018年,取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RQFII)资金汇出比例要求和本金锁定期要求,简化资金汇出入管理,大大激发了境外机构投资境内金融市场的热情。2019年,宣布取消QFII/RQFII投资额度限制,允许同一境外主体QFII/RQFII和直接投资渠道下债券和资金双向自由划转,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证券投资和配置人民币资产。2021年,会同证监会推动扩大QFII投资范围,允许QFII投资者参与商品期货、商品期权、股指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交易品种。这些措施的出台,提升了外资投资中国金融市场的便利化程度。2018年境内人民币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2021年富时罗素正式将中国国债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WGBI),显示全球机构投资者对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高度认可。 境外投资者外汇风险对冲机制不断完善。持续完善相关风险管理机制,更好满足外资参与境内证券投资对冲汇率波动风险的需求。2017年,允许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投资者开展外汇风险对冲。2019年,进一步简化QFII/RQFII境内外汇套保管理要求。2021年,继续优化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内债券市场(直接入市)外汇管理,为该业务办理即期结售汇的机构资格由结算代理人放宽至第三方金融机构。 有效促进国际收支平衡。2018至2021年,我国证券投资项下资金分别净流入1069亿、579亿、955亿和510亿美元,推动形成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格局,有力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和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截至2022年6月末,外资持有境内股票市值37107亿元人民币,占境内股票流通市值的5.1%;外资持有境内债券市值36850亿元人民币,占境内债券市场市值的2.7%。对照发达经济体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市场外资占比结构,我国跨境证券投资项下外资流入仍有较大潜力。 下一步,外汇局将继续深化金融市场开放,统筹考虑经济发展阶段、金融市场运行情况和金融稳定性要求,加大交易环节和汇兑环节联动,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高水平开放。 (作者:资本项目管理司) 2022-09-29/safe/2022/0929/21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