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附件。 附件:广东省金融运行报告(2021) 2021-06-16/guangdong/2021/0616/2054.html
-
远离非法集资 拒绝高利诱惑——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相关资料 2021-06-16/jiangsu/2021/0616/716.html
-
2021-06-09http://www.gov.cn/premier/2021-06/08/content_5616268.htm
-
2021-06-16http://www.gov.cn/xinwen/2021-06/15/content_5618050.htm
-
2021年5月14日营口鲅鱼圈出现本土新冠肺炎疫情,营口市中心支局按照国家疫情防控工作相关要求,认真谋划,及时部署,积极践行“金融为民”理念,全力保障辖区涉外金融工作有序开展。 一、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要求疫情期间营口市中心支局在岗人员坚守岗位,积极向辽宁省分局报告工作开展及辖内疫情对进出口企业影响情况,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对于与外界接触较多的高风险岗位和重要岗位,合理安排人员,保证涉外金融服务不中断;及时掌握营口鲅鱼圈涉外银行网点办理涉外金融结算业务状态;及时启动“绿色通道”,加强对银行的业务指导,确保涉外企业跨境收付资金汇划畅通。 二、鼓励通过非接触方式办理涉外金融业务。持续向辖区涉外银行及企业宣传使用《国家外汇管理局营口市中心市局外汇及跨境人民币业务网上办理指南》,通过涉外金融业务“网上办”“邮寄办”“预约办”,货物贸易外汇收支名录登记业务全部网上办理,确保政务服务“不断档”,切实降低窗口业务感染风险,尽力做到业务办理“不见面”,服务质量“不降低”。 三、指导支持自律机制发起倡议。疫情期间,营口市中心支局指导和支持营口市外汇及跨境人民币自律机制发起倡议,鼓励各成员单位按照展业原则,大力推广线上服务,推动经常项目跨境收支业务使用电子单证,贸易融资业务通过跨境金融区块链平台办理,鼓励通过手机银行等线上办理个人外汇业务等。 下一步,营口市中心支局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总、分局有关疫情工作要求,细化和创新服务机制,坚持防疫不松懈和业务不放松两手抓,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2021-06-01/liaoning/2021/0616/1368.html
-
为深入了解企业经营情况,解决企业贸易投融资难题,6月8日,长寿中心支局联合长寿区商务委、长寿经开区经贸局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活动,赴重庆星宇海特克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蒙特费罗(重庆)电梯配件有限公司、重庆成元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走访调研,“一对一”为企业送政策、送服务,办实事、解难题。 活动中,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了生产经营情况、当前发展面临问题、及下一步生产计划。中心支局针对企业关心关注事项和实际情况,重点宣传推介了外债便利化试点、一次性外债登记、外籍人才个人外汇业务便利化试点等试点政策,并向企业赠送了中心支局自编的《外汇政策业务知识“掌上汇”》等宣传资料。企业对3个部门上门服务表示衷心感谢,表示将继续加强与各部门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掌握更多更实的便利化政策。中心支局表示,下一阶段将继续加强多部门联动合作,加大创新试点政策宣传推广力度,不断提升贸易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增强企业获得感与满足感,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力辖区实体经济发展。 2021-06-08/chongqing/2021/0608/1897.html
-
为着力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的外汇政策获得感和服务满意度,6月4日,黔江中心支局联合人行黔江中心支行、重庆市正阳工业园区管委会举办政银企座谈会,黔江区金融办、银保监黔江分局、辖区10家银行及园区内30家涉外企业参会。 会上,中心支局工作人员重点宣讲了汇率避险支持举措、外汇管理便利化措施,向参会人员发放了汇率避险工具宣传手册、跨境融资产品宣传手册、外汇管理便利化政策宣传资料,并现场促成辖区3家银行与园区内3家涉外企业现场签订融资协议1.46亿元。 此次座谈会,有助于引导企业树立跨境融资意识,对接企业融资需求,强化企业汇率避险认识,增进了汇银企沟通交流,为进一步推动辖区涉外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1-06-08/chongqing/2021/0608/1896.html
-
为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黔江中心支局立足辖区实际,积极开展汇率避险服务专项行动,于5月28日推动辖区1家企业成功办理渝东南首笔远期结汇业务,实现辖区汇率避险工具的首次应用和外汇衍生品业务的“零突破”。截至目前,银行为该企业累计办理远期结汇业务达101万美元,切实帮助企业锁定经营收益,规避人民币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该业务仅需企业提供合约金额2%的保证金,到期后全额退还,无任何费用,且实现了全链条线上办理,办理时间可短至5分种,获得企业好评。 下一步,黔江中心支局将继续以问题为导向、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进一步培育市场主体汇率风险意识,帮助企业用好汇率避险工具,合理规避汇率风险,做到财务中性、稳健经营。 2021-06-09/chongqing/2021/0609/1899.html
-
李强书记、龚正市长、易纲行长、会满主席,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再次参加陆家嘴论坛,与中外同事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交流看法。 上海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也是一个不断见证奇迹的地方。去年以来,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迈出更大步伐,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新的进步。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中,上海保持第三位,与第二位的评分已非常接近。“十四五”时期,金融管理部门将和上海市及国内外金融机构一道,同心协力,开拓创新,共同推动上海金融业实现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 2020年以来,为应对百年一遇的疫情大流行,发达国家纷纷推出超级经济刺激计划。在财政猛烈扩张的同时,货币政策达到前所未有的宽松程度。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已扩张将近一倍,欧央行扩张一多半,日本银行扩张超过四分之一。这些超常规举措,短期内确实起到了稳定市场、稳定人心的作用。但是相伴而来的负面效应则需要全世界各国来共同承担。首先,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和房地产价格普遍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特别是股票市场很快就达到了创纪录的高水平。经常爬山的人都知道,越是陡峭的山峰,上去不易,下来更难。第二,通货膨胀像约定好了一样,如期而至。而且比美欧同事们所预料的幅度要高出一截,至于将要持续的时间似乎也不像许多专家预测的那样短暂。 第三,当财政支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靠中央银行印钞来支撑时,就像一架飞机在空中进入自转旋涡,很难由自己顺利改飞出来。2008年前,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只有8000多亿美元,如今已将近8万亿美元,而且美国联邦债务与GDP之比已超过二战时期创造的最高记录。第四,世界疫情现阶段还有诸多不确定性,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局部受阻或断裂的风险仍然较大。本来最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但还有少数发达国家不断制造麻烦,继续奉行所谓本国优先的单边主义,事实上首先损害其本国人民的利益。例如,对来自中国的产品保留高关税,客观上推动通货膨胀上升更快。第五,面对美欧开闸泄洪产生的溢出效应,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采取痛苦的应对举措。俄罗斯、土耳其、巴西央行已启动加息,有的发达经济体也开始释放收缩信号。从全球宏观经济来观察,这些政策取向的利弊得失目前还很难作出结论。 中国在强化宏观政策应对时,没有搞“大水漫灌”。一些国家批评中国应对政策力度不够、对全球经济恢复的贡献不足。这显然是出于偏见或误解。事实上,我们的政策力度并不算小。从货币金融政策来看,2020年,银行贷款新增19.6万亿元,增速12.8%,社会融资规模增加35万亿元,增速13.3%,这在世界上是很少有的。通过降低贷款利息和减少服务收费,去年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从财政税收政策看,2020年我国对企业和居民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5万亿元。公共预算赤字率3.7%,加上新增抗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银行额外增加投入等,这些数字合计起来与名义GDP之比已超过10%。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应对政策取得最好效果。2020年中国经济实现正增长,促进了周边国家和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复苏,阻止了世界经济陷入更大萎缩。中国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供应了全球一半左右最终产品,而且总体上没有提高出口离岸价格,为全球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奠定了坚实基础。如果说最发达国家大量印发的货币形成了拉动全球通胀的动力源,那么,中国数亿劳动者生产的商品就是稳定全球通胀的千钧锚。 为什么我们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有那么大的力度,而央行资产负债表能够保持不变呢?首先是因为党中央着眼全局的宏观决策统筹兼顾、科学合理,国务院和国务院金融委的安排指挥切合实际、精准有效。其次是因为金融系统坚定不移地整治脱实向虚现象,坚决降低内部杠杆率,同业理财、同业投资、委托贷款和信托通道业务持续减少,高风险影子银行不断收缩。第三是因为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具有特殊优势,持续多年的稳健政策使得存款准备金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与此同时利率汇率的市场化改革又卸下了沉重包袱。所以,和发达国家央行购买资产扩表不同,我国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适当增加定向再贷款,推动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发放更多贷款,与此同时引导更多社会储蓄转化为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显著地扩大了中国和世界迫切需要产品的生产和供应能力,推动了经济的绿色转型进程。 中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增强和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从金融角度来看,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加快市场化兼并重组,规范互联网平台,促进公平竞争。要抓紧推进传统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促使金融机构能够更精准服务实体经济,更精准防范金融风险。发展普惠金融,加强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金融服务,切实促进共同富裕。发展绿色金融,为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金融支撑。发展科技金融,通过多种方式支持自主创新和自立自强。 现阶段最突出的一项任务就是进一步加大直接融资比重。在去年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中,债券和股票融资占比已经达到37%左右,还可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债券市场还有很大潜力。妨碍其健康成长的一个主要短板是,债券市场法制还不够健全。迫切需要让各级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和投资者都认识到逃废债不仅是不道德的行为,而且是违法违规甚至是犯罪的行为。根本性举措是加快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改革,真正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确保发行方、中介机构、投资者严格依法履行各自义务,承担各自责任。 经过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三年攻坚战,过去我们面临的多个方面的金融风险都出现了收敛趋势。但是,防范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我们必须居安思危,一刻也不能松懈。就当前而言,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积极应对不良资产反弹。为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贷款本息实施延期,预计将有一定比例最终劣变为不良。一些地方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倾向严重,相当数量的政府融资平台偿债压力很大,部分大中型企业债务违约比例上升,加剧了银行机构的信用风险。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必须督促银行机构做实资产分类,加大拨备计提力度,确保能够更快更多地处置不良资产。 第二,严密防范影子银行死灰复燃。我国高风险影子银行与国外不同,具有典型的“体系内”和“类信贷”特征。经过整治后,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已较历史峰值压降20万亿元,但存量规模依然较大,稍有不慎就极易反弹回潮。要防止金融机构再次通过交叉性金融产品无序加杠杆,对各种“类信贷”新花样必须遏制在初期阶段。要认真落实资管新规,确保存量资管产品整治任务顺利完成。 第三,坚决整治各类非法公开发行证券行为。金融市场目前仍然存在大量名为“私募”实为“公募”的各类产品。过往的非法集资案件,许多实质上属于非法公开发行证券。这些产品参与投资的人数都突破200人的限制,发行对象实际上面向不特定的投资者,对市场、社会和人民群众造成严重损害。一旦发现“假私募、真公募”,应依法予以严惩,并按欺诈发行、财务造假或虚假披露追究发行人等相关方的法律责任。 第四,切实防范金融衍生品投资风险。在前期发生风险的金融衍生品案例中,有大量个人投资者参与投资。从成熟金融市场看,参与金融衍生品投资的主要是机构投资者,非常不适合个人投资理财。道理在于,受不可控制甚至不可预测的多种因素影响,金融衍生品价格波动很大,对投资者的专业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具有很高要求。普通个人投资者参与其中,无异于变相赌博,损失的结果早已注定。那些炒作外汇、黄金及其他商品期货的人很难有机会发家致富,正像押注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人最终会付出沉重代价一样。 第五,时刻警惕各种变换花样的“庞氏骗局”。当下,各种以高息回报为诱饵,打着所谓的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等旗号的骗局层出不穷,其实质都是击鼓传花式的非法集资活动。大家一定要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宣扬“保本高收益”就是金融诈骗。要自觉提高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远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 希望出席论坛的嘉宾和业内同仁们在就高深问题发表真知灼见之余,也能不厌其烦地宣传这些最基本的金融常识。 衷心感谢主持人的热情介绍和协助!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上新的台阶!谢谢大家! 2021-06-16/shanghai/2021/0616/1525.html
-
尊敬的李强书记、龚正市长、吴清副市长,树清主席、会满主席、功胜局长,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作为本届论坛的共同轮值主席,我谨代表主办方,向出席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 陆家嘴论坛已成功举办12届,见证了中国金融事业的进步,见证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去年以来,中国金融体系稳妥应对疫情冲击,为经济快速恢复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比如,引入了全国首家外资独资寿险、公募基金和外资控股理财公司;推出了国内首批利率期权产品、多个国际期货新品种;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走在全国前列;超过900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银行间市场,持债规模达到3.3万亿元。我们很高兴看到,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的排名已连续两次位居第三。在此,我代表人民银行向上海市表示祝贺! 这次论坛聚焦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金融业对外开放等重大议题,这些议题都是金融系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助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今天,我想借此机会,围绕货币政策、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发展等话题同大家进行交流。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观察到人口结构、资源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都在发生深刻调整和变化,对潜在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产生影响。 在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经济总量基数越来越大,同时受劳动生产率增速下降和人口结构变化等影响,潜在经济增长率会有一定减缓。人口结构变化也会对经济供给和需求两侧产生影响,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以资本和劳动投入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未来可持续增长主要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去年以来,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但如果从去年和今年两年平均来看,我们预测我国GDP增速将接近于潜在增长率水平。 货币政策要关注结构变化对物价的影响。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上升、消费倾向下降,因此对通胀产生抑制作用。而绿色转型会使物价走势有所上升。什么是绿色转型?绿色转型就是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向低碳模式。因为碳排放能源是大头,简单地说绿色转型就是鼓励大家多用清洁能源,少用化石能源。但问题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从整体上看化石能源便宜且稳定,清洁能源贵且尚不稳定,这就是所谓“绿色溢价”,因为化石能源碳排放成本基本上没有体现。绿色转型的任务就是对碳排放加以限制,使碳排放的成本显性化,也就是说要求排放者对增量的碳排放付出成本,同时对存量的碳排放权通过定价实现可交易,使得减排者获得收益,也使得排放者付出适当成本,从而鼓励生产和消费向低碳方式转型。这一过程客观上会导致和碳排放有关的成本上升,进而带来结构性价格上涨的压力。以上分析有对价格下跌的压力,有对价格上涨的压力,不同方向的价格压力会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对冲,从而有利于在整体上稳定物价。 近期全球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较快,全球通胀水平短期上升已成事实,但对通胀是否能长期持续下去,存在着巨大分歧。我国去年疫情期间坚持实施正常货币政策,国内总需求比较平稳,有利于保持物价总体稳定。今年以来我国PPI增幅较高,一定程度上与去年PPI为负形成的低基数有关,所以我们可以用去年今年和明年连续三年的整体视角来观察PPI变化。综合各方面因素判断,今年我国CPI走势前低后高,全年的CPI平均涨幅预计在2%以下。当然,外部的疫情形势、经济回升、宏观形势和宏观政策等都有不确定性,对来自各方面的通胀和通缩的压力均不可掉以轻心。 考虑到我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内,在潜在产出水平附近,物价走势整体可控,货币政策要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坚持稳字当头,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尤其是注重跨周期的供求平衡,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目前国内利率水平虽比主要发达经济体高一些,但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中仍相对较低,总体保持在适宜的水平,有利于各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要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潜力。要继续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促进内外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在保持总量政策适度的前提下,货币信贷政策将主要强调两大结构性方面。 第一,扎实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人民银行积极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等工具,多措并举助力经济的绿色转型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一是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部门较早制定了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的标准。同时与欧盟有关部门等方面紧密合作,共同推动绿色分类标准的趋同。二是建立气候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推动国内主要商业银行披露气候变化相关信息,并研究推广至上市公司等市场主体。未来,将建立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三是激励金融部门加大对绿色产业的资金支持。研究碳减排支持工具。四是引导金融机构防范气候变化风险。人民银行已开展金融机构气候变化风险压力测试,并持续监测评估金融机构绿色转型。要充分考虑现有基础设施的投入成本、预期使用寿命和折旧的实际情况,稳妥设计转轨参数和动态风险权重,努力实现在绿色转型的过渡期平稳转轨。 第二,坚持发展普惠金融。近年来我们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支持。实现保就业保民生,实现增收入促消费,从而稳住经济基本盘。我们始终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健全激励相容机制,强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控能力。目前普惠小微贷款已支持3600多万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我们将继续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部门政策合力,引导银行在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加大首贷、信用贷支持力度。鼓励银行与企业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强贷款风险防范。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强化金融科技手段运用,推广随借随还模式,促进商业银行加快形成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 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引,增创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近日,中央再次就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提出明确意见和要求,支持上海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我曾在之前的陆家嘴论坛上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一定是基于人民币资产形成的国际金融中心。随着全球配置人民币资产需求的增加,将衍生出对人民币资产的风险管理、法治环境、人才供给等一系列需求。在此过程中,上海将成为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风险管理中心、金融科技中心、优质营商环境示范中心和金融人才中心,将成为更有竞争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工作。支持上海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打造促进双循环的绿色金融枢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助力上海成为新发展格局下联通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重要枢纽和桥梁。 最后,预祝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2021-06-16/shanghai/2021/0616/1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