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8月,我国国际收支口径的国际服务贸易收入846亿元人民币,服务贸易支出2139亿元人民币,逆差1293亿元人民币。2014年1-8月,我国国际收支口径的国际服务贸易收入累计8930亿元人民币,服务贸易支出累计14780亿元人民币,逆差累计5850亿元人民币。 按美元计价,2014年8月,我国国际收支口径的国际服务贸易收入137亿美元,服务贸易支出347亿美元,逆差210亿美元。2014年1-8月,我国国际收支口径的国际服务贸易收入累计1454亿美元,服务贸易支出累计2406亿美元,逆差累计952亿美元。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数据(按人民币计价) 单位:亿元人民币 项目 2014.8 2014.1-8累计 国际服务贸易差额 -1,293 -5,850 贷方 846 8,930 借方 2,139 14,780 1.运输差额 -304 -2,373 贷方 193 1,505 借方 497 3,878 2.旅游差额 -745 -4,106 贷方 277 2,061 借方 1022 6,167 3.通讯服务差额 -4 -15 贷方 10 65 借方 14 80 4.建筑服务差额 47 300 贷方 68 463 借方 21 163 5.保险服务差额 -98 -725 贷方 13 154 借方 110 879 6.金融服务差额 -2 -13 贷方 17 152 借方 20 165 7.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差额 34 366 贷方 84 699 借方 50 333 8.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差额 -112 -894 贷方 3 30 借方 115 923 9.咨询差额 76 678 贷方 212 1,723 借方 137 1,045 10.广告.宣传差额 14 48 贷方 36 206 借方 22 158 11.电影.音像差额 -2 -27 贷方 1 7 借方 3 34 12.其它商业服务差额 -191 951 贷方 -73 1,823 借方 118 872 13.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差额 -5 -40 贷方 6 43 借方 11 83 注: 1. 本表所称国际服务贸易是指国际收支口径的服务贸易,即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服务贸易交易。 2. 本表计数采用四舍五入原则。 3. 国际服务贸易数据按美元编制,当月人民币计价数据由美元数据按月均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折算得到,累计数由各月人民币数据累加得到。 4、其它商业服务贷方为负数,主要是根据《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其他商业服务中包含的转手买卖以货物买进和卖出的价差记录在转手买卖服务的贷方,本期转手买卖收入小于支出,价差为负值。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数据(按美元计价) 单位:亿美元 项目 2014.8 2014.1-8累计 国际服务贸易差额 -210 -952 贷方 137 1,454 借方 347 2,406 1.运输差额 -49 -386 贷方 31 245 借方 81 631 2.旅游差额 -121 -668 贷方 45 335 借方 166 1,004 3.通讯服务差额 -1 -3 贷方 2 11 借方 2 13 4.建筑服务差额 8 49 贷方 11 75 借方 3 27 5.保险服务差额 -16 -118 贷方 2 25 借方 18 143 6.金融服务差额 0 -2 贷方 3 25 借方 3 27 7.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差额 5 60 贷方 14 114 借方 8 54 8.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差额 -18 -145 贷方 0 5 借方 19 150 9.咨询差额 12 110 贷方 34 280 借方 22 170 10.广告.宣传差额 2 8 贷方 6 34 借方 4 26 11.电影.音像差额 0 -4 贷方 0 1 借方 1 5 12.其它商业服务差额 -31 155 贷方 -12 297 借方 19 142 13.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差额 -1 -7 贷方 1 7 借方 2 14 注: 1. 本表所称国际服务贸易是指国际收支口径的服务贸易,即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服务贸易交易。 2. 本表计数采用四舍五入原则。 3、其它商业服务贷方为负数,主要是根据《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其他商业服务中包含的转手买卖以货物买进和卖出的价差记录在转手买卖服务的贷方,本期转手买卖收入小于支出,价差为负值。 指标解释: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服务贸易交易,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服务贸易口径相同。包括运输、旅游、通讯、建筑、保险、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各种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娱乐服务以及政府服务。贷方表示收入,借方表示支出。 1.运输:指与运输有关的服务收支。包括海、陆、空运输,太空和管道运输等。 2.旅游:指对在我国境内的外国旅游者和港澳台同胞(包括因公、因私)提供货物和服务获得的收入以及我国居民出国旅行(因公、因私)的支出。 3.通讯服务:包括:(1)电讯,指电话、电传、电报、电缆、广播、卫星、电子邮件等;(2)邮政和邮递服务。 4.建筑服务:指我国企业在经济领土之外完成的建筑、安装项目,以及非居民企业在我国经济领土之内完成的建筑、安装项目。 5.保险服务:包括各种保险服务的收支,以及同保险交易有关的代理商的佣金。 6.金融服务:包括金融中介和辅助服务收支。 7.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包括计算机数据和与信息、新闻有关的服务交易收支。 8.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包括使用无形资产的专有权、特许权等发生的收支。 9.咨询:包括法律、会计、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咨询服务收支。 10.广告、宣传:包括广告设计、创作和推销,媒介版面推销,在国外推销产品,市场调研等的收支。 11.电影、音像:包括电影、电视节目和音乐录制品的服务以及有关租用费用收支。 12.其它商业服务:指以上未提及的各类服务交易的收支,驻华机构办公经费(不含使领馆)也在此项下。 13.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指在前面分类没有包括的各种政府服务交易,包括大使馆等国家政府机构的所有涉外交易。 2014-09-30/safe/2014/0930/5075.html
-
2014年7月,我国国际收支口径的国际服务贸易收入1104亿元人民币,服务贸易支出2046亿元人民币,逆差942亿元人民币。2014年1-7月,我国国际收支口径的国际服务贸易收入累计8084亿元人民币,服务贸易支出累计12641亿元人民币,逆差累计4557亿元人民币。 按美元计价,2014年7月,我国国际收支口径的国际服务贸易收入179亿美元,服务贸易支出332亿美元,逆差153亿美元。2014年1-7月,我国国际收支口径的国际服务贸易收入累计1316亿美元,服务贸易支出累计2058亿美元,逆差累计742亿美元。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数据(按人民币计价) 单位:亿元人民币 项目 2014.7 2014.1-7累计 国际服务贸易差额 -942 -4,557 贷方 1,104 8,084 借方 2,046 12,641 1.运输差额 -293 -2,069 贷方 225 1,312 借方 517 3,381 2.旅游差额 -659 -3,361 贷方 264 1,784 借方 923 5,146 3.通讯服务差额 -3 -12 贷方 11 55 借方 14 67 4.建筑服务差额 43 253 贷方 68 395 借方 24 142 5.保险服务差额 -97 -627 贷方 20 141 借方 117 768 6.金融服务差额 -2 -10 贷方 16 134 借方 18 145 7.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差额 52 332 贷方 91 616 借方 39 283 8.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差额 -107 -781 贷方 3 27 借方 110 808 9.咨询差额 96 602 贷方 228 1,510 借方 132 908 10.广告.宣传差额 16 35 贷方 33 171 借方 17 136 11.电影.音像差额 -2 -25 贷方 1 6 借方 3 30 12.其它商业服务差额 17 1,142 贷方 142 1,896 借方 124 754 13.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差额 -2 -36 贷方 5 37 借方 7 72 注: 1. 本表所称国际服务贸易是指国际收支口径的服务贸易,即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服务贸易交易。 2. 本表计数采用四舍五入原则。 3. 国际服务贸易数据按美元编制,当月人民币计价数据由美元数据按月均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折算得到,累计数由各月人民币数据累加得到。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数据(按美元计价) 单位:亿美元 项目 2014.7 2014.1-7累计 国际服务贸易差额 -153 -742 贷方 179 1,316 借方 332 2,058 1.运输差额 -48 -337 贷方 36 214 借方 84 551 2.旅游差额 -107 -547 贷方 43 291 借方 150 838 3.通讯服务差额 -1 -2 贷方 2 9 借方 2 11 4.建筑服务差额 7 41 贷方 11 64 借方 4 23 5.保险服务差额 -16 -102 贷方 3 23 借方 19 125 6.金融服务差额 0 -2 贷方 3 22 借方 3 24 7.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差额 8 54 贷方 15 100 借方 6 46 8.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差额 -17 -127 贷方 0 4 借方 18 132 9.咨询差额 16 98 贷方 37 246 借方 21 148 10.广告.宣传差额 3 6 贷方 5 28 借方 3 22 11.电影.音像差额 0 -4 贷方 0 1 借方 1 5 12.其它商业服务差额 3 186 贷方 23 309 借方 20 123 13.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差额 0 -6 贷方 1 6 借方 1 12 注: 1. 本表所称国际服务贸易是指国际收支口径的服务贸易,即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服务贸易交易。 2. 本表计数采用四舍五入原则。 指标解释: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服务贸易交易,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服务贸易口径相同。包括运输、旅游、通讯、建筑、保险、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各种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娱乐服务以及政府服务。贷方表示收入,借方表示支出。 1.运输:指与运输有关的服务收支。包括海、陆、空运输,太空和管道运输等。 2.旅游:指对在我国境内的外国旅游者和港澳台同胞(包括因公、因私)提供货物和服务获得的收入以及我国居民出国旅行(因公、因私)的支出。 3.通讯服务:包括:(1)电讯,指电话、电传、电报、电缆、广播、卫星、电子邮件等;(2)邮政和邮递服务。 4.建筑服务:指我国企业在经济领土之外完成的建筑、安装项目,以及非居民企业在我国经济领土之内完成的建筑、安装项目。 5.保险服务:包括各种保险服务的收支,以及同保险交易有关的代理商的佣金。 6.金融服务:包括金融中介和辅助服务收支。 7.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包括计算机数据和与信息、新闻有关的服务交易收支。 8.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包括使用无形资产的专有权、特许权等发生的收支。 9.咨询:包括法律、会计、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咨询服务收支。 10.广告、宣传:包括广告设计、创作和推销,媒介版面推销,在国外推销产品,市场调研等的收支。 11.电影、音像:包括电影、电视节目和音乐录制品的服务以及有关租用费用收支。 12.其它商业服务:指以上未提及的各类服务交易的收支,驻华机构办公经费(不含使领馆)也在此项下。 13.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指在前面分类没有包括的各种政府服务交易,包括大使馆等国家政府机构的所有涉外交易。 2014-08-21/safe/2014/0821/5068.html
-
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8月,银行结汇9033亿元人民币(等值1466亿美元),售汇9083亿元人民币(等值1474亿美元),结售汇逆差51亿元人民币(等值8亿美元)。其中,银行代客结汇8881亿元人民币,售汇8677亿元人民币,结售汇顺差204亿元人民币;银行自身结汇152亿元人民币,售汇406亿元人民币,结售汇逆差254亿元人民币。同期,银行代客远期结汇签约1512亿元人民币,远期售汇签约1163亿元人民币,远期净结汇349亿元人民币。截至本月末,远期累计未到期结汇9636亿元人民币,未到期售汇8229亿元人民币,未到期净结汇1408亿元人民币。 2014年1-8月,银行累计结汇77642亿元人民币(等值12642亿美元),累计售汇66096亿元人民币(等值10756亿美元),累计结售汇顺差11546亿元人民币(等值1886亿美元)。其中,银行代客累计结汇75727亿元人民币,累计售汇63075亿元人民币,累计结售汇顺差12652亿元人民币;银行自身累计结汇1916亿元人民币,累计售汇3021亿元人民币,累计结售汇逆差1105亿元人民币。同期,银行代客累计远期结汇签约13274亿元人民币,累计远期售汇签约9783亿元人民币,累计远期净结汇3491亿元人民币。 2014年8月,境内银行代客涉外收入15908亿元人民币(等值2582亿美元),对外付款16660亿元人民币(等值2704亿美元),涉外收付款逆差752亿元人民币(等值122亿美元)。 2014年1-8月,银行代客累计涉外收入133372亿元人民币(等值21711亿美元),累计对外付款128256亿元人民币(等值20876亿美元),累计涉外收付款顺差5116亿元人民币(等值834亿美元)。(完) 附:名词解释和相关说明 国际收支是指我国居民与非居民间发生的一切经济交易,包括引起居民和非居民间资产和负债变化的所有金融交易和实物交易。 银行结售汇是指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及其自身办理的结汇和售汇业务,包括远期结售汇履约数据,不包括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数据。银行结售汇统计时点为人民币与外汇兑换行为发生时。其中,结汇是指外汇所有者将外汇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售汇是指外汇指定银行将外汇卖给外汇使用者。结售汇差额是结汇与售汇的轧差数。银行结售汇形成的差额将通过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卖平盘,是引起我国外汇储备变化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其不等于同期外汇储备的增减额。 银行结售汇不按居民与非居民交易的原则进行统计,且其仅包括银行与客户及其自身之间发生的本外币买卖,即人民币和外汇的兑换交易,不同于国际收支交易的统计范围。 远期结售汇签约是指银行与客户协商签订远期结汇(售汇)合同,约定将来办理结汇(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到期外汇收入(支出)发生时,即按照远期结汇(售汇)合同订明的币种、金额、汇率办理结汇(售汇)。远期结售汇业务使得企业可提前锁定未来结汇或售汇的汇率,从而有效规避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风险。银行一般会通过银行间外汇市场来对冲远期结售汇业务形成的风险敞口。比如,当银行签订的远期结汇大于远期售汇时,银行一般会将同等金额的外汇提前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卖出,反之亦然。因而远期结售汇也是影响我国外汇储备变化的一个因素。 本期末远期结售汇累计未到期额是指银行与客户签订的远期结汇和售汇合同在本期末仍未到期的余额;差额是指未到期远期结汇和售汇余额之差。签约额与累计未到期额之间的关系为:本期末远期结售汇累计未到期额=上期末远期结售汇累计未到期额+本期远期结售汇签约额-本期远期结售汇履约额。 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是指境内非银行居民机构和个人(统称非银行部门)通过境内银行与非居民机构和个人之间发生的收付款,不包括现钞收付和银行自身涉外收付款。具体包括:非银行部门和非居民之间通过境内银行发生的跨境收付款(包括外汇和人民币),以及非银行部门和非居民之间通过境内银行发生的境内收付款(暂不包括境内居民个人与境内非居民个人之间发生的人民币收付款),统计时点为客户在境内银行办理涉外收付款时。其中,银行代客涉外收入是指非银行部门通过境内银行从非居民收入的款项,银行代客对外支出是指非银行部门通过境内银行向非居民支付的款项。 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是国际收支统计的组成部分,但其统计原则与国际收支采用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不同,采用资金收付制原则,且其仅反映境内非银行部门与非居民之间的资金流动状况,不能反映实物交易和银行自身的涉外交易,统计范围小于国际收支统计。 2014-09-16/safe/2014/0916/5069.html
-
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7月,银行结汇9425亿元人民币(等值1531亿美元),售汇9352亿元人民币(等值1519亿美元),结售汇顺差73亿元人民币(等值12亿美元)。其中,银行代客结汇9266亿元人民币,售汇8644亿元人民币,结售汇顺差621亿元人民币;银行自身结汇159亿元人民币,售汇708亿元人民币,结售汇逆差548亿元人民币。同期,银行代客远期结汇签约1182亿元人民币,远期售汇签约1122亿元人民币,远期净结汇60亿元人民币。截至本月末,远期累计未到期结汇9653亿元人民币,未到期售汇8126亿元人民币,未到期净结汇1527亿元人民币。 2014年1-7月,银行累计结汇68610亿元人民币(等值11176亿美元),累计售汇57013亿元人民币(等值9282亿美元),累计结售汇顺差11597亿元人民币(等值1894亿美元)。其中,银行代客累计结汇66846亿元人民币,累计售汇54398亿元人民币,累计结售汇顺差12448亿元人民币;银行自身累计结汇1764亿元人民币,累计售汇2615亿元人民币,累计结售汇逆差851亿元人民币。同期,银行代客累计远期结汇签约11762亿元人民币,累计远期售汇签约8620亿元人民币,累计远期净结汇3142亿元人民币。 2014年7月,境内银行代客涉外收入17155亿元人民币(等值2786亿美元),对外付款16576亿元人民币(等值2692亿美元),涉外收付款顺差578亿元人民币(等值94亿美元)。 2014年1-7月,银行代客累计涉外收入117464亿元人民币(等值19128亿美元),累计对外付款111596亿元人民币(等值18172亿美元),累计涉外收付款顺差5867亿元人民币(等值956亿美元)。(完) 附:名词解释和相关说明 国际收支是指我国居民与非居民间发生的一切经济交易,包括引起居民和非居民间资产和负债变化的所有金融交易和实物交易。 银行结售汇是指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及其自身办理的结汇和售汇业务,包括远期结售汇履约数据,不包括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数据。银行结售汇统计时点为人民币与外汇兑换行为发生时。其中,结汇是指外汇所有者将外汇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售汇是指外汇指定银行将外汇卖给外汇使用者。结售汇差额是结汇与售汇的轧差数。银行结售汇形成的差额将通过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卖平盘,是引起我国外汇储备变化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其不等于同期外汇储备的增减额。 银行结售汇不按居民与非居民交易的原则进行统计,且其仅包括银行与客户及其自身之间发生的本外币买卖,即人民币和外汇的兑换交易,不同于国际收支交易的统计范围。 远期结售汇签约是指银行与客户协商签订远期结汇(售汇)合同,约定将来办理结汇(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到期外汇收入(支出)发生时,即按照远期结汇(售汇)合同订明的币种、金额、汇率办理结汇(售汇)。远期结售汇业务使得企业可提前锁定未来结汇或售汇的汇率,从而有效规避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风险。银行一般会通过银行间外汇市场来对冲远期结售汇业务形成的风险敞口。比如,当银行签订的远期结汇大于远期售汇时,银行一般会将同等金额的外汇提前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卖出,反之亦然。因而远期结售汇也是影响我国外汇储备变化的一个因素。 本期末远期结售汇累计未到期额是指银行与客户签订的远期结汇和售汇合同在本期末仍未到期的余额;差额是指未到期远期结汇和售汇余额之差。签约额与累计未到期额之间的关系为:本期末远期结售汇累计未到期额=上期末远期结售汇累计未到期额+本期远期结售汇签约额-本期远期结售汇履约额。 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是指境内非银行居民机构和个人(统称非银行部门)通过境内银行与非居民机构和个人之间发生的收付款,不包括现钞收付和银行自身涉外收付款。具体包括:非银行部门和非居民之间通过境内银行发生的跨境收付款(包括外汇和人民币),以及非银行部门和非居民之间通过境内银行发生的境内收付款(暂不包括境内居民个人与境内非居民个人之间发生的人民币收付款),统计时点为客户在境内银行办理涉外收付款时。其中,银行代客涉外收入是指非银行部门通过境内银行从非居民收入的款项,银行代客对外支出是指非银行部门通过境内银行向非居民支付的款项。 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是国际收支统计的组成部分,但其统计原则与国际收支采用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不同,采用资金收付制原则,且其仅反映境内非银行部门与非居民之间的资金流动状况,不能反映实物交易和银行自身的涉外交易,统计范围小于国际收支统计。 2014-08-15/safe/2014/0815/5067.html
-
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9月,银行结汇10028亿元人民币(等值1630亿美元),售汇11034亿元人民币(等值1793亿美元),结售汇逆差1006亿元人民币(等值163亿美元)。其中,银行代客结汇9920亿元人民币,售汇10403亿元人民币,结售汇逆差482亿元人民币;银行自身结汇108亿元人民币,售汇631亿元人民币,结售汇逆差523亿元人民币。同期,银行代客远期结汇签约1513亿元人民币,远期售汇签约1899亿元人民币,远期净售汇386亿元人民币。截至本月末,远期累计未到期结汇9573亿元人民币,未到期售汇8509亿元人民币,未到期净结汇1064亿元人民币。 2014年1-9月,银行累计结汇87671亿元人民币(等值14272亿美元),累计售汇77130亿元人民币(等值12549亿美元),累计结售汇顺差10541亿元人民币(等值1723亿美元)。其中,银行代客累计结汇85647亿元人民币,累计售汇73478亿元人民币,累计结售汇顺差12169亿元人民币;银行自身累计结汇2024亿元人民币,累计售汇3652亿元人民币,累计结售汇逆差1628亿元人民币。同期,银行代客累计远期结汇签约14787亿元人民币,累计远期售汇签约11682亿元人民币,累计远期净结汇3105亿元人民币。 2014年9月,境内银行代客涉外收入17674亿元人民币(等值2872亿美元),对外付款18734亿元人民币(等值3045亿美元),涉外收付款逆差1060亿元人民币(等值172亿美元)。 2014年1-9月,银行代客累计涉外收入151046亿元人民币(等值24583亿美元),累计对外付款146991亿元人民币(等值23921亿美元),累计涉外收付款顺差4055亿元人民币(等值662亿美元)。(完) 附:名词解释和相关说明 国际收支是指我国居民与非居民间发生的一切经济交易,包括引起居民和非居民间资产和负债变化的所有金融交易和实物交易。 银行结售汇是指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及其自身办理的结汇和售汇业务,包括远期结售汇履约数据,不包括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数据。银行结售汇统计时点为人民币与外汇兑换行为发生时。其中,结汇是指外汇所有者将外汇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售汇是指外汇指定银行将外汇卖给外汇使用者。结售汇差额是结汇与售汇的轧差数。银行结售汇形成的差额将通过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卖平盘,是引起我国外汇储备变化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其不等于同期外汇储备的增减额。 银行结售汇不按居民与非居民交易的原则进行统计,且其仅包括银行与客户及其自身之间发生的本外币买卖,即人民币和外汇的兑换交易,不同于国际收支交易的统计范围。 远期结售汇签约是指银行与客户协商签订远期结汇(售汇)合同,约定将来办理结汇(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到期外汇收入(支出)发生时,即按照远期结汇(售汇)合同订明的币种、金额、汇率办理结汇(售汇)。远期结售汇业务使得企业可提前锁定未来结汇或售汇的汇率,从而有效规避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风险。银行一般会通过银行间外汇市场来对冲远期结售汇业务形成的风险敞口。比如,当银行签订的远期结汇大于远期售汇时,银行一般会将同等金额的外汇提前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卖出,反之亦然。因而远期结售汇也是影响我国外汇储备变化的一个因素。 本期末远期结售汇累计未到期额是指银行与客户签订的远期结汇和售汇合同在本期末仍未到期的余额;差额是指未到期远期结汇和售汇余额之差。签约额与累计未到期额之间的关系为:本期末远期结售汇累计未到期额=上期末远期结售汇累计未到期额+本期远期结售汇签约额-本期远期结售汇履约额。 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是指境内非银行居民机构和个人(统称非银行部门)通过境内银行与非居民机构和个人之间发生的收付款,不包括现钞收付和银行自身涉外收付款。具体包括:非银行部门和非居民之间通过境内银行发生的跨境收付款(包括外汇和人民币),以及非银行部门和非居民之间通过境内银行发生的境内收付款(暂不包括境内居民个人与境内非居民个人之间发生的人民币收付款),统计时点为客户在境内银行办理涉外收付款时。其中,银行代客涉外收入是指非银行部门通过境内银行从非居民收入的款项,银行代客对外支出是指非银行部门通过境内银行向非居民支付的款项。 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是国际收支统计的组成部分,但其统计原则与国际收支采用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不同,采用资金收付制原则,且其仅反映境内非银行部门与非居民之间的资金流动状况,不能反映实物交易和银行自身的涉外交易,统计范围小于国际收支统计。 2014-10-23/safe/2014/1023/5076.html
-
截至2014年6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55820亿元人民币(等值9072.35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其中,登记外债余额为35627亿元人民币(等值5790.35亿美元),企业间贸易信贷余额为20193亿元人民币(等值3282亿美元)。 从债务期限结构看,中长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1775亿元人民币(等值1913.72亿美元);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44045亿元人民币(等值7158.63亿美元),其中,与贸易有关的信贷占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的68.36%。这部分外债具有真实的进出口贸易背景,与一般外债有较大不同,且与我国对外贸易和外汇储备相比规模较小,短期外债风险基本可控。 从债务人类型看,登记外债余额中,中资金融机构债务(含其负责转贷的外国政府贷款)余额为17883亿元人民币(等值2906.4亿美元),占50.19%;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为10738亿元人民币(等值1745.25亿美元),占30.14%;外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4421亿元人民币(等值718.56亿美元),占12.41%;国务院部委债务(不含外国政府贷款)余额为2115亿元人民币(等值343.70亿美元),占5.94%;中资企业债务余额为470亿元人民币(等值76.44亿美元),占1.32%。 从债务类型看,登记外债余额中,国际商业贷款余额为31928亿元人民币(等值5189.23亿美元),占89.62%;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余额为3699亿元人民币(等值601.12亿美元),占10.38%。 从币种结构看,登记外债余额中,美元债务占81.35%,日元债务占4.46%,欧元债务占4.46%,特别提款权和港币等其他外币债务合计占比9.73%。 2014年上半年,我国新借入中长期外债(签约期限)1563亿元人民币(等值254.00亿美元),偿还中长期外债本金819亿元人民币(等值133.13亿美元),支付利息103亿元人民币(等值16.69亿美元)。中长期外债(签约期限)项下净流入资金641亿元人民币(等值104.18亿美元)。 附 名词解释及相关说明 关于外债期限结构分类。按照期限结构对外债进行分类,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签约期限划分,即合同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外债为中长期外债,合同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下的外债为短期外债;二是按照剩余期限划分,即在签约期限划分的基础上,将未来一年内到期的中长期外债纳入到短期外债中。为便于区分两种分类方法,本新闻稿在中长期外债和短期外债后分别以签约期限和剩余期限注明分类方法。 企业间贸易信贷是指发生在中国大陆居民与境外(含港、澳、台地区)非居民之间,由货物交易的卖方和买方之间直接提供信贷而产生对外负债,即由于商品的资金支付时间与货物所有权发生转移的时间不同而形成的债务。具体包括供应商(如境外出口商)为商品交易和服务直接提供信贷,以及购买者(如境外进口商)为商品和服务以及进行中(或准备承担)的工作预先付款。 银行贸易融资是指第三方(如银行)向出口商或进口商提供的与贸易有关的贷款,如外国金融机构或出口信贷机构向买方提供的贷款。 与贸易有关的信贷是一个较广义的概念,除企业间贸易信贷外,它还包括了为贸易活动提供的其他信贷。从定义上看,与贸易有关的信贷包括企业间贸易信贷、银行贸易融资、与贸易有关的短期票据等。 2014-09-26/safe/2014/0926/5071.html
-
2009年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出版了修订后的《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六版,BPM6)(以下简称《手册》第六版)。这是国际收支统计方面的最新国际标准,基金组织各成员国(经济体)均有义务按照此标准开展国际收支相关数据的统计和报表编制工作。 为方便社会公众和申报主体学习了解国际收支统计的最新国际标准和要求,认识实施《手册》第六版的重要意义,提高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意识,更好地配合为实施《手册》第六版所开展国际收支统计制度和系统建设等方面的改进工作,国家外汇管理局就《手册》第六版编写了系列解读材料(1.国际收支统计简介及手册修订概况,2.国际收支统计表式及数据变化解读,3.基金组织有关要求和我国实施准备工作和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国际收支统计基本概念介绍,《手册》第六版修订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手册》第六版最新表式含义解读和统计报表数据变化以及与第五版表式的差异等情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主要经济体对实施《手册》第六版的时间安排和实施进度,我国实施《手册》第六版的各方面准备工作和工作计划;《手册》第六版有关问题解答等。 2014-09-26/safe/2014/0926/5070.html
-
2014年6月末,我国非居民人民币存款余额14704.98亿元。其中,非居民个人人民币存款余额5323.96亿元(见附表)。 附表:非居民人民币存款余额表(季度) 单位:亿元人民币 项目 2014年6月末 非居民人民币存款 14704.98 其中:非居民个人 5323.96 注:本表计数采用四舍五入原则。 附:名词解释 非居民是“非中国居民”的简称,相对于“中国居民”而言。中国居民是指:(一)在中国境内居留1年以上的自然人,外国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在境内的留学生、就医人员、外国驻华使馆领馆外籍工作人员及其家属除外;(二)中国短期出国人员(在境外居留时间不满1年)、在境外留学人员、就医人员及中国驻外使馆领馆工作人员及其家属:(三)在中国境内依法成立的企业事业法人(含外商投资企业及外资金融机构)及境外法人的驻华机构(不含国际组织驻华机构、外国驻华使馆领馆);(四)中国国家机关(含中国驻外使馆领馆)、团体、部队。 非居民人民币存款是指境内银行类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吸收的非居民人民币存款。 2014-08-08/safe/2014/0808/5066.html
-
· 胡凯红: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请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2015年第一季度外汇收支数据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下面先请管司长介绍情况。 2015-04-23 09:27:53 · 管涛: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今天上午的新闻发布会。今天,我将代表国家外汇管理局通报2015年一季度外汇收支数据并接受大家的提问。 进入2015年以来,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依然复杂。全球经济延续不平衡的温和复苏态势,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取向继续分化,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国内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运行稳中趋缓、稳中有进,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明显增强。在这种内外部环境下,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振荡加剧,近期呈现一定流出压力,主要体现了境内市场主体本外币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调整。 2015-04-23 09:57:39 · 管涛: 从银行结售汇数据看,2015年一季度,银行累计结汇2.53万亿元人民币(折合4120亿美元),售汇3.09万亿元人民币(折合5035亿美元),结售汇逆差5619亿元人民币(折合914亿美元)。从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数据看,2015年一季度,累计涉外收入4.95万亿元人民币(折合8068亿美元),对外付款4.76万亿元人民币(折合7755亿美元),涉外收付款顺差1909亿元人民币(折合312亿美元)。 2015-04-23 09:58:53 · 管涛: 一季度我国外汇收支状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银行结售汇与代客涉外收付款差额走势分化。一季度,剔除汇率因素影响(下同),银行结汇同比下降20%,售汇增长41%,结售汇逆差914亿美元,较2014年四季度扩大97%;银行代客涉外收入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对外付款同比增长1%,涉外收付款顺差312亿美元,同比下降29%,但改变了过去两个季度持续逆差的局面。 2015-04-23 10:00:01 · 管涛: 第二,跨境资金流动振荡进一步加剧。从银行结售汇数据看,1月份银行结售汇逆差82亿美元,2月份扩大至172亿美元,3月份进一步增至660亿美元。从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数据看,1月份涉外收付款顺差367亿美元,2月份回落至183亿美元,3月份转为逆差238亿美元。其中,3月份跨境资金流动剧烈波动,主要体现了同期进出口顺差较前2个月大幅收窄的影响。 2015-04-23 10:01:28 · 管涛: 第三,藏汇于民的效果继续显现。一季度,衡量结汇意愿的银行代客结汇占涉外外汇收入的比重(即结汇率)为69%,较2014年四季度下降3个百分点,同比下降8个百分点。受此影响,同期境内外汇存款增加783亿美元,同比多增394亿美元。 2015-04-23 10:02:43 · 管涛: 第四,企业加速外汇贷款和对外债务偿还。一季度,衡量购汇动机的银行代客售汇占涉外外汇支付的比重(即售汇率)为79%,较2014年四季度上升6个百分点,同比上升18个百分点。相应地,同期境内外汇贷款仅增加5亿美元,同比少增624亿美元;海外代付、远期信用证等进口跨境融资余额下降227亿美元,上年同期为增加241亿美元,但月均降幅较2014年下半年月均降幅收窄了48%。 第五,远期结售汇由上季顺差转为逆差。一季度,银行对客户远期结汇签约同比下降65%,远期售汇签约增长34%,远期结售汇签约逆差470亿美元,2014年四季度为顺差53亿美元。其中,1至3月份远期结售汇逆差分别为59亿、154亿和258亿美元。3月末,未到期远期净售汇余额为161亿美元,2014年末为净结汇125亿美元。这意味着银行为对冲远期结售汇的敞口,当期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提前买入了286亿美元的外汇。一季度,反映零售市场外汇供求关系的银行即远期结售汇逆差(即“银行结售汇差额与未到期远期结售汇差额变动额合计”)为1200亿美元。 2015-04-23 10:04:17 · 管涛: 以上就是我要发布的2015年一季度外汇收支主要统计数据。相关数据也正在外汇局官方网站同步发布,敬请关注。 下面,我愿意就我国外汇收支状况有关问题回答大家的提问。 2015-04-23 10:07:02 · 胡凯红: 谢谢管司长,下面开始提问。 2015-04-23 10:07:37 ·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 2014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银行结售汇持续逆差,今年一季度逆差有所扩大,这是否意味着我国出现了跨境资本流出压力?您怎么看待当前形势?未来的趋势会怎么样? 2015-04-23 10:09:23 · 管涛: 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是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外汇局一直密切关注跨境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对于你的问题,我想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当前确实存在资本流出的现象。海关公布的一季度进出口顺差1237亿美元,而银行即远期结售汇逆差1200亿美元。由此可见,包括银行部门和非银行部门在内的全口径的国际收支状况必然是“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与2014年二季度以来的情况基本相同。 2015-04-23 10:11:40 · 管涛: 第二,当前资本流出属于意料之中的调整,不能简单等同于违法违规和隐秘的资本外逃。首先,这种调整是可预期的,反映了市场主体顺周期的财务运作。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世界经济又处于深度调整之中,美元汇率也在持续走强,受这些因素影响,境内的企业和个人延续了去年以来的“资产外币化、负债去杠杆化”的财务运作,导致即远期结汇减少、购汇增加。尤其是3月份,在外贸顺差急剧下降的情况下,前述内外部因素叠加,导致了当期跨境资本流出压力脉冲式放大。其中,绝大部分交易都有合法合规的贸易投资背景。实际上,一季度,我国出口收入与出口额的比率是100%,这个比率甚至比前两年资本流入高峰期的平均收汇率还高出8个百分点。 2015-04-23 10:14:46 · 管涛: 其次,这种调整是可解释的,资本流出的主要渠道仍然是藏汇于民和债务去杠杆化。一季度,剔除跨境人民币因素以后,银行代企业和个人涉外外汇收付逆差219亿美元,可比口径的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795亿美元,两者相差576亿美元,基本上可以用同期银行新增境内外汇存款大于外汇贷款778亿美元来解释。也就是说,企业有了外汇不卖,变成外汇存款持有,这进一步扩大了结售汇逆差。与此同时,企业对外进口支付和债务偿还加快。一季度,我国进口本外币支付与进口额之比为118%,较2013年和2014年平均比例高出16个百分点;同期,进口跨境贸易融资余额下降227亿美元,去年同期为增加241亿美元。另外,企业的远期结售汇由以前的顺差变为逆差,银行为了对冲远期结售汇的敞口,在市场上提前买入286亿美元的外汇,进一步增加了当期银行部门的对外资产运用。 2015-04-23 10:25:15 · 管涛: 最后,这种调整是可承受的,当前外汇市场运行依然平稳且总体符合调控和改革目标。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但国际收支平衡并不意味着收支相抵、差额为零,一定规模以内的顺差或者逆差都属于平衡的范畴。实际上,即便前期人民币汇率交易价达到或接近浮动区间上限时,市场外汇供给依然充足,没有出现市场恐慌。虽然外汇占款渠道的资金投放减少,但央行通过降息、降准、定向调控等操作,保证了人民币流动性充裕,市场融资成本总体趋降。4月20日,人民银行较大幅度的降低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市场利率比年初明显回落。同时,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鼓励企业和个人多持有和使用外汇。从最新数据看,截至2014年末,我国对外金融资产中官方国际储备资产占比为61%,较2013年末下降4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外汇资产由国家集中持有转向市场主体分散持有的效果逐步显现。 2015-04-23 10:36:02 · 管涛: 第三,未来我国跨境资本流动仍将呈现振荡走势。一方面,如果导致一季度资本流出的因素继续发挥作用,未来可能促使我国延续跨境资本流出趋势。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红利逐步释放,以及国家微调措施逐步见效,中国经济仍然具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空间,保持合理增长动力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海外对人民币资产配置的需求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这将对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形成重要支撑。从外部看,尽管美国经济复苏势头总体较好,但近期一些经济指标表现尚不稳定,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和美元汇率走势都有可能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再一方面,近期我国境内购汇增长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企业为了规避汇率风险提前买入外汇,也就是预防性购汇,其在未来有实际对外支付需求,但这部分需求提前释放,现在买了以后也就不会再买了。总之,如果境内外市场环境出现积极变化,跨境资本流出将会放缓甚至可能重现净流入。实际上,进入3月下旬以来,随着内外部环境好转,境内外汇供求缺口迅速收敛,境内外人民币汇率差价也大幅回落。 2015-04-23 10:50:21 · 管涛: 最后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一是当前我国存在资本流出现象;二是当前资本流出是意料之中的有序调整,不能简单等同于隐秘的、违法违规的资本外逃;三是未来我国跨境资本流动仍将呈现振荡格局。 2015-04-23 11:04:14 · 中国新闻社记者: 日前,IMF在春季年会提出,美元最近涨幅可观,创下1981年以来的新高,并警告称美联储加息可能引起市场“超级缩减恐慌”。您对此怎么看?特别是这将对我国跨境资本流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015-04-23 11:06:11 · 管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示的这种溢出效应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前期在国际市场上大举借债,特别是举借美元债务较多的新兴经济体来讲更有重要的警示作用。我们对此也一直高度关注,密切跟踪、评估它对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尤其是对外债务安全的影响。目前有三个基本结论: 2015-04-23 11:09:43 · 管涛: 第一,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美元升值对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但迄今冲击总体有限。历史上,美国加息、美元升值,是新兴市场爆发债务危机、货币危机的重要诱因。2013年年中,美联储释放了要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触发了新兴市场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但我国仍然延续资本大量流入、外汇储备大幅增加的格局。2014年,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质性退出,到年底完成了停止购债的操作,这给新兴市场带来新一轮冲击,我国也受到了一定影响,跨境资本由年初的流入转为流出,但没有改变全年资本净流入、外汇储备增加的基本格局。今年以来,美联储加息预期和美元加速升值与一些其他因素叠加,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我国的跨境资本流出,但目前这种调整仍然属于意料之中的有序调整。 2015-04-23 11:13:23 · 管涛: 第二,中国有能力并有信心抵御外部冲击,但对相关风险也不可掉以轻心。我国经济体量较大、货物贸易顺差较多、外汇储备充裕、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加,这意味着我国在应对资本流动冲击方面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从我国外币外债风险指标看,除了短期外债占比以外,目前我国其他对外债务安全性指标都在国际警戒线标准以内,对外债务总体是安全的。而且,最近一段时期,国内企业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已经开始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减少对外负债。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14年末我国外币外债余额为8955亿美元,比当年6月末下降118亿美元,比2013年末增长了2.5%,较2009年到2013年平均增速回落10多个百分点。这是企业主动进行的调整,而且调整过程中没有出现普遍的偿付困难。但部分企业确实存在债务负担较重,期限和货币错配较为突出等问题,它们的债务偿还能力和财务状况有很大关系。我们一再强调,债务总体安全不能替代个体债务风险,企业要根据实际需求适度对外举债,而且要采取恰当手段对汇率敞口进行套保。 2015-04-23 11:19:27 · 管涛: 第三,内外兼修,积极应对新挑战。从本次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影响看,国际资本把新兴市场做了区分,对于基本面好的新兴市场来讲冲击较小,对于基本面较差的新兴市场来讲冲击比较大。为什么到现在为止我国受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的冲击总体上可承受,根本原因是国内经济平稳增长、物价基本稳定、经常账户盈余、外汇储备充裕,因此被归为好的新兴市场范畴。进一步应对未来美联储可能加息、美元汇率可能继续调整的挑战,关键还是要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内平稳运行,妥善处置和化解经济下行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问题,不断提高和巩固市场对我国经济的信心。作为外汇管理部门,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改革,继续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加快培育和发展外部市场;二是防风险,加快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相关预案,积极应对跨境资本流动风险;三是强基础,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统计监测,继续提高数据透明度,并加强市场参与者风险教育,引导市场主体合理控制风险。 2015-04-23 11:29:17 · 经济日报记者: 今年一季度结售汇呈现逆差,在当前跨境资金流出态势下,外汇局是否会采取一些“控流出”的管理措施? 2015-04-23 11:40:30 · 管涛: 这个问题市场很关心,在以前面临资本流入压力时,我们曾采取了一些临时性措施,但当前形势下,外汇局暂不会采取“控流出”的新措施,而是从以下三方面积极应对跨境资金流动异常波动的挑战。 一是加强监测、冷静观察。目前的资本流出属于意料之中的有序调整,资本流出的渠道主要是藏汇于民和对外债务偿还。当国际收支和人民币汇率趋向均衡合理以后,跨境资本有时流入有时流出,将越来越常态化,变化也越来越频繁。大家对这种情况应该理性看待,不必过分渲染。外汇管理部门将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分析,全面梳理跨境资本流动主要渠道的新情况、新变化,摸清底数,及时做好形势预判和预警,为决策提供参考。 二是疏堵并举、均衡管理。一方面,抓住当前国际收支、外汇供求趋向基本平衡的有利时机,及时调整前期一些“控流入”的临时性措施,同时继续深化外汇体制改革。去年底以来,外汇局陆续采取了取消银行外汇贷存比和结售汇综合头寸挂钩的政策,扩大主要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下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外商投资资本金意愿结汇改革,调增境内金融机构短期外债余额指标总规模等措施。这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对冲当前资本流出的压力。另一方面,目前形势正好触发了对资本流出方向的监管政策,主要是根据现有政策而不是出台新措施,如开展“出口不收汇”专项检查,加大对个人分拆购付汇的监管力度,继续严厉打击地下钱庄等外汇违法违规活动等。 2015-04-23 11:41:44 · 管涛: 三是完善预案、充实工具。未来跨境资本流动仍然可能呈现振荡格局,存在很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要进行情景分析、压力测试,根据不同的情形设计不同的政策,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还要积极防范跨境资金流动冲击,坚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加快构建宏观审慎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不断充实逆周期调节的相关政策工具。谢谢。 2015-04-23 11:53:08 · 中国财经报记者: 刚才您提到,当前外汇形势的变化体现了市场主体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调整。请您进一步解释一下优化调整表现在哪些方面?另外,现在有媒体评价,“一带一路”战略可能会导致国家外汇战略的转变,您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评价的? 2015-04-23 12:03:01 · 管涛: 关于第一个问题,市场主体资产负债结构优化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藏汇于民。原来企业主要是将外汇卖给银行,银行再通过银行间外汇市场卖出,使得外汇储备增加,现在转向市场主体分散持有和使用外汇。例如,从国际投资头寸数据看我国对外资产结构的变化,去年官方国际储备资产占整个对外资产的比重已经出现回落,说明外汇资产在央行和市场主体之间发生了置换。二是债务偿还。原来在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本外币正利差较大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大量举借外债,现在形势发生变化后,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明显增强,尽管本外币利差依然存在,但这种利差交易已开始调整,很多企业加速偿还对外债务。 2015-04-23 12:04:06 · 管涛: 关于第二个问题,一是“一带一路”战略并不是单向而是双向的开放战略,不只是鼓励“走出去”,同时还将继续积极“引进来”。我国既支持国内企业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扩大对外投资,同时也鼓励境外资本到我国投资;不仅鼓励通过对外投资带动国内产品出口,而且也会积极促进从其他国家进口,这是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内容。外汇管理方面将抓住这个牛鼻子,不断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二是外汇储备管理将配合“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在拓宽外汇储备使用渠道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尝试,去年年底成立的丝路基金,首期资本金100亿美元中外汇储备出资占65%。未来,外汇储备管理将不断尝试多元化运用的新举措,既配合国家战略的实施,同时也提高外汇储备使用效益。 2015-04-23 12:18:27 · 日本NHK新闻记者: 从美国国债的保有量情况看,近日日本保有量超过中国,成为美债最大的保有国,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从最新的跨境资金流动状况看,你怎么看待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如跨境资金流出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的影响? 2015-04-23 12:28:57 · 管涛: 关于美债的问题主要有三点:第一,外汇储备持有的美国国债只是美国财政部公布的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数据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对于美方具体的统计方法和口径不是很清楚,因此对这个数据难以置评。第二,外汇储备经营部门根据市场判断买入或卖出美国国债都属于正常的操作,无论是增持和减持美国国债都属于正常的投资行为。第三,美国国债是全球债券市场最主要的投资和交易品种,具有相对较大的市场容量、较强的流动性和较好的风险收益特性,是各国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的重要投资市场。 2015-04-23 12:31:31 · 管涛: 关于第二个问题,一是现在人民币汇率只是双向波动,并没有出现趋势性的调整。尽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波动,但总体调整幅度有限,而且人民币对其他货币总体上是升值的,人民币仍然是强势货币。二是从我们监测到的数据看,从2011年开始,人民币已经超过欧元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跨境结算货币,现在这种势头仍然在持续。2014年,我国非银行部门人民币跨境收支总规模占跨境资金流动总规模的24%,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这个比例增至27%,境内企业越来越多地使用本币进行跨境结算。因此,无论从市场还是政策角度看,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并未放缓,而是在加快。 2015-04-23 12:36:04 · 路透社记者: 请问对人民币汇率走势怎么看?目前,中国一方面面临资本流出的压力,另一方面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不断升值,这对中国出口和宏观经济会不会有影响? 2015-04-23 12:45:16 · 管涛: 谢谢你的问题。3月31日,李克强总理接受英国《金融时报》的采访,专门谈了人民币汇率问题,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第一,现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波动,主要是因为美元走强造成的;第二,从中国方面来讲不希望看到人民币继续贬值,这可能会影响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第三,中国希望各主要经济体加强宏观政策协调,避免货币竞相贬值。 2015-04-23 12:46:51 · 胡凯红: 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2015-04-23 12:52:05 (原文载于中国网) 2015-04-23/safe/2015/0423/5107.html
-
· 胡凯红: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很高兴请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2014年前三季度外汇收支数据等方面的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管涛司长是大家的老朋友,下面先请管司长介绍情况。 2014-10-23 09:43:08 · 管涛: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非常高兴又和记者朋友们见面了,今年已经是第四次了。今天我将代表国家外汇管理局通报2014年前三季度外汇收支数据,并接受大家的提问。 2014年前三季度,世界经济呈现不平衡的缓慢复苏,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国内经济运行在新常态下总体平稳,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取得新进展,外汇管理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总体看,前三季度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在震荡中趋向基本平衡。 从银行结售汇数据看,2014年前三季度,银行累计结汇8.77万亿元人民币(折合1.43万亿美元),售汇7.71万亿元人民币(折合1.25万亿美元),结售汇顺差1.05万亿元人民币(折合1723亿美元)。从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数据看,前三季度,累计涉外收入15.10万亿元人民币(折合2.46万亿美元),对外付款14.70万亿元人民币(折合2.39万亿美元),涉外收付款顺差4055亿元人民币(折合662亿美元)。 2014-10-23 10:00:15 · 管涛: 当前我国外汇收支状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跨境资金总体保持净流入态势。前三季度,剔除汇率因素影响(下同),银行结汇同比增长4%,售汇增长4%,结售汇顺差增长3%;银行代客涉外收入同比增长14%,对外付款增长19%,涉外收付款顺差下降52%。 第二,市场主体结汇动机减弱而购汇意愿增强。衡量企业和个人结汇意愿的银行代客结汇占涉外外汇收入的比重(即结汇率)总体下降,由一季度的77%降至二季度的68%,三季度为69%;衡量购汇动机的银行代客售汇占涉外外汇支付的比重(即售汇率)呈上升态势,由一季度61%升至二季度69%,三季度为70%。 第三,外汇供求在震荡中趋向基本平衡。从银行结售汇数据看,一季度顺差1592亿美元,二季度降至顺差290亿美元,三季度转为逆差160亿美元。从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数据看,一季度顺差455亿美元,二季度和三季度分别为顺差407亿美元和逆差200亿美元。 第四,银行远期结售汇由大幅顺差转为基本平衡。前5个月,远期结售汇签约连续顺差,但月均顺差规模由1至2月的240亿美元降至3至5月的17亿美元。随后的6至9月份,远期结售汇顺差和逆差交替出现,但绝对规模均不大,月均逆差6亿美元。 2014-10-23 10:00:39 · 管涛: 第五,外汇市场逐渐趋向自主性平衡。剔除远期结售汇履约后,1至2月份,未到期远期净结汇余额累计增加152亿美元,3至9月份连续7个月回调,累计下调506亿美元,推动了银行增持外汇头寸。反映零售市场外汇供求状况的银行即远期结售汇差额(即银行结售汇差额与未到期远期净结汇余额变动合计),一季度为顺差1649亿美元,二季度降至25亿美元,三季度转为逆差305亿美元。 以上就是我要通报的2014年前三季度外汇收支主要统计数据。相关数据也正在外汇局官方网站同步发布,敬请关注。 下面,我愿意就我国外汇收支状况有关问题回答大家的提问。 2014-10-23 10:00:52 · 胡凯红: 谢谢管司长,下面开始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一下你所在的新闻机构。 2014-10-23 10:03:05 · 中央电视台记者: 今年三季度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89万亿美元,较今年二季度末下降了约1000亿美元,请问主要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看待外汇储备的下降?谢谢。 2014-10-23 10:03:33 · 管涛: 谢谢你的问题。我们也注意到,人民银行刚刚公布的9月末外汇储备余额比6月末下降约1000亿美元。根据我们分析,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美元汇率在国际市场上走强引起的汇率折算变化。今年三季度,美元指数上升7.7%。我国外汇储备里面,除了美元资产以外,还有其他一些非美元资产,需要折算成美元对外公布,美元升值就会导致非美元资产在折算成美元时金额减少。但这些折算造成的余额变化只是账面的估值变化,并不是实际的损失,也不会有实际的跨境资金流动。因此,账面的估值变动和实际的损益并不是一回事。而且现在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经达到三、四万亿美元,未来国际市场上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可能还会造成外汇储备余额变动,但影响比较有限,主要货币汇率是有涨有跌的,对于这种波动的影响不必过度解读。 2014-10-23 10:20:10 · 管涛: 关于第二个问题,怎么看待外汇储备余额的下降,我想讲三点。首先,国家早已明确不追求外汇储备越多越好,今年前三季度外汇储备余额增长放缓,除了国际市场汇率波动的折算因素外,还反映了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今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就是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我国现在正向这个目标迈进。 其次,今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又有新举措,扩大了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浮动区间,央行也在逐步淡出常态式的外汇市场干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自求平衡、外汇储备增长放缓就会变成一种新常态,符合改革的方向。 第三,现在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比较大,即便将来由于跨境资金流动的双向波动,外汇储备出现阶段性回调也是可以承受的,这是我国抵御外部冲击的一个强有力的基础。 以上就是我对外汇储备余额下降的看法,主要想强调的是,大家要用平常心看待外汇储备余额的波动。 2014-10-23 10:27:16 · 人民日报记者: 今年三季度以来,我国进出口顺差屡创新高,人民币汇率总体升值,但是银行的结售汇顺差持续走低,有些月份甚至出现逆差,怎样解释这一现象?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国当前面临资本大量外逃的风险?未来外汇形势又会怎样发展?谢谢。 2014-10-23 10:43:16 · 管涛: 谢谢你的问题,我们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三季度人民币汇率有所回升,贸易顺差较大,但是外汇市场上却出现少量的供不应求。这种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是3月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新成果的进一步显现。今年2月中旬,特别是3月17日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浮动区间以来,人民币汇率呈现了明显的双向波动,有涨有跌,改变了过去的单边走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市场,使得市场主体调整了外汇交易策略,企业购汇意愿普遍增强,结汇动机有所减弱。 虽然最近几个月人民币汇率有所回升,但是在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企业对前期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还是记忆深刻的,所以总体上仍然延续了增加外汇存款、减少外汇贷款和对外负债的财务调整。我们现在有一组数据,给大家说明这个情况。 2014-10-23 10:44:59 · 管涛: 第一,三季度银行结汇较二季度增长3%,而售汇增长14%。从衡量企业购汇动机的指标来看,三季度企业外汇支付的购汇比例达到70%,比上半年上升5个百分点;而企业外汇收入中结汇的比例是69%,比上半年总体回落了3个百分点。 第二,从企业外汇存贷款情况看,三季度企业外汇存款增长38亿美元,其中7、8月份合计增长229亿美元,而一季度企业外汇存款增加387亿美元,二季度增加652亿美元。同时,三季度境内外汇贷款下降212亿美元,而一季度增加626亿美元,二季度减少23亿美元。此外,三季度企业的进口跨境贸易融资余额下降365亿美元,而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别增加241亿和187亿美元。所以,这些数据显示,三季度企业总体上还是结汇意愿减弱、购汇意愿增强,增加外汇存款、减少外汇贷款和对外负债,延续了这样一种财务调整。 2014-10-23 10:50:40 · 管涛: 至于怎么看这个情况,我们认为,当前我国有资本外流但并非风险或者问题。三季度海关统计的进出口顺差1281亿美元,环比增长48%,同比增长111%。而外汇市场出现供不应求,必然对应着资本项下净流出,这不应被视为风险或者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待这个问题。 第一,从调整的结果看,这种变化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国家年初就确定了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的目标。一季度,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双顺差”,外汇储备增加1000多亿美元,完成国际收支平衡任务面临很大的挑战。但是,进入4月份以后,在国内外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由于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企业进行了反向的财务调整。二季度,虽然贸易顺差扩大,经常项目盈余增加,但资本项目却从上个季度的940亿美元净流入转为162亿美元净流出,国际收支口径的外汇储备资产增加额从上季度的上千亿美元降到了200多亿美元,环比降幅达82%。初步预计,三季度我国国际收支仍是“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的平衡格局。这对于实现我国国际收支自主性平衡是有益的,也为央行改善宏观调控、扩大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从调整的路径看,企业增加外汇存款,包括一些企业增加对外投资,使得我国贸易顺差由国家集中持有变成市场分散持有,符合藏汇于民的改革方向。企业减少外汇贷款和对外负债有利于降低货币错配,减少对外负债敞口,能够降低金融风险。而且,在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央行逐步淡出外汇市场干预,就意味着贸易顺差必然对应着资本流出,而且贸易顺差越大,资本流出规模就越大,这本身也是改革的方向。我们改革取得了成果,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不能把这一结果当成问题,这需要我们认真权衡。 第三,从调整的过程看,2012年底到今年年初,我国曾经历了一轮资本较大净流入。近期由于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内外部环境错综复杂,资金由偏流入转向偏流出,“钟摆效应”比较明显,这也是正常的。况且,两三百亿美元的供求缺口并不算大,是可以承受的。而且三季度企业外汇收入结汇的比例仍然达到69%,比二季度还上升了1个百分点。9月份,企业外汇收入中的结汇比例达到74%,比8月份上升了6个百分点,说明当前市场主体的持汇意愿还是稳定的,并没有出现恐慌性的囤积外汇。 2014-10-23 10:59:23 · 管涛: 未来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将在震荡中保持基本平衡。现阶段我国经常项目收支趋向基本平衡,人民币汇率也趋近于均衡合理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内外部不确定性因素有所增加,可能会使得跨境资金流动双向波动成为一种新常态,这也是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国际收支运行新常态。未来影响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因素,有偏流入的,也有偏流出的。如我国经济逐步企稳、海外对人民币资产配置需求提升、境内外正向利差、年底西方传统节日需求旺季等因素,都有利于跨境资金流入。 但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依然错综复杂,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有可能加大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波动性。但总体来看,只要我国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再加上贸易顺差较大,外汇储备家底充实,跨境资金流动出现波动也是可以承受的。 2014-10-23 11:23:08 · 经济日报记者: 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出现了明显的双向波动,外汇局也出台了发展外汇衍生品的相关政策,但是据我们了解,一些企业却反而减少了外汇风险套期保值的业务,请问管司长如何评价。 2014-10-23 11:37:33 · 管涛: 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以来外汇市场发展出现积极变化,同时也有些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外汇衍生品交易出现显著变化。一方面,汇率双向波动打破了人民币单一预期,企业改变了过去只做远期结汇不做远期购汇的单边交易策略。3-9月份,月均远期结汇交易量比1-2月份减少48%,而远期售汇交易量增长18%。另一方面,外汇局6月底出台了以外汇期权为重点的外汇市场发展措施,同时简化市场准入,衍生品交易趋于活跃。8月份外汇期权交易量创历史新高,环比增长1.8倍,相对于同期远期交易总量的比重从7月份的8%上升到21%。这些变化反映了市场的自主性调整,也显示了政策支持的效果。 第二,加强企业风险教育仍是一项迫切的工作。我们注意到,面对汇率双向波动,一些企业还表现出不适应。由于过去人民币长期单边升值,波动率较低,甚至一段时期内远期结汇价格比即期结汇价格还要好,这使远期结汇成为一些企业赚钱的工具。结果导致一方面有些企业认为,如果做远期或者其他衍生品交易不赚钱,就没必要做套期保值。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的衍生品交易形成一种定势,仅对外汇收入做远期结汇,但是对外汇支出或对外负债不进行套期保值,就是常说的“裸贷”,借了外汇贷款,本来有外汇敞口,却不锁定汇率风险。 下一步,外汇局将继续推进外汇市场发展,支持市场主体运用衍生品管理汇率风险,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银行应按照适销原则向企业提供套期保值服务,加强对企业的风险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套期保值意识。同时,面对汇率双向波动的新常态,企业自身也应该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建立严格的财务纪律,合理运用衍生品等手段管理汇率风险,减少用自身主观判断去替代适当的市场操作。 2014-10-23 13:06:32 · 日本NHK记者: 关于美国退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怎么看?再就是市场上有一个看法,之前流入内地的“热钱”是中国的房价上涨和和房地产投资同比上涨的原因之一,您怎么看待这样的观点和最近的变化?另外,现在中国外汇储备的资金主要投向美国国债,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会不会造成中国所持美国国债缩水? 2014-10-23 13:10:04 · 管涛: 关于外汇储备投资的问题,我们以前有过类似的访谈,感兴趣的话可以查看相关报道,另外这跟我们此次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无关。 关于美国QE退出的影响。美国货币政策走向一直是影响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我们今年密切关注的一个变量。到现在为止,美国QE退出和其他国际国内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确实对我国跨境资金流动产生了一定影响,企业已经调整了财务策略,但这些调整并不完全都是因为美国QE退出引起的,还有其他因素,包括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国内经济走势、汇率预期分化等。从影响的结果来看,我在前面的回答中也提到,这种变化总体上是有益的,符合改革的方向和调控的目标。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美国货币政策走向等因素,做好应对预案,市场也要高度关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日常经营中运用适当的工具和手段管理好跨境资金流动和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风险。 关于房地产市场情况,从我们监测的指标看,目前外资从中国房地产市场流出的势头并不明显,一是外国人在中国买房的资金总体还是净流入的,而且流入比以前多。今年前三季度,非居民在中国购房的资金净流入是5.2亿美元,申报的金额不大,但相比2009年到2013年同期呈现数十倍增长;二是房地产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流入依然较高,今年前三季度净流入201亿美元,为2009年以来同期净流入的最高水平。 2014-10-23 13:10:44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总体来看,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总体贬值,所以一些媒体报道,比如说航空、钢铁、房地产行业企业上半年年报里出现了大量的汇兑损失,请问管司长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2014-10-23 13:12:33 · 管涛: 首先,你提到的情况我们也注意到了。近期有媒体报道,今年上半年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汇兑损失合计117亿元人民币,这个情况确实存在。由于人民币汇率总体上有所走低,借用外币负债的企业就会出现汇兑损失。但这只是会计核算意义上的账面损失,只要不在此期间发生实际的人民币购汇偿债,就不构成实际的损失。而且由于人民币汇率是双向波动的,人民币贬值的时候可能有损失,但反过来,最近一段时间人民币又有所回升,企业的汇兑损失就会减少,所以这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变化的。 第二,我们很多企业既有外币的负债,也有外币的资产,而汇率波动是个“双刃剑”,当汇率走低的时候,肯定增加外币债务负担,但同时也会增加外币资产的收益。所以要说到底是损失了还是赚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是因为汇率波动的受益者通常是沉默的大多数,而受损者就会发声或者被媒体炒作,负面影响可能被放大。 第三,过去企业可能习惯了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低波动率的状态,在人民币利率较高的情况下,借用外币负债在财务上较有吸引力。但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以后,就不一定是稳赚不赔的交易。为此,建议企业适应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尽量减少货币错配,采取借外汇、收外汇、还外汇的策略。同时,要基于实际需要适度举借外币负债,不要人为地放大杠杆,把一个融资工具作为赚钱的手段。最近市场上暴露的一些大宗商品贸易融资风险问题,可能就是由于一笔交易做出了很高的杠杆率,把这当作赚钱的工具,在汇率双向波动的情况下就会产生风险。此外,企业应对外币负债敞口进行适当的套期保值,积极运用外汇衍生产品等工具管理好汇率风险。 2014-10-23 13:13:11 · 环球时报英文版记者: 央行官员9日称,央行将推动建立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就是新的QDII机制,允许个人投资境外市场,请问外汇局对个人海外投资有哪些支持措施?是否会进一步放松个人年度5万美元的换汇限额? 2014-10-23 13:16:24 · 管涛: 关于QDII2的有关政策是由人民银行制定的,建议向相关部门咨询。关于个人年度购汇5万美元的限额,外汇局在9月25号有专场的新闻发布会,当时有记者也问到了这个问题,为了节约大家的时间,我就不再重复了。 2014-10-23 13:17:03 · 胡凯红: 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2014-10-23 13:17:57 (原文载于中国网) 2014-10-23/safe/2014/1023/5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