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外匯管理局簡體中文繁體中文用戶登錄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 索  引  號:
    00240718-9-2020-00208
  • 分       類:
  • 來       源:
    國家外匯管理局
  • 發布日期:
    2020-12-10
  • 名       稱:
    發展綠色金融 促進低碳發展——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新加坡金融科技節上的視頻演講
  • 文       號:
發展綠色金融 促進低碳發展——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新加坡金融科技節上的視頻演講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很榮幸受邀以線上方式參加本屆金融科技節。當前,在各國應對新冠疫情危機等全球共同挑戰的同時,環境和氣候問題依然緊迫。環境汙染、氣候變暖已演變成全球性問題,造成的危害持續時間將更長,影響範圍也將更深遠。

近期,中國提出了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長期目標,彰顯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的堅決決心。這也意味著,中國需要加快推進生產方式和消費行為的低碳轉型,在氣候目標的約束下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近年來,中國綠色金融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2016年,人民銀行等部門制定發布了《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這是指導中國綠色金融發展的頂層設計檔案。四年來,中國綠色金融政策框架不斷完善、綠色金融產品不斷豐富。截至今年6月,中國綠色信貸餘額已逾11萬億元人民幣,位居世界第一;綠色債券存量規模約1.2萬億元人民幣,位居世界第二。中國綠色金融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不斷完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人民銀行推動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環境資訊披露等具體政策逐步落地。目前,人民銀行正在修訂《綠色債券支援項目目錄》,將傳統化石能源的生產、消費類項目移出支援範圍,增加氣候友好型項目,彰顯我們堅定履行減排承諾的擔當和決心。同時,人民銀行進一步強化政策激勵,對銀行綠色金融業績進行評價。

二是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綠色金融產品。中國綠色金融產品起步較早,種類日益豐富,綠色信貸、綠色債券、涉農綠色保險、清潔能源保險、綠色信託等產品逐漸成熟。

三是建立綠色金融試驗區。2017年以來,中國先後在六省的九個市(州、區)建立了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支援試驗區在綠色金融政策架構、綠色金融產品服務創新、激勵約束機制等方面積極探索,已取得階段性成功經驗。

同時,中國積極倡導綠色金融國際合作,通過二十國集團(G20)、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路(NGFS)、可持續金融國際平台(IPSF)等多個平台,與新加坡等國家共同參與全球氣候變化治理。

一是將綠色金融引入G20財金議程。2016年,中國擔任G20主席國,將綠色金融引入G20討論,成立了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凝聚了國際綠色金融發展共識。

二是共同成立NGFS。2017年12月,人民銀行、英格蘭銀行、法國央行、新加坡金管局等八家機構共同發起成立NGFS。

三是聯合發起IPSF,推動形成全球通用的綠色分類語言。2019年10月,人民銀行代表中國參加了IPSF,與歐盟、新加坡等國共同動員私人部門資金開展環境可持續投資。近期,中歐在IPSF下共同牽頭成立了綠色分類術語工作組。

隨著越來越多國家將碳中和作為長期願景,未來綠色金融將有更大發展空間。下一步,人民銀行將重點推進幾項工作,更好支援疫後經濟綠色複蘇和低碳轉型。

一是以碳中和目標為約束條件,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標準。今後,在對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綠色金融標準的修訂過程中,要保證綠色金融支援目錄中的項目在支援其他環境目標的同時,不損害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

二是研究建立強制性金融機構環境資訊披露制度。

三是提高環境和氣候風險的分析和管理能力。人民銀行將投入更多資源,跟蹤分析環境氣候風險對金融穩定的潛在影響。

四是便利國際投資者參與中國綠色金融市場。我們將通過修訂國內標準和國際合作積極推動國內外綠色金融標準的趨同。

此外,人民銀行將繼續探索利用金融科技發展綠色金融。中國的部分綠色金融試驗區已經對金融科技和綠色金融的場景融合進行了探索。在湖州,當地政府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搭建了綠色金融綜合服務平台,減少環境氣候相關資訊不對稱,幫助綠色企業、項目與金融機構快速對接。人民銀行還可通過該平台監測銀行綠色貸款等數據。

未來,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金融科技手段在綠色金融中的運用前景非常大,今天很多金融科技公司也受邀分享一些前沿的解決方案。我們願與各方加強交流合作,整合有利資源,動員更多社會資本支援低碳和可持續發展。

謝謝大家。

(2020年12月9日)

分享到:
【列印】 【關閉】

法律聲明 | 聯繫我們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國家外匯管理局上海市分局主辦 著作權所有 授權轉載 最佳解析度:1280*768

網站標識碼bm74020001 京ICP備06017241號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61